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联想集团残障融合系列活动“走进联想,倾听沙龙: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第八期如期召开。活动特别邀请到我国首位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璇,深入探讨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听障人群。同时还为线上、线下的300名联想伙伴带来了全新版残障融合平等意识工作坊。
我国首位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璇
“走进联想 倾听沙龙”系列活动定期邀请残障伙伴走进联想参观交流,帮助残障伙伴更好地了解科技前沿,把更多残障伙伴的需求融入到产品前期设计和研发当中,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包容性与无障碍性,也为残障伙伴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该系列活动也会对联想内部员工进行残障融合平等意识提升及日常手语会话等内容的培训。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面对 “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 2021年发布的报告,全世界约有4.3亿人因听力损失需要康复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接近25亿,其中至少7亿人需要康复。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听力障碍问题将更加突出,对社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在我国,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8000多万残障者中,听力障碍者有2054万。
听障人群在语言服务中的特殊需求
主题分享伊始,郑璇教授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阐述了听障人群在语言服务中的特殊需求,如:
1
紧急沟通障碍
在面对突发疾病时、需要法律援助时、或其他专业性较高的咨询服务时,往往面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虽然在就医方面,听障人士可以向北京残联的公益项目-手语导医,申请手语翻译陪同就医。但更多场景都需要专业的手语翻译,建议普及应急手语,减少沟通成本。
2
易读文本推广
阅读冗长读物困难,推广易读文本可以让更多的残障人群受益。
3
听障父母辅助
听障父母无法听到孩子的哭声,可以通过在摇篮上安装监控摄像头,并将孩子的哭声传感至手环震动来提醒。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去定义“残障”?无障碍不仅针对残障人群。戴助听器和戴近视眼镜有本质的区别吗?摘下助听器就听不到,摘下眼镜也会看不清。当我们建设无障碍便利设施,比如无障碍的坡道,这些设施其实不仅仅为残障伙伴使用,也可以为体力不支的病人、行动不便的孕妇、暂时性肢体不便的朋友使用……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必然会面临一些暂时的功能丧失或者功能弱化。在生活中,当我们为残障伙伴营造便利时,其实也是给自己便利。
科技造福听障人群现状与挑战
1
听能优化服务
对于无法通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改善听力的个体,脑干植入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效果和经验尚待进一步验证。 现代助听器的蓝牙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其便利性,用户可以直接将助听器与智能设备连接,无需额外的中转设备。
2
文字提示服务
文字提示服务已日趋成熟,智能设备自带的AI字幕功能,为听障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字幕眼镜等创新产品在技术上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重量和视觉疲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3
手语翻译服务
AI手语翻译在表达的立体性和非线性方面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手语不仅仅是手部动作,还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口部动作。因此,AI模型需要进一步训练,以更准确地捕捉和模拟这些复杂的表达方式。 手语翻译在视频内容中的呈现应符合特定的空间要求,如占据屏幕的至少1/6或1/4,以确保信息的清晰传达。
与残障人士互动指南
在提供帮助前先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应该如何帮助,以免发生危险; 与残障伙伴交流时耐心,平等的对视,注意距离与高度; 残障并不代表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或需要被低幼化对待; 未经允许,不要触碰辅具设备及肢体接触,以免发生意外; 尊重彼此平等的权利,残障人士同样有生活诉求;拒绝刻板印象、偏见与预设; 维护无障碍环境,如学会如何协助残障人士; 挪开挡在无障碍通道的障碍物; 碰见不合理的无障碍设施可向12345反馈。
通过残障融合系列活动,联想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看到残障者的真实状态,并通过科技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不仅是对残障者的支持,也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美好期许。让我们一起倾听那些不同的声音,感受那些不同的心跳。让我们一起思考,如何让科技成为连接每一个人的桥梁,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科技的海洋中畅游无阻。
残障融合实验室 (Diversability Lab) 在乐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于 2021 年发起成立,致力与优化提升残障人士福祉的利益相关方携手,作为知识、经验和资源的枢纽在商业、人文与残障融合之间建立跨界连接。通过虚拟实验室与实体实验室,围绕残障人士的就业、社交和出行三个方向,来探求共益的解决方案,并以专业化服务推动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