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灌篮情”

文摘   2025-01-20 00:02   辽宁  

来源新民晚报陶邢莹 何轶本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这是发生在岁月时光里的一则真人真事、一段传奇佳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叹,让人难以平静……要讲的是上海篮坛一段延续了将近 60年的母子情。


他们亲切地唤师母吴淑贞“妈妈”,这一唤,就是50多年,这一唤,让她一下有了11个“儿子”。如今,“儿子”都已古稀,一场家庭会议之后,他们商定,每月与90岁的“妈妈”聚一次,每周轮流看望“妈妈”,定期给“妈妈”红包。


吴淑贞就是中国篮坛泰斗田福海的遗孀,去年11月田老过世后,半个世纪前代表中国参加1957年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上海篮球队队员,萌生了照顾吴淑贞的想法。


老队员朱承塘为妈妈夹菜。照片 / 彭幼龙


“关怀行动”的第一次聚会,在银河宾馆,儿子们拉着她的手,在耳畔轻轻告诉她:“田妈妈,您有整整一支上海篮球队的儿子,照顾您安度晚年。”


拥有11个“儿子”的幸福



一大早,老队长邵冠群骑着自行车,比约定时间提早10分钟到达田妈妈家楼下,田妈妈在窗边守候多时,她特意抹了发油,挑选了件咖啡色毛衣,向楼下的邵冠群挥手示意。以往每次见到孩子们,田妈妈都会忍不住落泪,这一次,邵冠群特意嘱咐,“田妈妈,今天是个喜庆日子,您应该笑得开心才是。”


昨天是一个下雪的冬日,到达宾馆后,与儿子们一一拥抱,田妈妈的心窝暖洋洋。


老队员陈茂麟陪妈妈读报。照片 / 彭幼龙


去年,恰逢上海男篮代表中国参加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50周年纪念日,大家一致决定今后每月聚会一次,在田指导生病期间,聚会地点还被安排在了田指导的病房中。田指导去世之后,大家一拍即合,出资为田妈妈存一笔生活费,平日里轮流陪伴她。田妈妈记得格外清楚,追悼会后的休息室里,她坐在椅子上哭得泣不成声。老队员周明镐走上前,蹲下来,搂着田妈妈说:“田妈妈,您别太伤心了。田指导走了,可您还有我们一个队的儿子。”


昨天,虽然有些队员因故缺席,但都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当年篮球队的领队程极明寄来了自制的新年贺卡,人手一张,祝福不尽相同。即将被推入手术室的杨伯炎特地打来电话,“田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田妈妈果然没有哭,她笑得红光满面,“咔嚓”、“咔嚓”,相机记录下感动瞬间,田妈妈口齿清晰地告诉大家:“为了让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半个世纪大家庭的温馨



唤吴淑贞“妈妈”已有50多年,这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篮球队组建后,主教练田福海和爱人吴淑贞就将队员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师从田福海后,我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永远不分开。”老队员周明镐说。


当年,田福海夫妇俩住在襄阳路的一间简陋的宿舍里,上海篮球队一到放假,20多平方米的一室户里挤满了人高马大的队员。大家围坐一桌,品尝田妈妈包的正宗东北水饺。


儿子与妈妈合影。前排左起为邵冠群、周明镐、妈妈吴淑贞、王文銮、后排左起为朱承塘、陈茂麟。照片 / 彭幼龙


“我是长春人,包饺子很利索。”田妈妈回忆说:“在过去的年代里,能吃饺子就像是过年一样。看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就开心。”


在上海队的主场卢湾体育馆,田妈妈是忠实的球迷。“其实,我既不会打篮球,也不懂篮球。但我就是迷篮球,喜欢看孩子们打球。”田妈妈坦言。


如今聚会,大家轮番坐到田妈妈身边,替她夹菜,一对一聊天,有说不尽的话,让他们重拾昔日的美好记忆。


女主内,男主外,田妈妈负责后勤,田指导带队训练。他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能走上篮球之路,老队员王文銮对恩师感激不尽。1952年,当他刚入选上海队时,基本功不够扎实。“田指导主动给我开小灶,每天清晨从跑步开始,田指导陪我训练、手把手教我打球。”说到这些,王文銮放下碗筷,滔滔不绝,“恩师的教诲,一辈子都忘不了。”


老队员朱承塘插话道:“在生活中,田指导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有一回,趁田指导半夜上厕所,我们在他的蚊帐里放了被切开一半的人体模型,把他吓个半死,笑死我们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忆当年趣事,不仅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年代,而且老队员们眉宇间还流露出对上海篮球队的依恋。


