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艺术家陈彧君以“从创作之外的日常谈观念的自觉性”为主题在上海戏剧学院给同学们开展了一堂关于创作思考的讲座。
舞台美术系副主任曲丰国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陈彧君老师:陈老师的绘画理念我的个人理解是生长,不断的通过个体对自己的家乡的汲取基因,人与环境、文化,在变流的世界不断产生生生不息的生生感,绘画其实早已摆脱已知的一种概念,包括艺术的很多形态都是从一种概念开始的,但我发现艺术家就是在不断突破这种边界,让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可以重新理解的话题。
陈彧君:
关于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作为曾经的教师和现在的绘画实践者,我从职业艺术家的角度开始反思:我们在创作之外如何重新找到自我,并把这个自我生发为一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伸展并跟艺术相关的、可以被语言转化的观念。
⼀
作为创作核⼼的个体隐秘空间
1
“我”是谁
——个体的微观出发
每个艺术家发展的路径不一样,艺术的本质是寻找和确认每个个体的不同,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可以假设自己是一名被自我认同的艺术家,反过来我们就会想: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要表达什么?我跟别人有什么不同?这个是很重要的前提,艺术家的第一个工作就是 发现自己,这其实很不容易。我们在今天的时代有很多信息,包括公共教育资源有很多同质化,与我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和成长过程很大不同的是,今天这个世界信息太多了,以前是比较匮乏的,自己找到一个小窗口去打开一个世界,从这个小窗口看到世界,然后自己再去想象一个外面的世界。但是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很狭隘的世界,要通过自己慢慢塑造生成为自我的一部份,这个过程在今天回想起来是蛮幸福的。今天在坐的各位同学要面临的是信息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世界,但在面对这么复杂、这么多相似性相互干扰的内容时,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我?这是一个蛮有挑战课题。
我前两年在重庆龙美术馆接受到一个记者的采访:你觉得在你毕业的时代和今天刚毕业的学生对比起来有什么好的点和不好的点?好的点是今天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信息源,是公开化的状态,我们那时候是没有的,我们不知道外面有什么,唯一的渠道可能是在仅有的几家艺术杂志看到展览信息,今天同学们有很多多样性选择是好的,不好的是艺术并不是看得越多或者看得越少是对的,而是要去想如何把看到的信息压缩成自我世界组成的部份。要发现自己,要发现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建构成更完整立体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经历比较困难的阶段是那么多的素材怎么压缩、怎么提取,如何让它变成内心可以认同的你和你看到的世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难处和优点。
我今天在开始就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觉得做艺术家来讲一方面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你要坚定你是谁,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作为艺术家就是要把你是谁放大、压缩,然后通过艺术的方式释放出来、表达出来。
2
认同“⾃我”的不同
——被遮蔽的⽇常价值
我们所谓的学习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我们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些东西?课堂、书本固然很重要,但我们长时间浸泡的现场是生活现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塞尚经过一百年的时间考验也依旧是我们内心一座很难超越的高山,但是这座高山也很朴素,他选择的题材和对象就是家乡的一座山、桌子上的一堆苹果、身边的朋友和妻子。素材很朴素,但是他把日常中的所有可能性表达了出来。
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问我要画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通过画面的主题把你自己展现出来。你的喜好、你在绘画中的理解和奇奇怪怪的点,这些都是构成你绘画中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主题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宽一点,甚至更朴素一点,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创作主题,可以转化一下。一个人活在当下,身边的环境其实就是一个主题,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主题的一部份,这时候就可以思考哪些主题是你经常看到的、经常触碰到的。我在毕业后也在迷惑创作方向,觉得自己离当代艺术有距离,但是当时他们研究的主题我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想要融入,一方面内心又在排斥这些主题,当时我就在想可以做一个排除法,把内心不喜欢的排除掉,这样自己就可以去思考哪些主题自己更感兴趣,并可以持续性的感兴趣,因为创作并不是短时间的事情,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持续一辈子的事情,你选择的主题方向要有时间的维度。我特别感谢那个契机,当时我脑海突然浮现了我的老家莆田。回去之后会发现曾经特别熟悉的东西在今天其实并没有那么熟悉了,因为你在城市中生活,是用另一种观念思考,但是在今天换了种方式去思考,又重新回到了以前成长的很自然的环境中,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你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内心直觉上的反应。我和哥哥就商量以家乡的木兰溪作为一个主题去尝试一下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能性。
3
建构⼀个“我的世界”
——关于整体的⼀种观念
如何建构一个更大的自我?每个艺术家都是活在特定的时代,你到底是你自己,还是你是身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构成的一个整体?有的艺术家关起门来就只把自己看清楚,这当然也很棒,但是从今天这个时代和未来的可能性上来讲,我还是会更建议每个同学可以往外扩张一点。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和自画像都是通过不同的物像解构他自己,他把他的时代都包括到自我当中。艺术家个人属性都不同,有的艺术家只表现自己,而有的艺术家表现这个时代。
4
⼩结
——每件艺术都是“我”和世界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站在外部角度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就会把这个世界看得很大,但到一定程度就会感觉你拥抱了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是地球,以前是远观的地球,是一个它者,今天好像已经与自己融为一体了,第三种状态就变成自我即世界,自我和世界是等大的、是一体的,当你朝他走的时候他也朝你走,当你背身离去他也随你而去。艺术家创作的每一件作品其实都是一个世界,从一个自我的世界到一个大的世界。
⼆
作为艺术史⻆度的异思共构
1
艺术家除了⾯对⾃我的追问、认同之外,还得⾯对艺术史的拷问,不管是主动或被动的⽅式。
如何认识、如何参与?
