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在这个“结婚难”“难结婚”的时代,很多男性捶胸顿足之下。
把电影《牧马人》中的一句台词炒成了“热词”。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就给你送来。”
“我离结婚就差一个牛犇老师!”
“牛犇老师还送人老婆吗?你看我怎么样?”……
缘此被年轻人频繁提起,已过8旬的牛老师哭笑不得。
“我自己的夫人都是我自己追来的,哪能送得了别人老婆。年轻人加把劲啊!”
牛老师的回复也是调皮有趣。
6岁没了父母,在哥哥的照顾下长大。11岁为了挣钱入行演戏。
在正年轻的时候谈了场恋爱,与初恋一路相携走过60多个春秋。
牛犇被称为“影坛常青树”,从影76年,他演绎的“小人物”数不胜数。
可“小人物”散发出了大光辉。
送走老伴住进养老院,他花尽一生积蓄只做一件事。
“很多好孩子啊,因为没有钱,他们没了学,吃了很多苦。我就是想帮帮他们……”
“谢叔叔,能挣到钱吗?”
1935年出生在建城600余年的天津地界儿。
牛老师原名叫做张学景,是天津河北西窑洼明发胡同张家第6子。
家中孩子众多,父母两人就算一年四季弯着腰,也不能让生活不愁吃穿。
1941年,张家父亲被突发的疾病带走。
之后母亲生下妹妹,没多久也随父亲而去。
接连没了双亲坚实的臂膀,生计就成了张家每个孩子需要直面的难题。
留下三弟、四妹在家照顾七妹。
张家大哥和二哥做起当家人,带着弟弟妹妹们讨生活。
当时的张学景刚满6岁,跟着大哥走,他来到了北平中电三厂(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生活。
哥哥给领导当司机。
张学景就为厂里的领导、演员跑着腿,偶尔能挣些小钱。
当时中电三厂的后院里可是住着不少名人,谢添、韩涛、白杨、项堃 、齐衡、赵丹等。
他们很喜欢机灵懂事的小子张学景,平时对他也是多有照顾。
1964年,张学景11岁。
这一年导演沈浮刚调入中电三厂,准备拍摄电影《圣城记》。
定下演员谢添,没想到在大概浏览剧本后,谢添找上了导演沈浮。
“导演,我看这还需要小演员。咱厂里有个孩子形象很符合,我带他来试试,你看行吗?”
当沈浮见到张学景时,他确实觉得这孩子身上的淳朴气息很适合演村童。
可真正让他点头答应的,是一段让人心头发酸的对话。
——“谢叔叔,我演戏能挣到钱吗?”
“能,只要你好好演,就有工钱拿。”
——“那我能挣多少?能让我和家里妹妹吃饱饭吗?”
“那你不仅要好好演,还要一直不停地演,你愿意吗?”
——“嗯,我想吃饱饭”……
化身“小牛子”,这是张家六子人生中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而谢添开了“推荐”先河后,厂里喜欢张学景的演员各显神通。
带着他先后在《天桥》《更凤记》等剧中现身。
“我始终是个幸运的人”
1947年,导演袁俊(张骏祥)到香港拍摄电影《火葬》。
白杨出演少女“双喜”,在剧中会被迫嫁给“小丈夫”酒店小掌柜。
又是需要一个孩子演,白杨直接推荐张学景,带他一起去香港拍戏。
在临出发前,张学景找到谢添。
“谢叔叔,他们都叫我‘小牛子’,我要出门了,你能帮我想个艺名吗?”
谢添觉得行走在外,有个艺名确实可以。
于是就说:“你属牛,人们又叫你‘小牛子’,不如四头牛,叫牛犇吧,祝你奔出个大前途。”
这一奔,还真奔出了牛犇美好的未来蓝图。
《火葬》一播出,最先被人注意到的不是陶金和白杨。
而是被大肆报道为“神童、童星”的牛犇。白杨很为他高兴,之后动用资源帮他活动。
小牛犇自己也很争气,先后因《海誓》《大凉山恩仇记》名动一时。
小心收好自己拍戏的酬劳,有相熟的人来往两地,他就托人送回去。
因为六弟的接济,张家姐妹的生活稍稍有了好转。
本以为未来会在香港一直发展下去。
没想到49年之后,谢添托人给他捎来口信:
“家乡一片大好,人人欢颜有饭吃,孩子,回来吧!”
