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石至莹:聊聊绘画那些事儿

文摘   2024-11-19 14:00   上海  

2024年11月12日,艺术家石至莹以“聊聊绘画那些事儿”为主题在上海戏剧学院智慧教室给同学们开展了一堂从自身出发的创作历程分享。

舞台美术系副主任曲丰国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石至莹老师:石至莹是油画雕塑院专职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影响比较广泛的艺术家。石老师在绘画上有很多新的变化和形式上的探索,也有很多内容和形式上的尝试,比如说海、草、石头和石窟造像,这些转移和变换都带来石老师的思想观念在绘画上的不断推进。她观念中的显现和隐去通过绘画语言中笔触的真实又不真实来表达出来。

石至莹:

我不是一个理论上特别强项的艺术家,我基本上是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在慢慢探索,今天给大家的分享也是我自己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现在的创作历程,大家也可以看到我绘画过程中的思考、变化、瓶颈和遇到的一些困难。大家在从事创作中也一定会有与我很多相似的困难,所以我这次分享的主题也非常朴实,就叫:聊聊绘画那些事儿。



2001—2005

这是我大学到研究生的阶段。我在大学期间虽然是油画专业,但是我一直都有选王颉音老师的版画专业的课程。我当时特别喜欢中国的神话故事例如《山海经》、西方的宗教故事和一些诗歌,所以当时的画面会选取很多这方面的图像作为木刻版画的内容,把它与绘画层叠、叠加起来,当时的油画布也没有做底的处理,没有白色的底料,纯画布直接画油画再加上版画的叠加,当时想要获得意外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大学期间也是比较文艺的,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她有一篇重新演绎了霸王别姬的主题,我也以霸王别姬为主题创作了一张以木刻版画雕刻后转印到画布上的创作方式。版画转印虽然有丰富的视觉效果,但是我也开始反思,如果只通过手绘也可以有丰富的视觉效果么,所以之后的作品也会尝试少用版画叠加的方式。



2005—2008

这一时期我进入了一段非常迷茫的时期,因为之前的方法已经运用的非常娴熟,但是如果只是方法娴熟,样式也固定而没有思想观念或者感受的支撑,那画面最后只会剩下形式主义的东西。当时严培明老师在油雕院也租了一段时间工作室,我就把我的创作拿给他看,他看完后说了两点,一是我当时的绘画样式在欧洲还是很常见的,二是说我还不懂怎么创作。这个评价在当时不能说是打击但也还是非常刺激的,因为之前的创作样式是得到了很多认可,还得奖了,自己认为还不错,但是国际上的大艺术家看过后说自己还不太懂创作,自己就很懵。这个阶段的迷茫期自己开始疯狂吸收各种知识,当时我先生正好去美国念书,我也有机会去美国看了很多美术馆,也去当地图书馆借了很多资料来看,吸收了非常多现当代艺术信息,但是吸收进那么多信息自己并没有能力做到转换,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一部份并输出。那个阶段作为创作的艺术家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个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不经历是无法跨到下阶段的。

当时我有创作欲望但又不知道画什么,我就和一些朋友做了一些跨界演出,我用绘画和声音艺术家、现代舞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边缘场”的小组,想通过这样的组合做一些跨界的尝试。比方说,我跟着声音进行现场绘画,他们再根据画进行声音上的互动,这是在迷茫期做的艺术上的尝试。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很特别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尝试我也发现我还是更喜欢画画,做观念或现场并不太适合我,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画面当中。



2009—2017

2009年我就开始画了海的系列,我在去找我先生的过程中旅游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个海,我发现当我们面临大海时,有种人消失的的感觉,这种体验对我来说非常宝贵,我们可以去除掉很多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标签,或者是别人的很多标签,把自己还原到一种比较纯粹的状态,我就想把这种比较空但是又同时很饱满的状态用绘画来表现,所以就开始了海的系列。

刚开始我的画面是没有颜色的,当时我看到一个理论: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其实都只是我们眼睛对于光波的一种错觉,其实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我当时就想如何用绘画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很长时间我就用几乎单色的笔触去对应不同物质和感受的质感。



2010  第一次在北京空白空间做个展

石头的处理方法和海完全不一样,画海的时候我还是通过笔触的叠加呈现一个比较广袤的空间,石头更多的是造型和节奏感,比如说它的疏密关系、形与形的关系,这种绘画方式的改变其实是与你观察的事物也有关。当时主要是黑白为主,只是有不同的冷暖关系。



2012  第二次在北京空白空间做个展

之前关注的是自然界,但这个阶段我更多关注与人文有关的,比如古遗迹和博物馆里的展品,但是基本上还是以黑白为主。



2013 James Cohan Gallery 纽约 



2014  北京空白空间

这段时期内容上还是延续古代的造像和遗迹,但是比较大的变化是我在处理绘画方式上有所改变,我在边缘线上采用了比较模糊的处理,层叠的笔触也为了突出模糊的效果,想要造成虚空感和物体本身的光感。所有的这种处理是为了让物质本身减轻它的重量,减轻它所有历史包袱的重量,这时就开始思考怎么用绘画对应到你想表达的东西。当时也开始出现珠子的圆形形状,圆的形状在之后我的创作中也经常出现,它小到我们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体,它可以是非常世俗的珠宝,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灵光体,它可以是自然形也可以是人工形,它可以同时把看似二元的事物统一在圆形当中。