一辈子的回忆存心中



渐渐地,午餐成了抚今追昔的茶话会。讲述当初的篮球信念,回顾当年的篮球趣事,田指导永远活在大家心中,是大家一生的骄傲。田妈妈则笑眯眯地听故事,眼前浮现出记忆的画面,仿佛田指导又回到了身边。“就这样陪田妈妈说说话,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这才是今后我们照顾田妈妈的首要任务,要让她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心里头不觉得孤单。”邵冠群强调说。


1957年上海男篮代表中国参加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前排为杨伯炎(左一)、陈茂麟(左四)、主教练田福海(左五)、邵冠群(左七),后排谢锦生(左一)、周明镐(左二)、张宏达(左三)、乌维培(左四)、王文銮(左五)。(资料照片)彭幼龙


若问谁是中国最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大家一致表示,“非田指导莫属。”田福海的独门秘籍“福海球”相当厉害,开创国内勾手投篮之先河。这些田福海的弟子,无不得到他的真传,使得这一左右手皆能勾手投篮的技术,得以继承。


若问谁是中国最出色的篮球教练?大家的回答依然是“田指导”。在田福海的带领下,上海男篮成为当时上海滩万人迷。为了看一场男篮比赛,球迷必须提前一天通宵排队买票,买票队伍从陕西路上的卢湾体育馆一直排到南昌路。买不到票的,干脆站在体育馆外听篮球,比赛现场传出来的声音,场外的欢呼声更是震彻整条马路。


老队员陈茂麟说:“大胜之后,同田指导一起在马路边吃上一碗1角5分钱的菜肉馄饨,是我们师徒间对篮球最美的回忆。”


畅所欲言忆往昔



16页手写稿,记录了上海体训班篮球队成立的故事,这是82岁的老队长邵冠群精心编写的,他复印近40份,发到在座各位的手里,邵冠群告诉大家:“未完待续,今天,请在座各位畅所欲言,尽情回忆,我会补充到这份材料中。”

一箩筐的回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开去。


南昌路57号(原法国中学)的三层楼小洋房里,上海男女篮诞生了,那里是他们训练和生活的地方。


1952年奥运会中国男篮部分成员,张长禄(前排左三)、程世春(后排右一)、白金申(后排左一)、李汉亭(后排左二)、王元琪(后排右一)、周宝思(前排左一)、田福海(前排右一)。照片来自网络


还记得,淮海路的街坊邻居,几乎人人都叫得出这37名运动员的名字。“每逢比赛,我们从南昌路步行20分钟到上海体育馆,一路唱着歌曲,可精神、可自豪了。”谢蕴怡说。


还记得,在陕西南路141号上海体育馆(现巴黎春天百货),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场篮球比赛,近2000张座位,座无虚席。“看我们的比赛,买票是要通宵排队的。观众们使劲跺脚给我们加油,地板都被踩坏了。”绰号“小阿弟”的朱承塘说。


还记得,乌维培收到国家队的邀请函,田福海为了将他留在上海队,做了3天的思想工作。“感谢田指导,幸好留在上海,我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女篮队员王诗珮携手共度53年。他是我们的红娘。”


说得还不够尽兴,陈茂麟亮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57年上海男篮代表国家队,去巴黎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合影。“在田指导的率领下,我们赢了巴西队,最终获得第五名。”这是大家最骄傲的回忆。


93岁的田妈妈不仅记得住全队的名字,还记得以上这些故事细节,因为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中,身心当然健康。



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篮球薪火,一代传一代。王诗珮感慨道,“我原本已经拿到了上海水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上海女篮的一员,没想到,篮球成了我毕生的职业。”后来,她和队友还曾受邀参演了电影《女篮五号》。


田福海教授在做示范动作


这批集训班的队员,在退役后,纷纷执掌起教鞭,活跃在各体校篮球队中。


上世纪60年代,沈恒淑身为青年队领队兼教练,上门家访,劝说方凤娣(姚明妈妈)加盟。


徐为丽作为市少体校篮球班班主任,将十五六岁的丛学娣招入麾下,并给她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打球,好好训练,我就让你当队长;二、放弃篮球。”从那时起,丛学娣才严肃思考起了未来的篮球职业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步骏成为上海青年男篮一员。他的教练贾钦昇、杨伯炎,常常给他讲田福海的故事。“我们这批人,从小看朱承塘、邵冠群的球长大,而田福海老前辈更是我们的偶像。”因此,当乌维培致电步骏时,他毫不犹豫许诺:“从今往后的聚会,我都要参加。”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体科所工作的谢蕴怡,牵头做全国篮球系统训练教材的课题,成立了一支苗苗队。“我家住4楼,姚明一家住6楼。姚明刚上小学时,大方送他来队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篮球启蒙教育……”