一面思念着家乡,一面急着忙完手上的工作,还完人情。
牛犇于1952年跟着陶金、顾也鲁回到北京。
而一回来,他就收到了谢叔叔送出的“大礼”。
当时北影厂的著名编导冼群打算将老舍先生的同名话剧《龙须沟》,改编拍摄成黑白故事片。
而谢添为牛犇争取到的角色,是“丁四”的儿子“丁二嘎子”。
在张伐、于是之、于蓝、叶子等多位艺术家的呕心力作下。
《龙须沟》被传诵一时,后来更是被认定为“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
当时的牛犇只有17岁,声名大噪。
被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眼相中,牛犇开始在上海发展。
《山间铃响马帮来》《沙漠里的战斗《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
好似“专业配角”,牛犇也让观众记住了自己。
而在发展事业的同时。牛犇也撞上了爱情。
19岁的时候,牛犇在一个乒乓球台旁,认识了后来与自己相伴一甲子的夫人王惠玲。
当时有人想要将王惠玲的姐姐介绍给牛犇,没想到他却喜欢上了陪同而来的妹妹。
王家家境较为富裕,家教也很好。
青涩的年轻男女交往,爱意往往就像电石火花,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可牛犇和王惠玲克己守礼,交往一年多,两人连牵手拥抱都没有过。
纯纯的爱恋让人想想就会脸红心跳。
年龄双双跨过20岁的门槛后,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细水流长的日子。
“她真爱我,我也爱她”
王惠玲是位教师,对待学生极有耐心,对待丈夫同样如是。
在外拍戏的时间往往不固定,电话没有那么普及,信件是那时候最主要的联系方式。
很多时候牛犇前脚送出信,王惠玲还没有收到,牛犇就已经回到家中。
可不论是春夏秋冬多晚到达,王惠玲总会起身做些热饭热汤,让丈夫感受家的温暖。
牛犇自小过惯了苦日子,生活中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王惠玲这样富人家长大的孩子十分不解,为什么要“两件衣服换着穿一季”。
但她从未因此和牛犇争过嘴,反而慢慢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与丈夫一起节约。
“我夫人从不攀比,她明明有戒指项链什么的。但年节亲戚们聚在一起炫耀首饰的时候,她从不参与。”
而妻子这份不炫耀的背后,是受牛犇经常挂在嘴边“比金钱不如比人心”的影响。
从50年代到80年代,牛犇虽没有大红大紫,但也用一部部戏里的配角。
磨砺了自己的实力,奠定了自己演艺事业的地位。
在这期间,他也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伴着他们长大成人。
而王惠玲在孩子和丈夫之间,往往更加在意丈夫的感受。
只要牛犇在北京拍戏,王惠玲就会把孩子送到母亲那里,自己按时按点给丈夫送饭。
她十分低调,也不喜欢被人关注,不进剧组内部,不和演员打招呼。
每次都是牛犇掐着时间在门口稍稍等着,就会看见王惠玲提着饭盒从远及近,面带笑容。
孩子大一些了,到海外留学去了。
明明知道妻子有独自生活的能力,牛犇在外拍戏的时候,依旧会不放心在家的妻子。
不是怕妻子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就是怕她自己在家心情低落。
于是在教师妻子过寒暑假的时候,他就带着妻子一起去拍戏。
“我夫人不爱生气,很少很少,但她有一次发火,我后来知道的时候真的很受感动。”
那是在1980年的一天。
牛犇告诉王惠玲自己这天收工较早,让她在剧组外等自己,之后一起去看望岳母。
王惠玲早早就来到约定地点,只是没想到她会听到有人在背后言说丈夫。
“‘四牛叔’演戏多少年了?还不如刚开始演戏的小年轻戏份重。真是可怜呐!”
“我可不想像他那样混着,给人做配角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听着身边做事的年轻男女你一句我一句,一向好脾气的王惠玲再也忍不住。
她的声音特别大:
“你们说的‘大气候’要怎么大。我先生演戏30年,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尽心尽力,对得起他的事业、他的良心。他兢兢业业,你们就不能这么说他!”
