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满族所创,满清统治了中国近300年,那么,你是否疑惑过,为何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满族语言满语没有普及而下呢?
清朝时的满语难道被弃用了吗?也不是,清朝时,满语为“国语”,满文称“国书”。事实上,清朝统治阶层也曾尝试推广,然而效果相当差,随着满汉的融合,后来也就顺其自然了。
那么,为何满语推广不开呢?
首先,满语有一大“硬伤”,即满语长期没有独立文字,缺乏底蕴。如今我们看到的满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才创制出的文字。满语源于女真语,但最初,女真人用的是源于契丹文的女真文,而契丹文则源于汉文。
金朝覆灭,女真文渐渐衰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但当时的女真人主要用的是蒙古文,而满语则是口头相传,当时要读满语,还得先翻译为蒙古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才叫人依据蒙古文创制满文。
这里注意到,女真文是源于契丹文,而满文则源于蒙古文。也就是说,虽然满语源于女真语,但满文和女真文并没有太大联系。这意味着,满文事实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文字。“新”即意味着缺乏底蕴与根基。
不要说汉人了,就是满人,很多虽会满语,但也不会满文。
事实上,由于满文创立时间短,因而在清朝时期,事实上满文还一直处于不断改良完善的一种情况下,这并不是一种完全成型的完善的文字。例如皇太极时就在满文的音节书写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更改。当然,作为新创文字,满文在满族内部的推广也说不上慢,由于统治者的支持,清朝很多诏书、公文都以满文书写。
而在民间,要在汉人中推广满文,难度实在太大。满语属阿尔泰语系,与汉语相去甚远。而至于要人们学习外语的难度,想想而今,连号称“最简单的外语”英语,很多学生苦读十余年都学不会,以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要学满语满文难度可想而知。
况且,清朝统治阶层入关后汉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汉文化认可度不断提升,逐步接受了汉文,也没有强制推广满文的念头。乾隆虽然是满人,却似乎更喜欢汉文化,你看乾隆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便可见一斑。
到辛亥革命满清灭亡时,能够说满语的人已经就是珍稀动物了,大多数的满族人已经不说满语了,也不会说满语。只有很少很少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满族人还会说满语。
连末代皇帝溥仪都不太会说满语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道:“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因为大臣们向皇帝请安,皇帝必须用满语说“伊立(起来)”。如果不是满清皇家的这个强制性规定,我很怀疑溥仪一句满语都不会说了。
如今满族人会满语的也已经很少了,精通于满语文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乃至于许多史学家都开始担心大量珍贵的满文史料有可能成为无人能破译的文字。
满文如今已经被作为一种“濒危”文字进行保护了。
虽然满语现在全中国就几个老人会说了,但满语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比如吉林就是满语,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都是满语的音译,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也都是当年满语的叫法。
而且现在很多东北话也是来自于满语,比如吭次瘪肚、稀里马哈、得瑟、咋呼、嘎哈……这些都是出自满语。包括我们听得比较多的忽悠、磨叽、杠杠的……这些也是满语。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东北人也在说着一部分满语,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它是满语,都以为只是东北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