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参与者大合影
2024年6月21日,城市象限与残障融合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北京低碳交通公正转型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报告” 发布会在乐平基金会召开。
2022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城市象限完成了《北京低碳交通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课题,并于2024年5月,与残障融合实验室制成了首版《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旨在倡导无障碍建设发展,为残障伙伴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本次活动邀请了无障碍领域相关的学者、设计师、社会组织创始人、空间主理人、出行志愿者、媒体等社群共同参与圆桌讨论。基于课题研究发现,各自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观点碰撞、头脑风暴,为轮椅使用者友好出行环境提升探讨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开场致辞
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进行了开场致辞,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半之中,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完成了《北京低碳交通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的课题报告,更是结识了一群关注残障人士出行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提升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将低碳出行、无障碍环境与城市包容性等议题进行联结、融合,并持续推动无障碍出行的相关研究、实践工作。
城市象限城市分析师陈琪玲
课题负责人陈琪玲介绍了项目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重要研究发现以及无障碍改善建议与倡议等成果内容。重点介绍了如何基于数据询证、公众参与等研究方法,还原并提炼总结轮椅使用者在出行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类障碍,如何通过与相关专家讨论,了解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机制问题与社会共识问题。其中出行障碍数据分析与专家工作坊相关成果详见:
让车辙到达更远方:一份轮椅出行障碍观察报告
课题完整报告后续将公开发布在能源基金会官网上。
《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现已在残障融合实验室公众号上面发布,详情请见:《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首版发布 | 一起来CityRide吧!。线上地图扫描二维码即可访问,地图仍然持续完善,欢迎填写问卷进行友好目的地提案。
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线上版链接二维码
圆桌交流一:存量空间的轮椅出行友好环境改造
课题研究发现,存量空间的无障碍改造涉及诸多主体事权,尤其是底商、社区公共空间等,由于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相关利益方,改造困难较大。本次活动邀请到了轮椅使用者、空间运营方、责任规划师等相关群体分享各自或成功、或失败的改造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习得的经验,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短期可实现的、切实有效的突破口。
左起为易兰设计无障碍研究中心主任张屹、轮椅出行志愿者张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天桥街道责任规划师甘振坤、那伽树无障碍咖啡集合店创始人任家熠
轮椅出行志愿者张辰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租房生活中遇到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申请失败的经历。他所租住小区的楼栋入口坡道不规范,给他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困扰,甚至导致了两次“翻车”的危险情况。尽管多次与物业、社区和街道沟通希望改善坡道,但得到的回应和实际行动均不尽如人意。截止至目前,张辰得到的沟通结果是,由于超过40%的住户不同意,社区无法对坡道进行改造。
张辰居住小区楼栋入口坡道与志愿者提供的改造方案
轮椅出行志愿者、易兰设计无障碍研究中心主任、“无障碍砖家”张屹讲述了自己日常测评无障碍设施达标与否,并在个人社交平台账号“无障碍砖家”上面公开分享的经历。作为建筑设计师,张屹也真正参与到了无障碍设计的改造设计、施工工作当中,他也遗憾地表示“虽然我测评、分享过这么多的问题设施,但是真正完成改造的只有这五个。”
张屹参与的国家体育场纪念品商店门前坡道改造项目
那伽树无障碍咖啡集合店创始人任家熠,秉持着“生意也是公益”的理念,对自己的咖啡店空间进行了非常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本次活动他分享了如何依赖于企业、社群自身的力量,完成了那伽树无障碍卫生间的落地。与其他项目不同,这个卫生间从方案设计、设施选品到施工现场督导,完全由残障人士自己主持,“这是一个真正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而完成的无障碍空间,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规范标准”。任家熠呼吁合作探索解决方案,并希望将该类无障碍设施落地模式推广至更多城市,让更多人受益。
由于无障碍厕所经常存在被占用的问题,任家熠也对无障碍设施是否应该专属于残障人士这一问题表达了疑惑。现场有两位志愿者分享了自己观点,即无障碍设施不应该专属于残障人士,但是残障人士应该也必须享有优先权。
那伽树无障碍卫生间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天桥街道首席责任规划师甘振坤指出,无障碍设计不仅仅是设施的优化问题,更多时候涉及到管理层面。在亮马河项目中发现,设施优化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是需要管理和维护来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有效使用。
他在责任规划师的实践工作中发现,社区营造是解决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责任规划师一方面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其中,同时满足多类群体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协商议事的方式让相关群体进行充分地讨论,促成共识的形成。也表达了责任规划师应该对于无障碍领域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天桥街道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前后对比照片
