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聚宝街有前、后两条街,很长。如今,在这两条街的北端,还有很短一段路,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地貌。
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丹东相继开通了锦山大街、江城大街,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前、后聚宝街都在穿过锦山大街不远处,被居民小区拦腰折断。就此,老安东这条“龙兴之路”成为断头路。
现在,聚宝街南端已经看不出原有的模样。
据说,聚宝街始建于清末,是安东城市形成的雏形,也是安东最早的街市。从一定意义上讲,安东城从此起步。
那时候,聚宝街紧邻着小沙河,是一条河沿路。前人选择在这里开辟街市,主要是因为这儿地势相对较高,可免水患侵扰;更重要的是这里流淌着小沙河,方便运输。
最早,安东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聚宝街沿小沙河而建,流经鸭绿江的船只进入小沙河,停在岸边就可卸货,不影响鸭绿江的航运。
聚宝街起初叫招牌街,因为街头商铺林立,门前大都排列木板招牌而得名。据资料记载: 1918年,安东县将这条街命名为聚宝街。
因后来,在聚宝街不远处又建一条后聚宝街,为与之区别,将其改称前聚宝街。
上世纪末,锦山大街已经开通,但是,聚宝街附近的地貌基本上保留着旧有的模样:聚宝街自北向南与朝风街、中富街、迎江街、兴东街交汇,进入老 3 号(现10号)坝门。
前聚宝街长度超过一公里,是老安东时期一条比较长的街道。
前聚宝街北起县前街,与朝风街交汇,并入一条街,形成 Y 字型,形同裤裆,老百姓称这地方叫“裤裆街”。
裤裆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北端的前聚宝街地形基本上保持原状。
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曾经在前聚宝街北、临近裤裆街的朝风小区居住。那时候,仍然能够看到前聚宝街临街有许多青砖瓦房和四合院,后来才知道,民国初年,这里有过东泰恒、双合栈、丰裕同等大大小小几十家店铺,历史上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商业街。
70 年代前后,聚宝街北端,通行着 2 路公交。去蛤蟆塘的郊线汽车也打此经过。过了裤裆街,到中富街段,道路两旁主要有纺织公司、袜厂、福兴堂和一个服装缝纫铺。
文革期间,福兴堂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许多老字号的店铺都改称诸如:红卫、前进等名字,而这家创建于民国时期的药铺,我记得不曾改名。历经伪满、国民党统治,文化大革命也没有革其命的这个药房,现在不知道还在吗?
从我记事起,我就愿意去福兴堂,看称中药的小秤、天平和瓶子泡着的一条白花蛇。药师从满墙的抽屉里,打开所需要的一个,抓取中药,秤完倒在一张纸上,用纸绳扎好,全程干净麻利,看了,很享受。
过福兴堂,前聚宝街与中富街交叉路口,曾经有一个文具店,青砖平房,我读一年级的时候,还在那儿买文具。70 年代初,拆除时,据说在房梁处发现了烟土。
90 年代前后,前聚宝街上北段的西侧,由工商银行建筑开发公司(后改名银宏建筑开发公司)开发建了居民区,起名叫朝风小区。工商银行丹东市行也临着锦山大街的路口建了一座六层办公楼,我曾经在此工作过几年,后来,这座办公楼转让给了丹东市财政局。
那天,我在丹东新区看到财政局已经搬到了一个很高大的办公楼里面,不知这个办公楼,现在做了什么公干?
