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滑稽面孔:炫耀与虚伪|随感

文摘   2024-11-19 07:00   北京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对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们满怀羡慕,这种羡慕的程度,堪比昔日对那些出身贫苦却经数代努力而翻身的人家的向往。过去的社会,人们敬仰那些历经艰辛终得成功的家族,钦佩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今,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崇拜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炫耀和自吹自擂的方式与往昔大不相同。过去,或许以流浪乞讨的悲惨来博同情,而当下,人们更倾向于用大把的钞票来彰显财富和地位。出入豪华洗脚屋、特色会所等高档场所,成了他们的常态。在这些奢华之地,他们享受着极致的服务,肆意炫耀着财富,彰显着身份。如此行径,不仅满足了其对物质的追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展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其实,从古至今,吹嘘的目的始终未变,都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一旦露出破绽,自相矛盾,或者无法自圆其说,那便成了一场闹剧。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没有什么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可耻的了。”


且看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世纪50年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盛行,有人将其视为道德圭臬,时刻捧读,仿佛已成为道德典范。可谁知,这书竟是从书店偷来的,如此所谓的“修养”,实在令人捧腹大笑。这就如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癫狂失态,丑态百出,将自己的虚荣和虚伪暴露无遗。


20世纪60年代,学“毛著”积极分子的讲用报告中,演讲者激情澎湃、口沫横飞。买紧俏的“红宝书”,版本齐全,被视为对伟大导师热爱的表现,如同如今的商业成功一般荣耀。可细心观察,那些书竟从未被翻开。这种表面的“强烈”与“过硬”,实在是滑稽至极。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通常炫耀优点、才能和成就,以求他人赞赏。可若有人炫耀无知愚昧,比如炫耀犯罪经历,就像阿Q炫耀癞头疮,荒唐可笑,让人困惑。

回望古代,也不乏此类现象。唐朝时,一些文人墨客表面高谈阔论,追求风雅,实则背地里蝇营狗苟,为名利不择手段。比如,李林甫口蜜腹剑,表面和善,背后却阴险狡诈,陷害忠良。

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当今社会,某些掌权者公款消费,出入豪车,美女相伴,宴请奢华。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用的是公款或服务对象的钱,违背常识与道德、法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的行为显然背离了这一古训。


还有些人,恬不知耻地将嫖娼罚款拿去单位报销,贪污腐败者竟担任反腐要职。他们自以为荣耀,在旁人眼中却是荒唐至极。这正如民间俗语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买官之人,不凭真本事,只图实惠。为立足,花钱买文凭,却又不敢公然炫耀。与真正的知识分子相处,更是尴尬别扭,心理失衡。


我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仁义道德,古时“君子远庖厨”,倡导君子保持高尚。可现实中,有人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却不堪入目,虚伪至极。

相比之下,当下一些人的行为更为直接。他们毫不掩饰,撕去道德伪装,坦然展露真实,看似坦率,实则令人深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炫耀与虚伪的行为,都如同一场场闹剧,让人在嘲笑之余,也应反思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我们应当追求真实的价值,而非虚荣的表象,以真诚和善良塑造美好的社会风尚。






海剑
法律人,作家,编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