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 粉丝“脱粉”背后的偶像魅力悖论

文摘   科技   2024-11-27 09:08   上海  

图源:今文提示 ideogram生成



言:脱粉现象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传播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数字“饭圈”文化的发展,偶像失格或失德事件频发,引发了粉丝群体中的“脱粉”现象,即粉丝因对偶像的失望而选择切断与偶像的情感联系,退出粉丝群体。
这种现象不仅涉及粉丝个体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乃至技术层面的复杂互动。因此,深入探讨粉丝“脱粉”现象,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媒介文化、粉丝经济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王诗萁和刘海龙教授的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粉丝“脱粉”现象,揭示粉丝——偶像关系中偶像魅力的悖论,探讨粉丝与偶像关系的形成与破裂机制,进而为理解当代粉丝文化中的集体价值认同提供新的视角。
论文信
王诗萁,刘海龙. 粉丝“脱粉”背后的偶像魅力悖论[J]. 新闻大学,2024,(09):87-102+120-121. DOI:10.20050/j.cnki.xwdx.2024.09.009.
论文的新颖性
理论创新

该论文提出了“偶像魅力的悖论”这一理论视角,对偶像崇拜现象背后的个人选择、超验情感及特殊性存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化分析。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解释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依恋和认同,还揭示了粉丝如何在偶像非凡魅力与日常生活的常规化实践之间进行协商的过程。这种对于偶像魅力双重性的理解,为粉丝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研究视角

相较于以往研究更多关注粉丝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做法,该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粉丝身份自我协商过程中如何服从或叛离参与式文化中集体价值认同的问题。这样的视角转变使得研究能够更深层次地探讨粉丝个体是如何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定位自我,以及这种定位如何影响他们对偶像的认知和情感投入。

实证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该论文收集了丰富的实证数据以支持其理论分析。这种方法论的选择让研究可以从粉丝的直接经验出发,捕捉到粉丝—偶像关系中的细微变化和复杂情感,从而为理解粉丝“脱粉”现象提供更为真实具体的背景。通过对粉丝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的深入分析,论文揭示了粉丝“脱粉”现象背后的多重社会关系和文化动力,为粉丝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解和解释路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
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在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了为期数月(2023年1月至7月)的参与式观察,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粉丝群体的内部动态和文化。通过观察粉丝群体对偶像失格事件的反应,研究者能够收集到关于粉丝行为和情感反应的第一手资料。这种观察方法不仅涉及对粉丝群体活动的直接观察,还包括对粉丝群体内部交流和互动的深入理解。

半结构式访谈

为了进一步探索粉丝的个体经验和情感动机,研究者在上述平台中选择了25位受访者,选择了半结构式访谈作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

这种方法允许研究者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深入探讨受访者对偶像魅力的认知、粉丝—偶像关系的形成与破裂,以及粉丝“脱粉”的具体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能够收集到关于粉丝个体如何与偶像建立情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因偶像的行为和粉丝群体的动态而改变的详细信息。

数据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对访谈内容的详细记录、录音和转录,以及对数据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能够从访谈数据中提炼出关键主题和模式,为理解粉丝“脱粉”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的研究过程
文献综述

研究者首先对魅力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包括马克斯·韦伯对魅力概念的原始定义,以及后来学者如何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风格和政治权威。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粉丝—偶像关系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关于粉丝如何通过挪用或“盗猎”参与对媒介文本的意义重构,以及粉丝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理论框架构建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偶像魅力的悖论”作为分析粉丝—偶像关系的核心概念。这一框架不仅考虑了偶像魅力的起源和常规化过程,还探讨了粉丝如何将特定偶像视作与众不同或具备超凡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粉丝—偶像关系的存续。

数据分析

研究者通过对访谈数据的深入分析,识别出粉丝“脱粉”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个体性因素涉及粉丝对偶像魅力的个人体验和情感投入,而结构性因素则涉及技术、平台、情感劳动和“饭圈”文化等外部条件。通过这种分析,研究者揭示了粉丝“脱粉”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

研究揭示了粉丝“脱粉”现象的复杂性,这一现象不仅仅是粉丝个体对偶像失望的简单反应,而是涉及到粉丝个体情感、偶像公共与私人形象的矛盾、极化的“饭圈”生态以及机械的数据劳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这些发现强调了偶像魅力的悖论,即粉丝对偶像非凡魅力的认可与偶像魅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规化之间的张力。粉丝—偶像关系的生成与破裂,反映了粉丝如何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之间进行协商。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对粉丝“脱粉”现象的深入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粉丝文化的演变,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粉丝—偶像关系的新形态。此外,研究可以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粉丝行为,以及粉丝文化如何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

结语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王诗萁和刘海龙教授的研究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粉丝“脱粉”现象不仅是个体情感变化的结果,更是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该研究通过提出“偶像魅力的悖论”这一新颖理论视角,揭示了粉丝—偶像关系中既有的矛盾及其复杂性,为理解当代粉丝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此外,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确保了实证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使得对粉丝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粉丝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动态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粉丝行为的变化以及粉丝文化如何影响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粉丝—偶像关系将持续演变,因此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王诗萁和刘海龙教授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收集自网络,非本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前沿论文解读,请每日关注AI今说~

AI今说
每天发布AI相关资讯,让您了解AI世界的最新发展。同时,周一至周五关注AI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论文解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