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育的信仰,就没有教育的变革

美体   2024-06-10 07:27   河南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至今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借鉴。在《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中详细论述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等思想,可谓指导我们破解教育困局的对症之药。

现在,我们研读陶行知,为的就是要追寻他、成为他。在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语境下,我们更要感佩于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以及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的确,教育的变革太难了。但是,比起100年前的中国,比起身处贫穷、饥饿和战火的陶行知先生,我们是否会为自己的畏难退缩感到羞愧?今天的教育人,到底缺失了什么?我想,是教育的信仰。

我们都痛恨现时教育对于孩子身心的摧残,并且也知道教育的原罪在哪儿,可为什么我们还会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把教育的理想和现实完全对立起来,甘于在应试泥潭里苟且?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没有爱,因为我们少了改变的勇气。一句话,因为没有教育的信仰,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变革。

教育的变革一定会触碰很多人的短期利益。比如我们减轻学生课业,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增加体、美、劳育课时,最先反对的一定是家长,他们会觉得学校不务正业,会耽误孩子上清北。如果我们不改回去,他们就会把学生转出去。比如我们要做研学、社会实践,上级主管部门必要先明确安全的责任,毕竟坐在教室里是最安全的,若真出了事,领导是要担责的。比如我们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势必会增加只会讲题的教师的工作量,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应付甚至软对抗。再比如我们搞课改,短时间很可能会造成教学成绩的下滑,这是领导根本不想看到的。所以,教育的变革首先需要我们有勇气。

教育的变革需要变革者本身承担风险并做出牺牲。变革的抉择需要我们的信心。无论什么样的变革,不管是管理上的还是教育教学上的,都会受到阻力,有着很大的失败的可能。倘若受挫了,我们是选择继续前行还是原路返回?如果失败了,我们愿意承担罪责吗?我们承担得起罪责吗?我们能做到比别人更用心、更吃苦、更能经受指责和非议吗?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先得失去一些东西,可又不一定能得到一丝回报,对此,我们准备好了吗?

教育的变革必须要由变革者的大爱来支撑。如果没有爱,我们会把丛林法则和军事化管理引入学校。如果没有爱,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思考力和创造力受到多大的损害,我们都会不疼不痒。如果没有爱,我们会主动和家庭、社会相互裹挟,成为破坏教育公平、践踏教育规律的帮凶。如果没有爱,我们即便搞课改,其目的也还是为了提高分数和升学率,这样的假心假意,更加让人厌恶。

教育的变革还需要变革者的智慧。变革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它的本质,这当中必须得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变革者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来引领教育的变革。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便想变革,也只会制造出比原有问题更多的问题,并且很有可能堕化为一场瞎折腾。这些年,我们很多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的所谓“创新”,都成了失败的案例,不能不说是欠缺智慧的教训。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只能是教育的信仰。

100年来,从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到于漪、李吉林、魏书生,再到李希贵、李镇西、杨瑞清,他们哪一个不是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凭着过人的勇气、信心、爱心和智慧,方才为中国教育蹚出了新路。他们崇高、坚定的教育信仰,当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永远景仰的精神力量。没有教育的信仰,就没有教育的变革。愿我们坚立教育的信仰,能够为推动教育的变革做出自己的努力。

西村中学
靓丽西中,美丽西中,魅力西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