小年轻被吓了一跳,讪讪地低头离开。
而直到年轻人来给自己道歉,牛犇才知道。
那天傍晚夫人明显哭过的眼睛,还有怎么都问不出发生什么事了的原因,竟然在自己身上。
“我们那代人不兴说什么爱来爱去,但她是真的爱我呀,我也真的很爱她。”
牛犇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随父亲的本姓,取名张维。
小儿子牛犇一定要他随母姓,取名王侃。
从影几十年,牛犇不留一分钱,所得全部交给妻子保管。
需要时载找妻子“申请使用资金”,家里的两套房子也全在妻子名下。
可以说牛犇将自己的爱情与金钱全部交诸妻子手中,从没想过给自己留一点后路。
“我想着,最后表达一下我的爱吧”
1982年,导演谢晋找到牛犇出演自己的电影《牧马人》。
虽然牛犇演的“郭谝(piā)子”是个配角,但他的演绎得到了太多人的认可。
风头甚至超过片中的男主角朱时茂。
拿到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六届百花奖双料“最佳男配角奖”。
沉寂多年的牛犇用配角证明了,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之后演戏不停,与方舒、王夫棠出演《日出》;与李长清、张百爽合作《男女有别》。
还有《平凡的世界》《上有老》《先结婚后恋爱》《一仆二主》《海鸥老人》等。
2017年,牛犇在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
和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的颁奖典礼中。
拿回来两份重量级的“终身成就奖”。
陈坤为其颁奖的时候,全场演员。嘉宾起立鼓掌。
陈道明在后台隔着多人看到牛犇后,快步过去点头弯腰伸手紧握对方。
牛犇始终尽心尽力地演好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色。
这份奖项就是对他工作最有力的肯定与嘉奖。
这一年他82岁,妻子和他一样大。
当初嘲笑他“不成气候”的年轻人泯于人烟。
而那个为他大声说话,红了眼眶的女人依旧在身旁陪伴。
把自己的荣誉交到妻子手中,两位老人相扶相依的日子接下来却没过两年。
2018年,王惠玲病倒了。
天天守在床头,牛犇肉眼可见地消沉下去,两个儿子带着儿媳轮番照顾。
王侃的妻子时间较为宽裕,平时经常在公婆家候着。
但很多时候牛犇都不让儿媳妇多做什么。
他总是一边与老伴聊着“孙女送来了什么好吃的”“我今天学着做了道菜”。
一边亲力亲为,小心轻柔地为老伴擦洗或是梳头。
这样温馨的画面总是让儿媳妇想哭。
她天天祈祷,希望婆婆能好转,希望家中的这两位老人能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但老天有时候无情起来,根本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受。
2019年,王惠玲的病情加重住进医院,没多久便与世长辞。
牛犇在人前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办完丧事回到家。
他把自己锁在屋里小声呜咽,喊了一晚上老伴的名字。
“我夫人住院后我就找人翻新屋子,我想着,在最后表达一下我的爱意吧,把家里弄得漂亮点,温馨点,让她回来了住着也开心。”
“只是她没回来,你们是装修好后第一批来做客的人。”
2019年,在综艺节目《我们的师父》中,牛犇这样和大张伟、刘宇宁等人说。
老伴走了,牛犇后来也就不愿意住在家中睹物思人。
他说服儿子儿媳之后自己搬进养老院。只是这个消息很快被人爆出后引起了不好的言论。
有人说牛犇老师太可怜了,80多岁住进养老院孤苦无依。
其实不是,那个养老院里有完善的设施,随时待命的医疗团队,和一群高素质的老年朋友。
张维和王侃兄弟分别组建的家庭中,也渐渐迎来了第三代。
如果不能时时刻刻陪在父母身边,这样的养老院,比家里更适合养老。
“我一辈子没存下什么款项,这里是我自己选的,儿子们争着给我付了好多年的钱。”
“儿子孝顺我,孙女还带我去上伸展课。我还在拍戏,他们虽然不说,但每次都很担心,会分出一个人来片场陪我。”
拍过上百部影视剧,牛犇老师确实没有存下什么钱财。
他用一生的积蓄资助了上百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拥有去拼未来的可能。
鲁豫在采访中问过牛犇老师,是什么契机让他愿意无私地去帮助那么多的学子。
而牛犇的回答,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他那颗跳动了70多年的,感恩的心。
“我也是被帮助着长大的孩子。我这一路上有太多人帮我了。谢添叔叔、白杨姐等等。我到香港去了好几年,谢添叔叔还记得我,告诉我时候到了,可以回家了。”
“这恩情是我一辈子都不敢忘记一点。他们都不要我回报,那我就去帮助更多人,帮一个,就少一个孩子受苦难。受一份恩,这些孩子长大成材了,就会去帮别的人。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将曾经握在手中的温暖捧给他人,从而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以一传百,这百人中,总有一部分人,愿意继续传递这份爱。
一生坦荡,无愧于己,也无愧于人。
艺人有艺德,这样的牛犇老师,值得人们赞叹一声——德艺双馨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