姚志源、李秋平、王群……但凡上海篮球界响当当的运动员,几乎都师从这批篮坛元老。上海篮坛接力棒,就是这样,从上海男篮第一位主教练田福海的手中,传递下去的。


吴淑贞:上海是我家



1952年开始,上海男女篮在中外叱咤风云。上海男篮曾在主场,将前苏联教练率领的国家队打得落花流水。上海男篮曾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国际比赛,获得第五名的成绩。


60年过去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聚一次、少一次。


一周前,乌维培、邵冠群等人开了次会,随后,列好一张名单、逐一写完请帖、找人制作席位卡,订一个篮球式样的蛋糕,再打一圈邀请电话,将60周年聚会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天一大早,田妈妈兴高采烈地抹了发油,戴上一条精心准备的丝巾,等着乌维培夫妇去接她。


邵冠群则早早地等候在中山公园地铁站,同弟子沈昕及其爱人会合后,坐二号线到终点站后,打车去青浦区的敬老院,将88岁高龄的篮坛元老王灿华接到市区,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是一家人,是兄弟姐妹,做这些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乌维培说。


正因如此,唤吴淑贞一声“妈妈”,一唤就是60年。队员们每隔一段时间,会自发去看望她。田福海过世后,田妈妈的外甥女和外甥都曾邀请她去广州或辽阳共同生活。但田妈妈婉拒说:“我随田福海来上海60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这里,有那么多的子女,我离不开他们……”


师恩难忘 永远的“妈妈”



田福海是在2007年10月逝世的。2008年1月,上海男篮在聚会中达成共识———每年给田妈妈过生日。3年多来,这批男篮队员中,周明镐和杨伯炎先后过世,然而田妈妈膝下的子女,却从原先的11个,增加到了近40个。甚至两位和田妈妈年纪相仿的前女篮队员,也都亲切地唤她“田妈妈”。


一九五二年上海体训班女篮合影,前排右起:王诗珮、陈文琰、沈素琴、谢蕴怡、黄明媛,后排右起:朱亚爱、王慧珠、汪兴华、盛丹妮、徐建华、龚文珍。(资料照片来自网络)


1958年,田福海短暂执教女篮,在短短一年内,就带领女篮获得全国亚军。“田教练是我们女篮公认的福将。”沈恒淑说。葛幼幼由于膝关节受伤,早早离队,在田福海手下只打了几个月的球,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她旅居美国后,每年回国一定会去探望田福海教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上海女篮而言,无论田福海执教的时间是多短暂,田福海对她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午宴尚未结束,大家纷纷起立,争相同田妈妈合影留念。她们都已白发苍苍,甚至有人已在敬老院生活,但吴淑贞,永远是她们的“妈妈”。



生生不息的“灌篮情”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乌维培的组织下,上海元老篮球队正式成立,一代又一代的老篮球人在此交流切磋。


1989年,乌维培夫妇移民美国,随后他结识了世界华人篮球比赛的组织者,帮助元老队每年得以参加该项赛事。“元老队先后拿过5次冠军。而且,元老队成员以75岁的队员为主,但他们执意要参加65岁年龄组,很不容易。”乌维培很是自豪。由于元老队这些年缺少赞助,很难维持租场地和参加海外赛事的费用。


每一次相聚,“儿子”都要拿出老照片给田妈妈看,重温昔日的温暖。


如今,田妈妈惊喜地发现,膝下的子女,越聚越多,越来越年轻。


今年9月,身在美国的乌维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上海元老队因资金短缺而濒临解散。心急如焚的他赶紧给两位经商的弟子打电话,一位当即送上3万元现金,赞助球队参加下月在印尼举办的世界比赛,另一位立马掏出腰包,拿出聚会费用,给老队员们提供一个和田妈妈聚会的平台。


从今往后,男篮元老们,每周还会相聚到一起,打一场球;女篮元老们,每隔一段时间相会在一起,吃大锅饭、打一场牌,感觉回到60年前的集训时代。田妈妈也会不断收获满满的爱。

五颜六色的天空
五颜六色的天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