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邂逅了一位传奇老人,她来自御医世家,年逾 134 岁,依旧精神矍铄。老人缓缓讲述起自己的一生,那可是一部中医的传奇史诗。自小,她便踏入中医的浩瀚世界,潜心钻研,这一学,就是百年光阴。
在漫长岁月里,她始终执着于药材的研究与调研,坚信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现权”,也正凭借这份深厚积淀,她谈论起中医与养生,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
然而,她的话语中透着忧虑,提及当下国内的药市,直言不讳地表示:“如今中国市面上假药横行,太多所谓的药,根本无法真正发挥药效。想要守护健康,食疗才是治病良方。”
老人的一番言论,如同投入心湖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脑海中诸多回忆汹涌而至。
先说我二姐夫组建的那个 500 人关于健康与经商的大群,群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老板们谈天说地分享商业经,也有多位医生交流医学见解。有一回,群里有人大吐苦水,诉说身体抱恙的烦恼。巧的是,群里一位开诊所的中医大夫恰好擅长此道,热心地给出详细治疗方案。
令人意外的是,关键药材竟是大夫自家亲手栽种的。他还幽默又实在地来了一句:“给我发个一元红包就行,意思意思,咱也不算免费帮忙。” 这小小的插曲,既透着人情味,又让人看到民间中医的质朴与坚守。
思绪飘回小时候,我曾对雪糕痴迷不已,在炎炎夏日,那一支支甜筒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源泉。可爸爸却总是一脸严肃地劝我:“丫头,这雪糕可不是啥好东西,纯粹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吃多了伤身体。”
我哪里肯信,只当是爸爸的唠叨。直到有一天,爸爸二话不说,拉着我直奔雪糕厂。踏入那扇门,我才见识到所谓 “美味” 背后的真相。瞧那制作雪糕皮的原料,竟是锈迹斑驳的铁水,还有其他工序中的脏乱场景,简直不堪入目。
从那以后,我对雪糕的热情瞬间熄灭,再路过冰柜,心里都犯嘀咕,很少再主动伸手去拿。
酱油,作为厨房必备调料,也曾让我心生顾虑。小时候,爸爸带着满心好奇的我走进酱油酿造厂。一进厂门,浓郁的酱香味扑面而来,可与之相伴的,却是糟糕的生产环境。
一个个酝酿大缸露天摆放,周围苍蝇嗡嗡乱飞,时不时还能瞅见缸里的不明杂质。自那趟参观后,我每次做菜用到酱油时,心里就膈应,非得把酱油煮沸,进行高温消毒才肯安心使用,日常饮食里,也尽量少用酱油提味。
记忆的齿轮转到那年暑假,班上好多同学都涌入清远双汇火腿公司打暑假工,本想着能赚点零花钱,体验一把劳动的滋味,没成想,却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暑假结束,同学们聚在一起分享见闻,那场景可谓 “惊心动魄”。据说,工厂车间酷热难耐,忙碌的工人们大汗淋漓,汗水就这么毫无遮挡地滴落在制作火腿的食材上。
更离谱的是,有些工人上完厕所,连手都不洗,转身就继续摆弄火腿原料。还有更让人作呕的细节,有人竟直接把口水痰吐进制作火腿的料盆里。听完这些,同学们集体 “谈腿色变”,别说吃火腿了,哪怕只是瞧见火腿的包装,胃里都一阵翻腾,直犯恶心。
2020 年,疫情笼罩之下,世界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我却开启了一段别样旅程。当时的我,突发奇想,想要深入了解农产品背后的故事,顺便体验一把质朴的乡村生活。
于是,我独自奔赴一个偏远陌生的小县城,隐姓埋名,帮着农户们干农活。只要能有个栖身之所,管上一日三餐,我便心满意足。在外人眼中,我一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或娇贵公主模样,若有人知晓我在乡下挥汗如雨,怕是打死都不信。
可我实实在在地在那片土地上耕耘了一整年。春种秋收,我全程参与,亲眼见证农民们如何精心侍弄蔬菜、水稻,知晓种下后多久该施肥,何时要打药,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汗水与希望。
在那儿,我结识了一位大家都唤作 “广西婆” 的热心阿姨,她是在村委会里工作的,偶尔去菜地里种点菜自己与家人吃的。闲聊间,她无奈叹息:“现在城里人买菜,哪晓得,跟买药没啥两样咯,农药化肥残留多着呢。”
可不是嘛,我留意到那些种菜、种水果拿去卖的农户,自家吃的菜都是另外开辟小块地,精心呵护,专种不施农药化肥的放心菜。
这些林林总总的经历,又让我想起一位常来中国出差的德国老板。每次踏上这片土地,他的饮食极为讲究,所有入口的食物,必定要求是进口的。
爸妈以前常挂在嘴边的那句 “眼不见为净” 此刻也愈发清晰,想想还真是讽刺,那些生产食品的老板们,又有几个敢坦然享用自家产出的东西呢?这背后隐藏的食品安全、健康隐患,实在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咂摸,认真对待。
· 点击卡片关注 点赞、点在看·
一起慢慢变好✨
这个公众号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