前后聚宝街,还没有进入中富街的地方,有一个贯穿两条街的长胡同,胡同里有丹东袜厂的另一个厂区,开通锦山大街的时候,把这个胡同并入了锦山大街,丹东袜厂的厂房成为临街的门市房。上世纪 90 年代,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超市,叫“安客隆”,是改开以后,丹东市最早的超市。当时,人们对这种开架式选购的方式感到很新奇。
前聚宝街过中富街口前行,在前聚宝街上有一座西洋风格的建筑,我们叫它丫丫葫芦(楼)。丫丫葫芦(楼)建于1928年,当年是安东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油坊“政裕号”之所在,小楼距鸭绿江沿儿不是很远,有10多米高,青砖砌成,砖上还有雕花,十分讲究。
进入由花岗岩石柱雕刻的、华丽大气的石拱门,里面就是一个大院。
70 年代初,我进过这个院子,当院有一个公共水井,住了许多人家,多少有些凌乱,院子里搭起一些棚厦。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仍能看出门窗边框的精致庄重、砖雕的精美绝伦。
“政裕号”峻拔的紫色葫芦楼顶与周围的建筑相比较,有些鹤立鸡群,显得格外端庄华美,引人注目。
“政裕号”拆除了,是一个败笔,否则,很可能会是丹东的“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丹东旅游的一个打卡地;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印证榨油业曾经是安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存在,是民国时期安东民族工业的骄傲。
现在,这丫丫葫芦(楼)在原地复建的可能都没有了,它已经淹没在居民区内,指不定被哪座楼压着呢。
后聚宝街是安东城早期不断发展,向外平行扩充的见证,因建在聚宝街后面,故取名“后聚宝街”。
后聚宝街南行,与中富街、迎江街、兴隆街交叉,在临近鸭绿江边的兴隆街进入永安街。
后聚宝街在锦山大街开通以后,也与之交叉。
后聚宝街北起,一直到本世纪初,还有一个百年老店“中兴馄炖”馆。
中兴馄炖馆在一栋青砖小楼的一层,很有年代感,有点像陈保国主演过电视剧《小酒馆》里的那个酒馆。坐在酒馆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对面街上一排青砖瓦房有高高的门楼,想必早些年间,那里做过商铺,岁月也没有彻底抹去题额中那些端庄的大字,历史残留的字迹隐约可见,估计应该是商号的名字。
坐在酒馆里,一盘花生米、一盘猪头肉,一人独自把酒……,微醺之时,脑子里就会想象出安东早期聚宝街上喧哗吵闹的街景。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感觉很是熟悉。
90 年代,我在丹东工商银行工作,晚上值班喜欢到这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馄炖。
尤其是冬天,小酒馆的饭堂里生着火炉,烟囱烧得通红。一个远道而来的老人,坐着公交,又步行一段时间,步履蹒跚进入酒馆,疲惫地坐在吱嘎作响的凳子上面,要上一碗馄炖,端起碗,喝一口汤;放下碗,夹起一个馄炖,送到嘴里,眯缝着眼睛,默不作声,追忆着曾经的味道……,看到此情此景,我也跟着醉了。
90 年代初,我曾经和“中兴馄炖”馆创始人的孙子钟姓老人有过一面之缘,当年他 70 岁左右的样子,在本溪定居。
现在的县前街街上也有一家中兴馄炖店,不知道这个店和原先那家百年老店有什么关联?
前聚宝街前行,曾经有过“博爱医院”,我的记忆里只有一个高高的门楼,已经没有了医院,也不知道这医院是啥时候没的?
后聚宝街过中富街口,东面是工商银行元宝支行,这里最初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满洲中央银行,丹东人唤“老银行”。
路口西面有座楼房,曾经做过军转办、后来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00 年前后,这里是一家饭店和夜总会,聘用了一些俄罗斯姑娘做服务员,红火一时。
这个楼房的道对面南侧是丹东市百货公司,一个很标致的四合院,面积不小,拆得十分可惜,否则,能建一个很好的民俗博物馆。据说,1945 年,苏联红军进入安东时,做过苏军的兵营。
继续前行,在后聚宝街与迎江街、双合义胡同交界的十字路口边,有一所六一小学,据说以前是安东时期的省财校,这个学校连同建筑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
聚宝街,曾经是丹东这座城市早期最繁华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丹东的城市中心不断西迁。先是四道口、六道口一带,再以后是七经街。
现如今,丹东最繁华的地方在哪里呢?是万达广场和安东老街、华美新天地一带吗?
今年,一个热心网友与我交流,说单位给了她一个课题,搜集整理一下七经街的资料,做一个“重新恢复七经街繁华”的专题。我回复道:何必呢,时过境迁,聚宝街昨日繁华不再,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何况七经街?
地图由热心网友“我爱生活”提供,部分图片下载于网络。
关注老姜开讲
阅读往期内容
浏览最新文章
致读者:《老姜开讲》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朋友们关注。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老姜开讲》,不错过任何一次推送。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视频及文字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