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衔接】深化改革,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杭师大物理学院本硕衔接试验班赴德清高级中学学习交流活动

文摘   2024-11-19 23:19   浙江  


拔尖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为加强我院师范生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理解以及对衔接协同工作的认识,11月14日,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本硕衔接试验班的7名学员在杭州第四中学须雪忠老师和长征中学朱理清老师(物理学复合教育技术专硕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带领下,前往湖州市浙工大附属德清高级中学,与一线名师解学仁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并聆听了解老师与须老师的实践分享,同学们收获满满。



走近名师,探索物理竞赛之路


解学仁老师首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在这里,竞赛学生们有着自己的物理图书馆、实验室和物理学习交流空间,他们可以在这里查找所需要的资料书籍、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面对学习中的困惑可以和同学与老师畅所欲言地探讨和交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和亲密的师生关系,为竞赛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很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学仁老师工作室


随后,解学仁老师以“县域高中拔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育人策略”为题,向前来交流学习的我们分享了他三十余年教育教学和二十余载拔尖人才培养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解老师总结出拔尖人才培养的成功心得有三个关键词:因材施教、同频共振和教学相长,他认为并始终相信,拔尖人才的培养应当超越成绩导向,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全面潜能。解老师将学习与打井做比喻,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去打井,而应是告诉学生去哪里打井并且持续给予学生坚定的支持,让学生懂得学科竞赛比拼的不仅是脑力,更是意志力和自信心,学业进阶也是心智的磨砺与成长。解老师还分享了个性化育人的实践经验,包括拔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设、学科竞赛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的建设、拔尖人才的评价与遴选模式的探索等,并分享了他参与STEAM活动设计中的经历与体会,提出教育元素应当更多元,教育体验应当更丰富与完整。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高中物理竞赛培养的意义与道阻且长。


解老师关于优生培养进行分享



走进课堂,探究说课评课之道


接着,杭州第四中学的须雪忠老师分享了他参与“优师优课,践行双新”说课和评课活动的经历和点评环节视频。须老师通过优秀的实践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说课的基本模式、要素以及好的说课应具有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并指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要有更高的着眼点,教学设计要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要将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在指导评课时,须老师提倡“以学定教”、“以评促教”,并为同学们提供了多维度的课堂观察与评价视角:查有良教授的“技、艺、科、哲”论;叶澜教授的“五实”课堂;顾泠沅教授的学生“四该”视角;吴加澍老师的“三序合一”思想;体现学科特色的探究式教学环节呈现、物理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等。最后须老师以吴加澍老师优化物理教学的四句话策略的解读作为结尾,提出教育是“农耕”,是慢的艺术,而非工业化所追求的快节奏与高效率。课堂教学要授之以渔,更要激之以趣、授之以欲。激活思维、启迪智慧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引领成长、润泽生命才是教育的内核与真谛。同学们在须老师的分享中“沉浸式学习”,感受到了教育的理想愿景,既有“术之进”,亦有“道之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须老师关于怎样说课与评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次富有成效的学习交流活动,杭师大的同学们不仅见证了名师的风采,更深刻理解了拔尖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通过解学仁老师和须雪忠老师的精彩分享,我们认识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长期、连贯的投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拔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需要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紧密配合。大家共同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县域高中乃至更广泛的教育领域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次交流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我们也期待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念应用到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硕试验班学生与各位老师合影留念


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本期图文 | 物理本硕衔接实验班

本期责编 | 理学家园 周炜凡

本期初审 | 理学家园 杨欣雨 邓婉逸

本期二审 | 钟建强 乔文琦

本期终审 | 苏晓松





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在这里,你可以收到更多关于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资讯。欢迎你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