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

文摘   2025-01-11 21:10   甘肃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战役展区里,有一支精致玲珑的手枪,枪的握柄两侧刻有“抗日救国”4个字,每天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是一支勃朗宁手枪,因设计者约翰·勃朗宁而得名。枪试制成功后,由比利时一家公司进行试验,发射500发子弹而无一故障。1900年7月,比利时军队将它列为制式手枪,并正式命名为M1900式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在战争年代,它深得中国军人喜爱,并给它起了个绰号:“枪牌撸子”。


枪的主人刘志丹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 10月至 1931年间,刘志丹、谢子长、唐澍等在陕甘地区先后领导了渭华起义等多次起义,后在甘肃合水县的南梁地区组建了南梁游击队。1931年 10月,南梁游击队与阎红彦领导的陕北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任正、副总指挥。1932年2月,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陕甘游击队成立后,先后取得阳坡头伏击战、旬邑奔袭战等战斗的胜利。1932年 5月,国民党军对陕甘游击实施“进剿”,刘志丹等领导陕甘游击队在半月之内,连打九战,歼敌 1 400多人,给“进剿”之敌以沉重打击。
当年刘志丹率游击队在耀县照金一带与国民党地主武装民团的一次作战中,缴获了这把手枪,此后这支枪便跟随刘志丹转战于陕甘边地区。1933年上半年,由陕甘游击队改编的红26军第 2团,在刘志丹等人领导下,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 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 42师成立后,刘志丹先后任师参谋长、师长,率部积极开展游击战。1934年 2至 4月,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九战九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使红二十六军声威大振。

1935年春,刘志丹在枪柄两侧刻下了“抗日救国”四个字,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意愿。同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二十六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陕甘边和陕北两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经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等 6座县城,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并使陕甘边与陕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起有 20多个县的红色政权,使红军和游击队发展到近万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
9月,红二十六军、27军与长征胜利进抵陕北的红25军合并为红 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此后,他担任过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总指挥兼红28军军长,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1936年2月,在红军发起的东征战役中,刘志丹奉命率红 28军担任东征红军左翼作战任务,从神木渡过黄河,挺进神府地区,并直逼晋西中阳县三交镇。4月13日在率部攻打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刘志丹直到牺牲,一直佩带着这支手枪。

1959年,这支手枪由辽宁省委办公厅从辽宁农业研究所所长郑洪轩那里征集而来。据郑洪轩介绍:这支手枪是1948年田家丰同志赠给我的,田说这是刘志丹使用的手枪,是由陕北崔某某同志赠给他的。
作为国家级的军事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反映一段历史,其来历必须准确无误。正因为这样,负责人不能只相信赠枪者的一面之词,特意把刘志丹当年的警卫员于占彪请来辨认。
于占彪拿起枪来仔细端详,觉得似曾相识,蓦然间,枪把上“抗日”、“救国”四个字映入他的眼帘,便脱口而出:“这是刘志丹的佩枪。”他接着说:“这支手枪就是我游击队在照金地区打败国民党民团后缴获的,刘志丹十分喜爱这支枪,一直随身佩戴。那时,我是他的警卫员,枪经常由我来擦拭。”
枪的来历说得如此清楚而详细,负责人听后很感动,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至此,这把枪由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

来源:旬邑党史

总     编|李    敏

  责     编|朱    栋  

                    编     辑|魏    苗                   

南梁革命纪念馆
宣传南梁革命历史,弘扬南梁革命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