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如何解决洋人觐见不肯向皇帝下跪的难题?

文化   2024-12-02 11:58   安徽  

中西双方第一次因礼节问题产生冲突,可追溯到乾隆朝时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出使者马嘎尔尼访华,欲与清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正事还没谈,双方就先在觐见的礼节上产生了矛盾。

清朝闭关锁国多年,不知近代外交关系为何物,以为英国是哪里的小国,来给天朝进贡,那么使者也应该入乡随俗,给皇帝行三跪九叩礼。马嘎尔尼本来想以平等通商关系与清国建立外交关系,给乾隆三跪九叩肯定不行,后来双方扯皮之下,马嘎尔尼勉强答应以觐见英王的礼节,以单膝跪地觐见乾隆。

至于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的具体过程,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根据英国档案记载,马嘎尔尼只对乾隆行单膝跪地礼。但根据清廷记载,马嘎尔尼嘴上说不肯跪拜,但一见到乾隆皇帝,就被其威严吓得双膝跪地。当时有个官员的诗是这么写的,“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虽然双方文献记载相互矛盾,但我们不难猜测当时情景。若马嘎尔尼真的肯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次通商谈判怎么会无果而终呢?

马嘎尔尼使团离开后,过了20几年,另一队英国使团由阿美士德率领来到了清国,此时已经是嘉庆皇帝在位。比起老爹乾隆,嘉庆更加不给他们面子,在得知阿美士德也不愿行跪拜礼后,嘉庆一怒之下,面也不见就把他们驱逐回国了。

如果说清朝自身实力强大,那么皇帝耍耍性子,赶走几个“不识抬举”的洋人也不是不行。但偏偏清朝闭目塞听,不知世界变化之快,等到两次鸦片战争被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就由不得皇帝任性,能随便赶走洋人了。

最早遇到这种两难问题的,是咸丰皇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惨败于英法联军,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对条约中割地赔款等条款,咸丰都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唯独洋人说要在京城建立大使馆,向皇帝亲递国书这条,却是万万不行。

为什么只有这条不行呢?因为洋人亲递国书,必然不肯下跪,这样一来,太丢大清皇帝面子,所以咸丰不能应允。即便后来是由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去与洋人当面谈判,咸丰仍然觉得丢了面子,自己留在热河不肯回京,至死不肯与洋人见面。

咸丰自己一死了之,但洋人不肯下跪的问题没有解决,把这个难题留给了他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晚清时国力已衰,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直接拒见洋人,但洋人不跪,又“有失体统”。

结果恭亲王想出来一个办法,说同治当时还未成年,没有亲政,有外交上的事务找他恭亲王就行,不用找皇帝,于是又拖了10几年时间。等到同治成年亲政,清廷再也没理由拖延外国公使觐见皇帝的要求,最终在紫光阁安排了这场洋人不用跪拜的会面。此时离乾隆朝马嘎尔尼访华,已经过去80年的时间了。

夜读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