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今文提示 ideogram生成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铁作为城市居民日常通勤的重要交通工具,见证了无数乘客沉浸在手机屏幕中的“低头族”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也揭示了空间感知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南民族大学黄骏副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周逍的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谈和理论分析,探讨地铁“低头族”如何通过媒介化空间生产影响个体的感知、构想和生活空间,以及这种现象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空间实践,进而揭示智能手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论文信息
黄骏,周逍. 混杂的空间:地铁“低头族”的媒介化空间生产[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24,77(03):76-85. DOI:10.14086/j.cnki.xwycbpl.2024.03.006.
该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于将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三元组”理论应用于地铁“低头族”的实证研究中,并引入“媒介化空间生产”的概念,以解释数字时代下个体如何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进行互动和转换。传统的空间理论往往忽视了媒介技术在空间生产中的作用,而这项研究则将媒介技术视为空间生产的关键因素,从而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空间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此外,该研究通过席尔瓦的“混杂空间”理论,探讨了地铁“低头族”如何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汇处构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空间生产的理解,也为研究数字媒介如何重塑社会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视角新颖性
这项研究的新颖性还体现在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该研究则结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融入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该研究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地铁“低头族”现象,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论文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该研究选择了22名经常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和深圳等地铁里程较长的国内城市。这些受访者每周至少乘坐两次地铁,并将使用手机作为打发时间的首选。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确保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通过微信语音或电话形式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时间跨度从2020年12月持续到2021年2月。访谈内容包括乘客在地铁中使用手机的习惯、感受以及对地铁空间的认知等。通过对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者探讨了地铁“低头族”在不同空间中的感知和实践。
论文的研究过程
在前期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地铁“低头族”在三个不同空间层面进行分析: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实践)、第二空间(媒介化的虚拟空间构想)和第三空间(虚实混杂的媒介化生活空间)。
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实践
在第一空间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地铁乘客如何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感知和实践物理空间。研究者分析了地铁作为物理空间的特征,如车厢的拥挤程度、环境噪音、视觉景观等,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乘客的手机使用行为。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地铁的物理环境促使乘客寻求手机作为逃避现实和保持个人空间的工具。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地铁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何通过广告、公共艺术等元素影响乘客的空间感知。
第二空间:媒介化的虚拟空间构想
在第二空间的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人们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沉浸在个人虚拟世界中。研究者分析了手机应用如何扩展乘客的社交网络、提供信息娱乐服务,以及如何构建个人化的虚拟空间。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乘客在地铁中使用手机不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是为了维持与虚拟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甚至超过了他们对物理空间的关注。研究者还探讨了手机如何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影响人们对第二空间的构想,包括对虚拟社区的参与和对在线身份的构建。
第三空间:虚实混杂的媒介化生活空间
在第三空间的研究中,研究者探讨了地铁“低头族”在虚实交错的空间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研究者分析了乘客如何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进行切换,以及这种切换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互动和个人身份。通过访谈,研究者发现,地铁乘客经常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游离,这种状态有时会导致他们忽视周围环境,甚至错过地铁站点。研究者还探讨了这种混杂空间对乘客日常生活的影响,包括对时间感知的改变和对社交规范的重新定义。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这些研究通过对地铁“低头族”的深度访谈和理论分析,揭示了智能手机在媒介化空间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不仅延伸了人们的物理空间感知,还通过虚拟空间的构想,使得人们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的切换变得更加容易。然而,虚实混杂的空间环境也导致了乘客在感知和实践中常常处于游离、摇摆、挣扎和纠结的状态。
未来展望
研究的局限性:尽管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上班族和学生,可能忽略了其他特殊人群,如“地铁迷”或“网络成瘾者”。其次,研究的时间背景是在疫情期间,地铁人流量和乘客行为可能与后疫情时代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这一变量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变量分析:将地铁乘坐次数和手机使用时长作为变量,考察其对媒介化空间生产的影响。
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将进一步扩展,研究可以探讨这些新技术对媒介化空间生产的影响。
社会心理层面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低头族”在媒介化空间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揭示其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中的心理适应机制。
结语
黄骏副教授和周逍的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地铁“低头族”现象及其对个体感知、构想和生活空间的影响。研究不仅揭示了智能手机在媒介化空间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通过“空间三元组”和“混杂空间”等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数字时代下个体与空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空间理论的内涵,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拓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智能手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图文收集自网络,非本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前沿论文解读,请每日关注AI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