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治、光绪年间,由于曾国藩主导的湘系,以及李鸿章主导的淮系的存在,晚清官场上湖南人和安徽人都很混得开。尤其是安徽人,因为李鸿章对家乡感情很深,老乡求他帮忙,几乎是来者不拒。
而混得比较不好的,则是江西人。
实际上,在道光、咸丰年间,江西人在晚清官场上的分量也很重。在最鼎盛的时期,有新城的陈孚恩、九江的万青藜、新建的胡家玉同时身居高位。其中陈孚恩和万青藜都曾担任吏部尚书,专门管人事,是六卿之首,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不过,与其他省的官员比起来,江西的京官比较不善于拉帮结派。用晚清吏部主事胡思敬的话来说,是“江西人向无党援。”
胡思敬认为,他们江西人因为没有自己的老乡团体,容易被人排挤。一旦被陷害打压,就很难再有翻身之力。
比如万青藜担任吏部尚书时,本来有晋升为协办大学士,封侯拜相的机会,但因遭后进的军机大臣李鸿藻嫉妒,指使其“清流党”的小团体攻击万青藜,导致他失去升迁机会。
而胡家玉则因为家乡浮收赋税的问题,与江西巡抚刘坤一发生矛盾,结果被揭发胡家玉自己家人就有偷税漏税的情况。
最后胡家玉因此被降职,随即退休。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胡家玉被罢免后,历经30年,江西人再也没有出过三品以上的京官。
当然,虽自胡家玉罢免后,江西人未出过三品以上京官,但三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中,还是有江西人的身影。比如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便是其中之一。
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事情,此为后话。而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陈宝箴还是一个年轻举人的时候,前往拜见曾国藩时,曾国藩就和他分析了江西人在京中如此颓唐的原因。
曾国藩对陈宝箴说:“江西人素尚节义。今顾颓丧至此,陈子鹤不得辞其责。转移风气将在公等,其勉图之。”
在曾国藩看来,江西人不受重用,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恰恰相反,曾国藩认为大多数江西人都有气节、讲义气。而江西人之所以落到如此田地,主要是陈孚恩的责任。
陈孚恩虽然能力很出众,但为人很喜欢钻营取巧,是政治上的一个投机客。在道光朝,陈孚恩阿附军机大臣穆彰阿,排挤林则徐等人,得到穆彰阿的保荐重用。
到了咸丰朝,陈孚恩又倒向了肃顺一派,没想到这次政治投机站错了队,在辛酉政变之后,陈孚恩遭到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清算,被流放新疆。
由于恭亲王查抄肃顺家时,发现陈孚恩写给他一些“暗昧不明语”的信件,有意图劝肃顺造反的嫌疑,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导致在京的江西人,都或多或少受陈孚恩事件的牵连,不被朝廷所信任。
因此,曾国藩在接见年轻的陈宝箴时,把转移这种风气的重任托付到了他的身上,勉励他说:“转移之任,不必达而在上也,但汝数君子若罗惺四、许仙屏者,沉潜味道,各存一不求富贵利达之心。一人唱之,百人和之,则风气转矣。”
后来陈宝箴受命为湖南巡抚,身居一方封疆大吏,算是没有辜负当年曾国藩对他的一番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