人类从涂鸦就开始绘画的实践,到后来的系统性,一直到今天。绘画在感化自己之外,也在推动这个时代文明的认知。如果我们把艺术作为文明的一部分的话,我们就要知道当下的文明和过去的文明是什么,你所关注的点如何与未来产生联系,哪怕是一个思考也很重要。
深圳大芬村的画师只能临摹却不能创作,艺术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什么是重要的?你的绘画最终能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思考?我们今天真正的课堂绝不是学校,上海有很多博物馆、画廊、展会,这些也都是课堂,也是未来艺术史的一部分,今天除了课堂,我们如何建构未来艺术成熟的组成部份,当地艺术是每个个体与当下这个时代发生摩擦,不仅仅是自我的状态,如何与艺术史、与外部世界共建一种关联是很重要的。
2
艺术史是什么 ?
艺术史要面临很多困难,成为艺术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一个是时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关注的点。很多艺术家会把自己经历的时代做更大的表达,现在时代有那么多东西,但到底属于我们时代的是什么,如何在具体的时间点认清很多事情,本身就很有意思,也是艺术创作需要思考的点。艺术最终是要超越当下的时间,要走过时间给你设下的种种障碍,你到了一个时间点,很多事情就会慢慢舒展。
3
该如何克服时间与空间双重重⼒,成为艺术历史中的沉淀物
除了时间还有空间,从虚拟空间讲,我们都活在同一个维度的世界,但从现实空间来讲还是很不一样的。你从哪里来?在你自身身上就有很多印记,我自己的创作就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关于福建的文化特质是我自己创作很重要的出发点。今天我们在上海需要去面对、经历,所有东西都会成为你自身的一种养分。艺术创作就是时间、空间和自我自然而然沉淀的东西,也是在整个艺术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沉淀下来的。
三
作为时代的⽂化痕迹
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判断。我们如果能伴随这个时代并成为一个蛮有意义的符号,我认为这是成为一个艺术家有意义的点。
以前我会觉得艺术在第一位,生活是躲在后面的,但是后来慢慢的我认为生活是更整体的、更真实的东西,当你把生活这个整体放在适当位置时,艺术自然而然会紧随其后。
四
以⾃⼰为例,聊⼀聊跟创作相关的那些东⻄
以前刚毕业会在想什么时候能在北京798做一个自己的展览,也变成了人生目标,在2019年做到了,释然过后也很迷茫,好像自己并不是为了这个东西去做艺术努力和思考,在思考这个问题中迎来了2020年,我认为我需要改变了。身边的人都在做具体的事情,而在无法创作的状态下,我觉得我失去了一种社会功能,我重新开始想:艺术要如何走向当下的现实,如何在更大的社会状态下形成对话?
我回到自己老家,把村庄作为空间容器,去探讨艺术是什么?2020年5月份,我邀请了很多朋友到我老家,他们在村庄中找到了我创作的原型,这个实验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我们所谓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我的同学、邻居和村民都来围观、参与,我发现自己的实验切换了一个场景、一些内容,回到一个具体社会空间时好像变得更有趣了,借助更多跨学科的方式让更多人进入到所谓的艺术空间,对艺术进行新的探讨。
2020年到2025年我想给自己五年的生长期,把自己放在任何一个土壤里面尝试去孵化一种新的可能性,艺术家是一个非常好的身份,你可以做很多实验、个人的表达,大家可以放松一点,我们如何把自我释放出来,一方面是世界本身,一方面是最独特的自己的本身,一方面要放大,一方面要浓缩,艺术的价值就是它能不能代表思考的你、经历过的你和一个想象的整体。
同学们通过陈老师分享的自己创作经历和体验有了对艺术创作与生活更加深刻的理解,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不单单是技法的学习,更应该是对生活以及对自我的学习!
1
END
1
文字 黄焕娱
拍摄 张维文
编辑 陆艺璇
责任编辑 胡继宁 陈雅琪
审核 胡 佐 曲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