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体育教育的偏见和误区
美体
2024-05-21 07:34
河南
古特曼教授所著的《从仪式到纪录:现代体育的本质》,是一本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揭示现代体育本质的体育学著作,它使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到现代体育的价值。体育不仅对人体自然形态和技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其终极价值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校体育对德、智、美、劳“四育”效果的产生起着强烈的催化作用,是联结这四个方面的纽带,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等多重功能。反观我们当今的学校体育,实在太过薄弱,且已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究其根源,乃是囿于我们功利心态下,对于体育的错误认知。因此,在“双减”大背景下,作为义务教育农村学校,我们要转变认识,调整心态,把体育上升到强国之道的高度来落实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首先,我们要消弭自身和他人对于体育教育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表现为体育在“五育”中的边缘化,还包括体育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偏差。很多学校都有压缩体育课时、挤占体育课堂甚至体育教师被挪用的现象。在学校的工作量分配、绩效工资、评优表先、年度考核和评职晋级等重大事务上,体育教师和语数英等学科教师也存在差别对待。这其实是学校管理和执行团队教育观的问题,
必须予以彻底矫正。其次,我们不能只把体育教育的时空局限在课堂之内。学校体育教育绝不只是课堂上45分钟之内的事。除了课堂,我们还要把体育教育延伸到“两操”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到课间10分钟和课后延时里,扩展到校园体育竞赛和运动会上。只讲不做、只演不练、时间不足、不能持续的体育教育注定出不了多大的效果。再次,我们也不能只把体育教育的内容局限在考试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中考体育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体育考试一结束,体育课就停了。突然有一年体育不考了,那体育课干脆也取消了。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内容除了跳绳、长跑、跳远就是足球、篮球、实心球,还不就是因为体育要考这些。即便是足球和篮球的教学,我们也只练盘带和运球,很难涉及学生渴望的实战对抗。倘若我们的教学内容总和体育考试对标,那体育隐含的人文价值将无从体现。最后,我们更不能让体育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现在很多学校热衷于什么“密集跑”“足球操”等一些看起来气势宏大、场面壮观的集体活动,过于追求大课间的服装统一、动作整齐划一,甚至还给学生指定统一的运动项目,比如武术、健美操等,已经让体育教育沦为一种表演或者工具。这些大一统的集体运动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规律。难道,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方式或项目,让校园和运动场多姿多彩,让学生在真正的运动中张扬个性、塑造品格,不好吗?要走出体育教育的偏见和误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从我做起,并长期坚持。安全固然重要,但它和运动并不对立。我们一定要看到体育可以成德、益智、健美、助劳的重要功用,深入理解体育的本质,把体育教育做实、做好,让体育成为实现我们教育理想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