右起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高级交通工程师鹿秋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融合传播与残障研究分会副会长严宇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金安园、奇途无障碍创始人纪寻(线上参与)
圆桌交流二:电动车头轮椅使用者出行路权保障
电动车头轮椅作为出行工具该如何被定义,是一个短期难以被回答的问题。与其他交通工具、出行辅具不同,电动车头轮椅是一个贯穿出行路径全链条的工具,包括建筑空间内部、出行道路等多类空间。由于其工具定义难以被界定,轮椅使用者的出行路权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情况更为复杂的是,电动车头轮椅无论是被定义为非机动车还是辅具,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体系下,都会对残障人士的现状出行模式带来一定的扰动。因此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具有丰富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学者们,结合在各自领域的认知实践,为电动车头轮椅的可持续性发展、轮椅使用者的出行路权保障提供更多的思路。
奇途无障碍创始人纪寻线上分享一个残障社群领导的无障碍实验
奇途无障碍一直致力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公共设施的包容性提升,创始人纪寻分享了探索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在社群实际测评40座博物馆,囊括了5000个信息点,有3-4座明确规定禁止电动轮椅进入。在一次对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禁止电动轮椅入内的投诉反映中,需要向检察院方面举证电动轮椅不能入园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技术人员提供的电动轮椅电池安全性证明,加之大运河博物馆所属关系的特殊性,扬州检察院难以监管,导致投诉反映工作进展缓慢。但纪寻希望通过不断地呼吁以及和其他的专家联结和联合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动轮椅使用者的困境,同时也希望一些相关研究可以支持电动轮椅使用者出行的保障。
奇途无障碍调查照片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指出,无障碍设施存在不足和不合规的问题,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无障碍出行的意识和共识,以及缺乏无障碍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支持。“在无障碍出行群体日益壮大的同时,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似乎没有对无障碍出行设施和环境给予相应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应该反思的。”与此同时,她对奇途无障碍团队的工作表达了敬意,同时也认为这种推动方式是缓慢且艰难的,要改变现状,需要从上到下形成共识,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高级交通工程师鹿秋杨在探讨无障碍设施时,认为电动车头轮椅是残障人士出行友好的交通工具,可以触及公共交通没有到达的地方,作为中长途出行的交通工具中,电动车头轮椅也是残障伙伴出行的最好选择。她强调,需要将电动车头轮椅与普通的非机动车区分开来,才能有助于实现电动车头轮椅使用的合理化、合法化,并且要从政策制定方面、生产标准方面、使用安全方面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有效的交通工具服务于真正需要他们的人群。除此之外,她还表达了无障碍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趋势。
参与者聆听现场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金安园介绍了自己相关的调研成果,结果显示残障人士尽管在拥有公交和地铁系统的城市中,电动轮椅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电动轮椅车管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规划中对于人性化、包容性设计的考量。
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融合传播与残障研究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严宇桥从如何更行之有效地推动、引导公众更多地参与无障碍环境话题的讨论,进而推动社会共识的达成。他认为,影响公众参与讨论的三个方面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行为控制,即主观态度影响的行为意愿、迫于规范要求所形成的行为意愿与判断有能力推进所影响的行为意愿,这恰恰也对应了无障碍建设舆论讨论中的三类主要主体。这些群体很多都是非残障人士,或者是短期处于残障状态,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有同样的使用需求。那么这类人群的规模其实非常大,如何更好地把他们融合进无障碍建设当中来,是后续的传播工作需要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
本次发布活动不仅仅停留在了课题成果阶段,更是基于课题研究发现,为无障碍社群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加聚焦的方向。我们忠诚地希望这个社群可以不断地壮大,吸引更多有态度、有想法、有能力改变无障碍环境现状的人群加入。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无障碍建设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中得到实践,为残障人士,也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创造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残障融合实验室 (Diversability Lab) 在乐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于 2021 年发起成立,致力与优化提升残障人士福祉的利益相关方携手,作为知识、经验和资源的枢纽在商业、人文与残障融合之间建立跨界连接。通过虚拟实验室与实体实验室,围绕残障人士的就业、社交和出行三个方向,来探求共益的解决方案,并以专业化服务推动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