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而越南战争也如一个巨大的泥潭,让美国无法自拔。于是,美国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主动寻求同苏联关系的缓和,并开始在冷战中奉行防御策略。
然而,当苏联取得了冷战的阶段性优势后,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却不珍惜这个大好的局面,转而继续采取更为激进的扩张策略。更令苏联人失望的,是他们耗费财力物力支持的第三世界国家,最后却都投向了美国的怀抱。
从赫鲁晓夫时代起,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取便已趋于白热化,这也成为美苏争霸的一种主要形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扩张的足迹开始遍布中东、非洲、亚洲等地区。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形势比较单一,都是以军事援助为主,并企图借由军事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而苏联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是完全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并不牢固。苏联对埃及的援助就是如此。
苏联曾经向埃及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和贷款,1955至1971年期间,苏联一共向埃及提供了总值超过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外,勃列日涅夫还向埃及派遣了大量苏联军事顾问,这些顾问甚至会被派往至连一级别的单位。然而,对于埃及同以色列的战争,苏联方面却是期盼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因为一旦埃及人战胜了以色列,或者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苏联的存在将不再有意义。然而,和平却是埃及人所渴望的,因此,从1972年开始,埃及转而开始接近西方,寻求“经济自由化”和“武器来源多样化”,并驱逐了苏联专家。苏联与埃及的友好关系也在1976年彻底破裂。苏联对伊拉克、阿富汗、印度的援助结果也莫不如此,这些国家最后都抛弃了苏联。
为何,这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最后却要抛弃苏联呢?
首先,苏联对于这些国家的援助并非出于真心,只是处于维护苏联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在最基本的军事援助上,苏联也往往会大大放水。比如斋月战争中,苏联应允埃及的军事援助迟迟不到,而最后提供给埃及的也是一些二战遗留的陈旧装备。
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就曾谴责苏联,认为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伤害了他们的国家,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低质武器,非但没有显示苏联的实力,反而告诉人们苏联越来越无力与西方抗争。如此一来,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怎么不转变阵营呢?
其次,苏联对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的援助,更多是为了将他们纳入到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一同对抗美国。但是,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中,并没有很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也并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勃列日涅夫也没有能够像斯大林时期那样,采用极端手段,逼迫这些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很难期盼这些国家与苏联同心同德。相反,埃及、印度等国家在体制上反而有很深的西方烙印,于是,当西方采用更温和的方式接近他们时,这些国家也就自然愿意与其交往了。
苏联在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时,往往企图控制这些国家的政治。这是苏联的一种传统,军事顾问或者经济顾问,往往不只是具有军事或经济领域的决策权,还会触及受援助国家的政治领域。这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难以忍受的。
比如伊拉克,他们具有强烈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很难接受苏联的这种做法。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伊拉克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与西方关系的缓和,而与苏联的关系也逐渐恶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扩张政策,极大的伤害了苏联,效果却不令人称道,这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勃列日涅夫能够放缓苏联扩张的脚步,趁美国暂停进攻步伐之机,专注于苏联国内的经济建设,或许冷战的结果和苏联的结局都会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