2015 我并不假装理解宇宙

在这个展览系列中开始加入一点点的颜色,对于绘画的真实开始一点点的思考,但是用颜色还是很谨慎的,只用了群青和普兰,这两种颜色既有深度又很透明,想要达到深邃的效果。



2017 玻璃球游戏

在绘画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我慢慢意识到你怎么去画其实对于你想表现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两点要一直当作比较首要的事情来处理。这些玻璃球在同一天不同光线下会造成不同光影,这种变化我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还有线条的穿插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组作品是有实验性的,再加上玻璃球本身的形状、颜色也很漂亮,用它本身的特性做了尝试。

在这个阶段我加入了更多的颜色,在绘画过程中慢慢发现,色彩本身就是绘画中很真实的部份,我为什么要把绘画中那么真实的部份剥夺掉而去接近想象中真实的世界。当这点想通之后,我把颜色重新请回来了。



2017 石头

如何用不同的方式画石头,更多的考虑怎么来画。每一组的处理方式和风格都不一样,这是和之前不同的。以创作为主的艺术家经常要面临自我纠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又很开心,像是做科研一样,没有人在背后推着你,所有的推进都来自于自我,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乐趣。



2018—2023

画面引入色彩后又有了新的问题,怎么在画法上和自己想表达的做匹配。原先我只用黑白、只用笔触在之前就解决了,但是引入色彩后就出现了新的问题,2018年后的两三年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新的媒介的作品,希望能把自己从原先的困境中拉出来,反观一下自己的创作方法。


2022 德玉堂,北京空白空间

这一年的创作在颜色上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呈现,造像和石头的作品里出现了更多的色彩,,我想看看用饱和度那么高的色彩而不是黑白是否还可以呈现一种很平静、空灵的感觉,如何用颜色处理好平衡不落入俗套是我在这批作品中想要解决的事情。和画玻璃球一样,规定了只用这种形式,通过不同光线、每张球的不同颜色的变化来形成每张不同的效果。

我都是用镜像的效果,去除掉物质本身的重量也是我一直在作品中关心的点,有了镜像的倒影在画面的处理方式上也会有更多变的效果,与之前的画面产生反差。

我还用到了荧光色,这是我之前肯定不会用的。所以我想对年轻的艺术家说,不要轻易的对自己下限定,什么都可以尝试一下。



2024 余德耀美术馆

全面整理呈现了我这些年在绘画上的思考。海、草、石头和造像。

我们的肉身会受到很多束缚,但是思想可以很轻盈,我想通过画面来表达出来。在处理很多例如石头这种很重的东西,我会把它放置在一个非现实的场景当中,甚至有宇宙感的空间当中,来减轻物质性本身的重量。所以要通过绘画本身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说模糊边缘线来制造光感。

绘画对于我来说就像化城一样的存在,它并不那么真实,但是你可以通过它去到你更想去到的地方。绘画也不仅仅是平面效果,也有触觉部份,所以看画一定要去现场看,比方以前看到Agnes Martin的原作,画面上的铅笔线条微妙的好像有呼吸感,这是看图片完全看不到的。



风格

风格对于艺术家成长初期,是便于有辨识度的,但是可以分两方面:一个是外在层面,是看上去的视觉呈现,就像莫兰迪一辈子就画一个题材,画法上也基本统一。另一个就像里希特,底层逻辑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但是研究方向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觉效果来完成你想表达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尝试而不是先设定好一个东西把自己框进去。年轻的艺术家我还是建议要多看、多试,完全不用担心走不出来,只要你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点,你肯定会和别人不同,肯定会慢慢走出自己的风格样貌。


我的创作建议:

画家在不同的时间可能考虑的东西一样,但最终呈现的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主题可能是大家都感兴趣的,,因为大家现在接触的信息很多,也都害怕在创作中会撞车或者被别人说抄袭,但是大家其实可以不用太在乎,因为撞车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有一个长期自己关注的点并一直往前推进的话,有撞车那也只是很小一部份的交错,时间一长,大家能够很清晰的知道你在关注什么点,因为每个人个体的差异能够造成你作品的差异,所以不要因为为了避免撞车而把这个你想表达的东西排斥掉。


画什么  怎么画

对我来说好的画基本都是这两点能统一和匹配的,卡尔维诺的千年备忘录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石至莹老师从读书刚毕业直到现在的绘画历程,从画什么到怎么画的结合,真正的让同学们看到一个艺术家从头脑的构建到不断展现出绘画的魔力,展示了既是形、又是物,又是笔触和色彩自身对世界的感受和看法,让同学们认识到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重复,不要把自己锁在一个地方,要多尝试,自身就一定会有新的东西的生成。

END


文字 黄焕娱

拍摄 张维文

编辑 陆艺璇

责任编辑 胡继宁  陈雅琪

审核 胡   佐  曲丰国

上戏舞台美术系
上戏舞美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