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纬路西去,过四纬路、五纬路,就是六纬路。
丹东城区内的各条纬路均平行,除一纬路之外,几乎皆等长。在各条纬路中六纬路最宽,虽然,六纬路并不是很长,但也是丹东城里南北向妥妥的交通干线。
六纬路
六纬路最初叫京桥筋,是日居时期修建的。六纬路街道两旁植有银杏树。
1970 年代的六纬路南起江沿路,现在叫滨江路,隔着路就是鸭绿江公园的东门。
六纬路从江沿儿走起,东侧附近有丹东九中,1990 年前后起了楼房。在 15 号坝门外,有过一个朝鲜风味的饭店。这丹东九中,后来改为二高职,再后来,二高职不知所踪。
丹东化纤中学改名九中,此九中非彼九中。
过坝门,西侧有过炼油厂,2000 年前后, 动迁起了高楼,此楼像走马灯一般,好多单位在此办公,曾经是医保局的办事大厅。街对面有座楼,建好之后,挺像样,好像叫教育大厦,不过不曾记得做过教育用途,只能想起做过高丽大酒店、樱花宾馆等。
炼油厂北侧有一条前进路,东起三纬路,西到十纬路,大致与经路平行,路不宽,也能走车。现在此路由十纬路往东,似乎是在六纬路就止步,不通三纬路啦。
过前进路口,西侧是工行锦山支行,对面是邮局的营业所和中国人寿。工商银行锦山支行在此,是 2000 年以后的事情。
中国人寿那栋楼几经折腾,一侧始终为其所用,而南侧做过万寿山宾馆、社保营业厅等。
过一经路口,西侧有过工行一街分理处、审计局、储运公司等单位,对面是市总工会和九歌城。九歌城,1990 年代是个舞厅,红火一时。储运公司不知道还健在否?只是觉得过去的三、四十年间,这地方始终都在开酒店,多次易名。
二经街,丹东人唤做“高丽沿儿”,一经街和二经街周边地区始终是朝鲜人聚集居住的地方,朝鲜人愿意扎堆儿,二经街现在也是高丽风情街。
过二经街口,西侧,南头是农牧局,北头是石油公司,对面是银杏园宾馆。1980 年代中期,我给石油公司做过信贷员,石油公司是常来常往的地方。那时候,石油供应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油价凭证供应,价格三六九等。
六纬路东边的这段路旁,记得还有过爱国华侨徐家建的私宅,在 1970 年代很显眼。徐老先生早年在日本经商发了财,中日邦交以后,陆续在青岛、大连等地开了徐园酒店。他还给丹东鸭绿江大厦和侨光电影院的建设投了资。
二经路到三经路这个地段的东侧,后来起了楼房,是丹东市政协和人大所在。人大搬入原市政府以后,位于三马路东南路口的人大楼多次易主,现在是市民政局。
评剧院旧照
过三经街口,有座日伪时期的建筑,据说最初叫安东剧场,解放后多次易名,叫过大众电影院、安东青年宫、人民艺术剧场,先后做过评剧团、文工团、曲艺队和歌舞团的排练场,彼时叫评剧院。
1990 年代,此地改做音乐厅,是丹东改开之后,早期的舞厅之一,另一个与其齐名的是锦江山下的凤凰大舞厅。
评剧院旁边临着四马路,曾经是歌舞团。评剧院的对面是图书馆、江城旅社。以后拆建为意达城中花园,底层做过乐购、华润万家等。而评剧院那地儿,2010 年前后改建为莱弗仕大厦。
歌舞团的侧面,七纬路卫生局的旁边,1990 年代有过一个烤肉店叫泰白烧烤,火得一塌糊涂,旁边有个小胡同,尿骚味传的很远,都是食客内急时干的。
丹东图书馆是日居时期的老建筑。1970 年代,我上学时,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在二楼的一间屋子里,从家里拿着户口本,交给工作人员,能换回自己想看的书,坐在哪儿静静地阅读。屋子里面没有几个人,看完书,再讨回户口本。
现在稍微能看到这地方曾经与图书馆有过渊源,就是原址处还有市儿童图书馆。
江城旅社,门脸不大,紫红色的门来回悠荡着,吱吱作响。
头道美味馄饨临着四马路的东北角。早晨,屋里坐满了人,等候的长队排到了屋外,沿着六纬路一直到很远。许多人拿着锅买馄饨,就为打回家供一家老小吃。
丹东城建局旧照
过四经街,临四经街西北角是城建局,那建筑是日居时期的三井物业,现在仍在。记得地面镶着很好看的瓷砖,不知道以后破坏了没?
