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检察题材影视作品时如何把握好人性考量的尺度?|创作谈

文摘   2024-11-11 07:00   北京  


引言

在影视艺术的广袤天地中,检察题材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展现法治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这类作品不仅承载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正义的使命,更肩负着深入挖掘人性、引发观众深刻思考的重任。然而,要在创作中准确把握好人性考量的尺度并非易事。如何在展现检察工作的严谨与权威的同时,又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人性光辉与复杂内心,是每一位创作者都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真实案例与人物

检察题材影视作品通常以真实的法律事件和检察工作为背景,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首先,创作者应广泛搜集实际发生的检察案例,深入了解案件中涉及的人物性格、动机和行为。这些案例是创作的宝贵素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故事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创作者可以洞察到不同人物在法律面前的各种反应,包括挣扎、无奈、悔恨和坚持等。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可能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因一时的贪念而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在面对法律制裁时,既可能有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也可能有对家庭和事业的牵挂。而检察官在处理这些案件时,不仅要考虑法律的适用,还要考虑到案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对犯罪嫌疑人家庭的冲击。
与检察官、警察、法官、律师、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等进行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人是检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或相关者,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能够为创作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与检察官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挑战和成就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的决策过程和内心挣扎。警察可以提供案件侦查过程中的细节和感受,法官则能分享对法律适用和判决的思考。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的辩护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也能为作品增添不同的视角。而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交流则可以让创作者深入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故事和原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以电视剧《因法之名》为例,该剧对冤假错案的纠正过程进行了深入刻画。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改编,创作者展现了当事人在多年的冤屈中所经历的痛苦、绝望和对正义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检察官们在纠正冤假错案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创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事人在法律面前的各种情感和行为,为作品中的人性刻画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平衡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

1.坚守法律底线

检察题材影视作品首先要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检察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在作品中,清晰地展现法律程序、证据收集、法庭辩论等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环节不仅能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法律的不可侵犯性,还能增加作品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例如,在表现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和起诉过程中,不能为了突出人性的考量而弱化法律的执行。即使犯罪嫌疑人有令人同情的背景或动机,检察官也必须依据法律进行公正的处理,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在一些涉及弱势群体犯罪的案件中,创作者可能会倾向于强调犯罪嫌疑人的困境,从而引发观众的同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法律的规定。检察官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找解决方案,既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又要考虑到人性的因素。

2.展现人性温度

同时,作品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的层面,而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温度。犯罪嫌疑人可能有家庭、朋友、梦想和情感,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检察官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也会面临道德和情感的考验。
比如,在处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检察官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制裁,还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心理状态和未来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缺失、社会不良影响等因素有关。检察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犯罪者,而要看到他们还是孩子,有改过自新的可能。通过展现检察官在法律与人性之间的权衡,让观众感受到法律的人性化一面。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揭示,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方面的不足。

三、避免过度美化或丑化

1.防止过度美化

在刻画检察官形象时,不能过度美化他们,使其成为毫无瑕疵的英雄人物。检察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有困惑、压力和错误。过度美化会使人物形象显得不真实,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不能让检察官在所有案件中都轻松地取得胜利,而应该展现他们在面对复杂案件和强大压力时的挣扎和努力。在现实生活中,检察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检察官们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强大的压力。在作品中,展现他们的困惑和挫折,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和付出。同时,也可以适当展现检察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人性弱点和成长过程。例如,检察官可能在工作中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冲突,或者在处理案件时面临道德和法律的困境。这些矛盾与冲突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能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2.避免过度丑化

对于犯罪嫌疑人,也不能过度丑化他们。犯罪行为固然可恶,但每个人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过度丑化会使观众对犯罪嫌疑人产生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比如,在表现犯罪嫌疑人时,可以揭示他们的犯罪动机,如贫困、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让观众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同时,也可以展现他们在面对法律制裁时的悔恨和反思,引发观众对犯罪预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一些犯罪题材的作品中,创作者往往只关注犯罪行为的恶劣性,而忽视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性一面。这样的表现方式容易让观众对犯罪嫌疑人产生厌恶和仇恨,而忽略了犯罪背后的社会问题。通过展现犯罪嫌疑人的人性弱点和悔恨之情,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地认识犯罪行为,也能促使观众思考如何预防犯罪和改善社会环境。

四、以引发思考为目标

1.提出问题

好的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要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考量,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如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正义的实现方式等。
例如,在一部关于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的作品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检察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如何考虑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就业?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观众对人性、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包括企业、政府、公众等。检察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通过在作品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够让观众思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以及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抉择。

2.引导思考

在作品中,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对话,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设置不同人物的观点和立场,让观众在冲突中进行思考和判断。
比如,在一场法庭辩论中,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可以就某个法律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思考双方的观点,从而对法律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可以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同时,作品也可以通过情节的发展,让观众看到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进一步引发观众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结

在创作检察题材影视作品时,把握好人性考量的尺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真实案例与人物,平衡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避免过度美化或丑化人物,以引发观众的思考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优秀作品。
通过深入研究真实案例,创作者能够获取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平衡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能够让作品既展现法律的权威,又体现人性的关怀。避免过度美化或丑化人物,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引发观众的共鸣。以引发思考为目标,能够让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促使观众对法律、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未来的创作中,希望创作者们能够更加注重人性考量的尺度,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检察题材影视作品,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监察行动之破局者》:怎能不让我们看清腐败与反腐的较量?
小说影视化改编的多维透视|创作谈
编剧之路,酸与爽的交织,你敢来体验吗?

海剑
法律人,作家,编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