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路径
美体
2024-05-27 18:45
中国
杜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变革。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的“课程的改组”部分,杜威引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一些学校的一系列实验,详细阐述了“从做中学”这一教育理念。上述学校的成功案例充分论证了“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个基本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特别有指导意义。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给教师赋予了过高的权威和地位,让学生成了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地位的不对等,必然导致 “教”和“学”两端失衡,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而这种有理论、无实践的现象,往往又会加剧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与痛苦,并且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日渐隔离。回顾近30年的工作经历,其实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上,我们一直都在寻求破解传统教育难题的方法,只不过,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路一直走得很艰难。在当今国家实施“双减”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结合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实际,牢牢抓住“从做中学”这一教育教学路径变得更加迫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有利条件的出现,比如班额缩小、硬件改善等,正在给“从做中学”带来极大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师生加以引导。首先是“做”字当头,切实上好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课程。以上课程皆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只看、只听而不动手,是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所以,让学生走到运动场,走进专门课室,通过亲自参与、亲自实践,在跑、跳、唱、画和做中,体验课业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应当成为每一个任课教师的基本共识。现在很多学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教室和配套设施、器材,却弃之不用或挪作他用,这实在是让人无语的事情。然后是重视“体验”,在文化课的教学中积极落实“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结果,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不要总是一讲到底,而要突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活动。更不要屈就“不考不教”这个错误导向,而要面向学生将来生存、生活的实际需要。举个例子,语文课的情景表演,英语课的分角色对话,数学、地理课的教具、学具制作,物理、化学课的分组实验,思品、历史课的专题研讨等等,都是从“体验”入手,让实践助力,把“从做中学”落到实处的有效做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学校要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为“实践”创设最有利的环境和最有力的支持。在这个层面,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因此,学校管理层要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给“从做中学”撑腰。要利用好既有资源,比如乡村少年宫、功能室、种植园、养殖园等,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率。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设置制作、烹饪、洗涤、陶艺等专门教室,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或社会志愿者。要让文体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种研学活动成为常态。还要带领全校师生,开发适合自身的校本课程等。这样,我们就能使德、智、体、美、劳这“五育”在实践中自然发生,有机融合。这几年,我们在体音美和劳动教学的有效性、文化课教学的参与度以及办学思想的转变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不过,我们深知,我们距离办好一所学校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扎根农村教育的坚守中,我们只用让实践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路径,才能稳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