街的斜对角,临五经街是妇女儿童商店,商店不是很大。
过五经街,以前是一排二层青砖建筑,西南角是粮食局,现在,这地方拆除,改建为移动通讯公司。此前,这附近的经街上还有一个粮站和粮油供应公司。那是我家 1980 年代中期买粮的地方。
对面,在 1990 年代前后是新华书店外文书店,街角有个掌鞋摊。
过六经街,东北角是自来水营业部,楼上有个服装厂,规模不大。自来水营业部北侧有一胡同,在文化宫的后面,很长、贯通九纬路到五纬路。当时,五纬路是一条马路市场:卖服装的轻工产品市场。人流量很大,丹东市内的大闺女小媳妇都愿意到这里逛、买时髦的衣服。
文化宫后面的这条胡同、可以进入文化宫舞台的后门,方便装卸道具和舞台灯具。胡同临近五纬路处,工艺美术服务部(后改为萃华金店)的后身有一个大院,住了许多人家。
1980 年代, 我家从这个胡同进入,居住在自来水营业部的楼上,楼上有五六户人家。此楼是日居时期的建筑,举架很高,屋里的墙都是用板壁隔开的,有煤气,没有暖气和卫生间。上厕所麻烦,冬天冷。想必,小鼻子那年头在中国住的也不及我们今天舒服。
丹东文化宫
过胡同,就是文化宫。文化宫修建于 1954 年,此前,这地方是一个广场,有两家买卖,一个是邹姓人家开的大车店、一个是我姥爷经营的华盛商行。这两家买卖也是绝配,满足了安东城周边一些人家进城购物的需求。马车进得城里,马儿歇脚吃些草料,车老板子和进城的人到商行买些生活用品,赶在待太阳落山前,能够到家。
这段路的西面,有一二层小楼,曾经做过丹东市化工局,后来是轮胎厂产品门市部。与其相邻的是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旧照
2000 年前后,新华书店出租了部分场地,有人投资建了罗曼宫,有段时间,这是丹东餐饮界的天花板。
轮胎厂产品门市部那地儿,翻建成安东大世界,曾经是个不错的饭店,现在成为锦州银行的振兴支行。
丹东饭店旧照
过七经街,是丹东饭店,当时是丹东最好的旅店之一。1980 年代末,有赵本山、潘长江等明星的铁岭艺术团几乎演遍全国各地的时候 ,到丹东演出就是在这儿入住的。几乎与此同时,我在工行振办国营工业信贷科工作,有小半年的时间,银行租用丹东饭店的几个房间办公。
与丹东饭店紧邻,是一排青砖瓦房,后来,拆迁建了联通公司。联通公司的后身,临近八街, 1980 年代中期,单位给我调换一套房子,六层顶楼,是个接层的房子,西向,夏天挺热的。
此时,八街是个马路市场,从六纬路口一直到二纬路口,买菜倒是挺方便的。
安东电话电报局
丹东饭店隔六纬路西侧是电话局。电话局的大楼在日居时期是“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解放后,也一直是电报电话局。在七八十年代,个人打长途电话和电报一般都是要到这里的。
丹东人民广播电台旧照
过八经街,东边是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二轻局家属楼、后来拆迁盖了网通公司和现在的五星数码。网通后来改名为联通,五星数码那座房子以前做过一个涮锅店,叫渔阳湾,一度买卖不错。
丹东广播电台旧址,日居时期是图书馆。我记事儿时是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后来做了二轻供销公司,八十年代中期,我做过这家公司的信贷员,经常出入这座楼内,木头地板,踩下去,咣咣作响。
街对面有一个筋饼店,不大,能放下三四张桌子,卖羊汤筋饼。那时候,羊汤不似现在那么贵,就是一早点。筋饼羊汤从早上卖到中午,生意兴隆。与筋饼店相邻是二轻浴池。二轻浴池门开在九纬路上,彼时,已经开通锦山大街。二轻浴池也就是在六纬路和锦山大街的西南角上。
过九经街(锦山大街),西面是六中,六中是日居时期的女子中学,现在建筑基本保留完好。
丹东铁路文化馆
六中的对面就是铁路文化宫。当时的铁路文化宫既能演电影,又能演出戏剧。前些年,这里还在演二人转,近些年,不知为啥关门了?
过十经街,六纬路小学的操场就是青年广场,操场上还有铁中。1980 年代以前,全市大型群众集会一般都选择在青年广场举行,后来,这里改建成万隆体育场。体育场建得有点不伦不类,直到今天,诺大个丹东始终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场。
丹东六纬路小学旧照
六纬路小学的侧面有过振兴教师进修学院、振兴区委党校,当时都是二层砖楼。
街道的东面对面,一南一北分别是林业局和邮电局的传输局。林业局这楼也有年头了,底层是林产品工业公司的林产品商店,现在好像是一个快餐店。这座楼有过许多单位,记得不同时期还做过城建局、工商局、地名办、史志办、仲裁委等。
现在,林业局这个单位应该是没有了。
过十一经街,是铁路幼儿园,听说建国初曾经做过铁路医院。铁路幼儿园那个小区很深,住了许多人家。
十一经街的西北口是铁路商场,现在是建设银行的网点。商场的西侧、不远处就是铁一小。铁一小的旧址应该还在,现在不知道做了什么?
过铁路幼儿园就是压道杆儿,进入山上街。
据说,世界上拥有百年银杏树的街道共有六条,全部在亚洲,其中,辽宁省丹东市就有三条,六纬路肯定是其中之一。我不知道亚洲除丹东之外是的其它三条银杏大道在哪里,当然,也就没有去过。
如果让我个人选择丹东这三条银杏大道哪儿最美?我还是喜欢六纬路,尤其是文化宫到滨江路的那段路。这段街道宽些且平坦、道路长些且树枝交叉遮荫蔽日,尤其是晚秋,鲜有行人和车辆的时候,最好再下着淅沥沥的细雨,踏着满地的金黄,宛如走进童话世界。
图片下载于网络,侵权告删。
关注老姜开讲
阅读往期内容
浏览最新文章
致读者:《老姜开讲》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朋友们关注。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老姜开讲》,不错过任何一次推送。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视频及文字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