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为内科四大病症之一。
尤怡潜心研究《金匮要略》,对中风病有独到的见解,故将中风列为《金匮翼》卷一之首。
中风之病本在肝
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至《金匮要略》方有专篇论述。
唐宋以前的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迨金元时期,对“外风致病说”提出了不同见解。
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以为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以湿热生痰为主,是为内风说。
王履将外风致病者称为“真中风”,内风致病者别为“类中风"。
张景岳提出了“非风”的观点,认为中风病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尤怡认为,中风病的病因,有外感之风,也有内伤之风,外风和内风往往相因为病。
风邪从外而入者,必有肝风为其内因,痰火食气从内而发者,也必然有肝风为其基础。如无肝风,则外邪和痰火食气等病因只能发为其他病症,不会变为突然昏倒、偏枯、口眼歪斜等中风病症。
他明确指出:“中风之病,其本在肝”。
尤氏之中风病必有肝风,病在肝脏的意见,其立论源于《内经》“风气通于肝”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
肝为将军之官,象木而应风,其气暴戾,所以脏气内虚,肝风独胜,卒然上攻九窍,旁溢四肢,如火之发,如泉之达,而不可骤止,发为中风。
尤氏“中风之病,其本在肝”的认识,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被后世医家所推重。
脏腑经络分浅深
尤怡遥承仲景之论,对中风病以脏腑经络来分别其病的浅深轻重。
中风有邪正缓急之殊,而在表、在里,并又有经、络、脏、腑之别。
从经络来说,经脉为里,其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络,所以络脉浅而经脉深,络脉小而经脉大。
中风病中络时,病在肌肤;中经时,则病连筋骨。
口眼歪斜,是属络病,其邪气中人浅,因而容易医治。
手足不遂,身体重痛,是属经病,病邪较前有所加深,多在仆倒以后才见到。
卒中昏厥,语言错乱,是属腑病,病邪比经病又有加深。
至于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遗尿、声鼾等症,是中脏的见症,最为深重。
中风病仆倒于地,有中经、中腑两种情况,两者应以神志是否清楚为其鉴别耍点,神清识人的是中经,神昏不识人的为中腑。
此外,中风病还有脏病连经的,有脏腑经络齐病的,临病当详察,加以鉴别。
他在《金匮翼》卷1说:“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尤氏以脏腑经络来分辨中风病的浅深轻重,以及中脏、中腑,中经、中络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纲目清晰,便于临床掌握。
急卒之变立八法
中风之病,来势急暴,变化多端,危殆立至。
尤氏以其正邪虚实,归为脱闭两端。
他说,邪气所蠲者,风自外来,其气多实;肝病所发者,风从内出,其气多虚。
病虚者气多脱,病实者气多闭。脱者欲其收,不收则死;闭者欲其通,不通亦死。医者必须预先讲求,以应仓卒之变,于是条列中风八法,以备急用之需。
一曰开关法。
卒然中风,口噤目张,两手握固,是由于痰壅气塞所致,此为闭证。
闭则宜开,不开则死。
痰壅气塞,口噤不开,无法下药,故应先以搐鼻、揩齿、探吐等以开噤,是为开关法。
尤氏以圣济白矾散,本事急救稀涎散,本事胜金丸统之。
二曰固脱法。
卒然中风,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总属脱证。
无论有邪、无邪,急在元气,当急予固脱,元气固,然后可以再图邪气,当用参附汤,有痰者加竹沥水。
三曰泄大邪法。
贼风邪气中人致病,间或有之,非清热益气理痰之法可愈,续命等方不可竟废。俟大邪既泄,然后从而调之。
小续命汤和三化汤,皆为攻泄大邪之剂,人壮实者宜用,而气弱无力者不可用,因而,又选荆芥散等方备用,荆芥散又名华佗愈风散,以炒荆芥为末酒送,是治疗产后中风及产后血晕的平剂,其效可持。
四曰转大气法。
人体之真气,转运不息,不转则病。
《内经》说,大气转,邪气乃散。尤氏认为,气厥固宜理气,即真中风邪,亦以理气为先。
以严氏八味顺气散和良方匀气散为其代表方。
五曰逐痰涎法。
中风病,风痰往往相因为患,有因风而动痰的,也有因痰而生风的。邪风多依附顽痰而致病,痰病则亦有如风动之状,所以掉眩、昏仆之症,风痰俱有之。
其辨别在于脉浮还是脉滑,以及有无表证存在。
中风之病因风痰所致者,必须攻逐痰涎,则风可自止。风痰舌强不能言,治用涤痰汤,风痰口噤不开而舌蹇,治用清心散。
六曰除热风法。
风从火出,内风之气多从热化。
尤氏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凉”之训,认为是证不可治风,惟宜治热,热去而风自消。
治用外台竹沥汤,或用地黄煎治之。
七曰通窍隧法。
风邪中人,多与痰相搏,闭其经隧,则神昏暴不知人事,脉伏不见。
尤氏认为,惟香药能达经隧,通神明,治宜急通窍隧,用苏合香丸、至宝丹之属。
八曰灸腧穴法。
尤氏指出,中风卒倒者,是邪气暴加,真气反陷,表里之气不相通之故。灸腧穴不单能散邪气,兼可通表里之气。又有真气暴虚,阳气绝于里,阴阳之气不相维系,则药石卒不能救,急用灸法,可通引绝阳之气。
中腑者,可灸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中脏者,可灸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中经络者,可灸听会,地仓;中风暴厥脱证,可急大灸神阙、丹田,皆有显效。
中风之病,尤怡强调辨证论治,首立卒中八法,使医者能于危急之际,从容以应仓卒之变,随证选用,而不致乱我阵脚,因此,其论、其法皆具开创性,颇有临床意义。
他强调,卒中八法,不过约言治要,使临危有所循。中风治分闭证、脱证,而开窍、固脱等法,仍为今人所延用。
随证缓调正五方
风气善行而数变,症状不一。八法急救,存人活命之后,病症颇为繁杂,须随证缓调。
古人有五脏中风分治之方,尤氏以其庞杂失旨,不适于用,遂为删正,统以新定肾风苁蓉丸、新定肺风人参汤、新定脾风白术汤、新定心风犀角丸、新定肝风天麻散,以持简驭繁。
本文选摘自《典要仲景学说的尤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7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