边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文摘
2025-01-23 21:54
甘肃
陕甘宁边区党是按照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抗日战争,边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逐渐趋向成熟。总结边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一)党的建设应当着重思想上、政治上的建设,要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首位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二九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明确指出这一党的建设的方针,强调党的建设应当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不放松组织上的建设),要把党的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第一位。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之所以有较好的成就,就是因为执行了毛泽东同志制定的这一正确的建党方针。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前进与后退,是同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边区党组织创建以来,经历了无数次严峻的考验,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掌握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正是边区党从土地革命过渡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紧要关头。当时已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和党的组织,但党员的政治水平不高,党虽有了一批久经考验的干部,但他们还缺乏马列主义的修养,政治思想水平不高,政策观念不强。抗日战争以来,边区党曾着重地提出了提高党内马列主义水平,加强党的政策的教育,以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边区党的队伍基本上是纯洁的,但是,由于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次“左”倾路线的影响,党内还严重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健全、步调不一致等问题。为着能够担负起领导边区军民进行抗战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就必须认真地整顿一番。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开展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在党内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要求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西北局首先抓了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干部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前提。只有干部思想有了进步,工作的进步才有可能。边区的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就,就是因为边区党的干部经过学习和整风运动而改造了思想。毛泽东同志后来总结延安整风运动时说:“我们党经过抗日时期的整风运动,清算了王明、李立三的错误,真正找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边区党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有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边区才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以及文化教育诸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由此可见,是否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首位,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发展前途。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仍然应该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以提高全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毛泽东同志说:“十八年来,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的。”(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这一建党的理论,是边区党的建设的科学依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边区党组织和全党一样,主要的活动是阶级斗争。那时,党的总路线是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总路线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抗战时期党的这一总路线的确立,促使了边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指引着党的许多政策和策略及活动方式的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这首先是停止对国民党的敌对行动,调整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实行民主政治,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其次是在边区与国民党统治区接壤的地方,一面和平共处,一面制止顽固派的摩擦进攻。三是领导边区军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积极投入抗日斗争,边区党的建设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的组织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而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建设,才能正确地处理党的政策和策略问题,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而党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斗争的勇士。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党同王明投降主义斗争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在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对革命的领导权。王明的投降主义理论,认为统一战线中“不分左中右”,必须“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要把我们党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企图以消极的让步来维持与国民党的联合。这种党内的阶级投降主义,实际就是民族投降主义。当时,王明的投降主义也曾渗透到边区党内,一时造成了某些混乱。一九三八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边区党坚决执行“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策略,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巩固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来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点,是将革命不断引向胜利的关键。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党的建设就会走偏向,犯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总路线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我们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认识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于改革,切实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才能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三)党的建设必须使党的领导机关成为集中全党意志,带领广大党员进行斗争的核心边区党的斗争实践证明,要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身的改造和提高,尤其是要注意如下的基本要求。(1)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党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党内生活和群众关系上的表现,党必须善于把党的领导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党要求自己的党员,保持无产阶级的旺盛的革命精神,这就必须经常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缺点和错误,不断获得新的进步。陕甘宁边区党在整风运动中的经验证明:党的三大作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可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不可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就不可能有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如果没有为广大群众利益忘我牺牲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取得了政权,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肩负着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神圣使命,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尤其重要。在抗日战争的岁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现在,我们党内有些干部存在着个人第一,贪图享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以权谋私,以党谋私,大搞歪门邪道等不正之风,我们必须以延安整风精神,坚决果断地批判和纠正不正之风,使我们党保持无产阶级纯洁性,保持崇高的威望,领导人民不断前进。(2)实行民主集中制。要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党的纪律,使党更加有力量,就必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边区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由于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带来灾难的沉痛教训,全党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深刻教训。我们要牢记这种教训,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3)增强党的团结,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陕甘宁边区党依靠高度的党性原则和自我牺牲精神,保持了党的领导人员之间、上下级组织之间、新老干部之间、新老党员之间的团结。保持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一致。党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对待这些矛盾,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解决,绝不是草率从事、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边区党组织在整风运动中,运用毛泽东同志提出和倡导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正确处理了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同王明推行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形成鲜明对照。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必须在原则基础上加强党的团结,完成党的任务。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是当时全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党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开创的伟业将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