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丹东(35)沿江开发区

文摘   2025-01-23 05:35   天津  

丹东沿江开发区商贸旅游区的动工建设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没有形成规模以前,大部分的地方是丹东港务局。



开发区建成的早期,在国门酒店(现虎跃青云酒店)处,东西向就是一条路分出两条岔道,现在这两条路分别叫滨江中路和锦江街;而南北向则修了若干条道路,把建筑分隔成很多区域。这些道路几十年间,不曾改变,只是在双行和单行之间变来变去。


不记得开发区起初的街道有什么具体的名称,只是记得各区域用英文字母加以编号排序。



1992 年,我在丹东工商银行三产办工作,地址就在 E 区 37 号楼。


上世纪90 年代初的沿江开发区,起步于鸭绿江土坝外。在此之前,丹东市区过鸭绿江大桥往西,能够看到的是桥下丹东铁路局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信号灯和2路公交经行线的土路,靠近江岸一侧是丹东港务局的办公楼、库房和码头。



码头就是丹东港,港内停靠着往返胶东半岛的货轮,班次也算是频繁。


那还是在 1990 年代初,国内经济异常活跃。当时倡导“大出大进,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各地纷纷建起了开发区,争相享受国家给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丹东抓住了机遇,开发区立项开工了。

1992 年7 月7 日,《国务院关于丹东市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批复》同意丹东市在继续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的同时,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


同年,国务院分四次批准在全国设立了 14 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丹东是第三批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地区。


早期建设的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开始基本上限定在沿江开发区商贸旅游区的这个范围。也就是鸭绿江防洪坝外,大致从鸭绿江大桥以西到兴七路口以东的这个地方。



当时的沿江开发区商贸旅游区就在这座楼附近止步。


丹东沿江开发区的建设,要早于国家级经济合作区核批之前。在公布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前,丹东沿江开发区的商贸旅游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当时的建设速度很快,从拆迁到初具规模,记得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开发区建设初期,从江沿街贯通到商贸旅游区,过鸭绿江大桥的铁路引桥,首先将原来的港务局、绢绸厂延伸到工业街(体育馆路)口的防洪土坝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的水泥坝,并依靠大坝,建起了房坝楼。


房坝楼的一堵墙就坐在坝上,依次排开,以数字命名,这些房坝楼在当时是开发区内相对高一些的建筑。


与房坝楼隔道相望的大部分是三四层的低矮建筑。开发区的这些房子基本上是本地的工商企事业单位购买,也有外阜单位和个人认购的,基本上没有居民住户。


彼时,大家都期待着丹东沿江开发区像深圳一样,经济高速发展,在此经商办企业,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利益。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联大酒店、佳地广场、国门酒店等一些相对高层建筑,大约是在 1990 年代晚期才陆续建的。



至于,兴七路口往西的新安东阁酒店所在的那座太阳财富大厦和税务局等一些建筑还要晚一些。


临江的鸿润绿江华府和金地水岸豪庭更是拆除一栋烂尾楼后建的,拆除的那栋楼造型比较奇特,外墙贴着瓦蓝色的瓷砖,不高、但很抢眼。




开发区由东往西,直行,过交通局门前的 19 号坝门,紧靠坝门那条街,往北连接的路口,依次有兴一路的 20 号坝门、21 号兴五路坝门、22 号兴七路坝门和 23 号体育馆路(青年湖)坝门。


从 20 号坝门到 21 号坝门,也就是兴一路口到兴五路口段,依次排列着五座房坝楼。房坝 2 号楼是开发区管委会、4 号楼是工商银行、5 号楼是后来的江滨酒店,江滨酒店当时的产权是丹东农业银行。


从房坝 1 号楼到 5 号楼,还有开发区财政局、人保财险、抚顺石化公司等单位。



1992 年夏秋之际,开发区很是热闹,各单位纷纷进驻开发区,买房建机构,但是,到了冬天,便冷寂了许多。


秋末冬初,开发区的风分外大,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


那时候,开发区没通公交,各单位车辆也不多,个人购车的几乎没有。在开发区上下班很不方便,更不要说到开发区进行商务活动和喝酒吃饭了。


许多单位,在开发区购买房产,也没有想好做什么项目,当时,一层门市很多都开了饭店,刚开业的时候,红火一阵儿,几个月后,便门庭冷落啦。



当时,开发区周围也没有规模大一点的居民区,区内大部分都是新办的商贸公司,陆续开业的餐饮酒店饭店除了日月潭和安东阁之外,能够挺住的不多。



开发区文化广场临着兴五路口,周围有房坝 5 号、6 号楼号 和 E 区、F 区。


1992 年冬天的文化广场格外显得空旷冷清。广场上靠近江桥一侧,E 区37 号楼的一层门市有工商银行开的一个饭店,还有黄海汽贸和中国银行开发区支行的营业部,二层是工行的三产办和计算机公司、建行劳服和中行开发区支行的办公室。这栋楼街的对面房屋和侧面的房坝 5 号楼都闲置着,没有人。


37 号楼的一层大堂里,耗子跑来跑去,不怕人。当时,开发区的耗子很多,很大,可能源于过去是港务局的仓库,里面有粮食,养许多耗子。


开发区临近江岸一侧的路,日月潭、安东阁两个饭店就在这条街旁。



日月潭是一个涮锅店,一直陪伴开发区成长,现在叫安东水产,几经改造,如今的经营范围很广,最近一次去是吃丹东本地菜,已经忘记它曾经是丹东最好的牛肉火锅店了。



安东阁曾经是丹东餐饮届的天花板,现在改建成历史文化体验馆,不过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安东阁”。


那时候的文化广场显得很大,记得丹东市的一届丝绸节开幕式还在此处举办。


过文化广场的房坝 6 号是交通银行开发区支行。


丹东交通银行是第一家进入丹东沿江开发区的金融机构,当时的交通银行有地方财政和企业入股,和今天的丹东银行性质有些类似,丹东市政府对其进行刻意保护。在房坝 6 号楼没有启用之前,记得交通银行开发区最早在安东阁对面、一条南北向街道旁的小楼里办公。



开发区初建时,我在此工作了大约有二年的时间,那段时间我还任丹东工行的团委书记。


大约在 1994 年,我开始任丹东工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彼时,工行在 37 号楼也出租他人经营,三产办搬至 B 区一处二层楼上办公,我基本上就不去开发区上班了。


两年后,工行二级分行银行内设机构改革,我任宣传部长兼任教育科长,银行不允许办实体,三产办撤除。



2003 年,我被调到工行开发区支行,曾经在房坝 4 号楼工作一年。



2015 年前后,我在丹东国华人寿工作,公司租用佳地广场一处写字间做办公室,又在开发区工作了二三年。


丹东市区地域不是很大,沿江开发区的面积更小些,我人生中有三进三出沿江开发区的经历,也算是和这地方有缘。


如今,丹东市沿江开发区作为行政单位和地名早已不存在了,可是,提起开发区,大家都知道它在何方。


现在的沿江开发区这地儿,车水马龙,尤其是夏秋之际,断桥景区附近更是人满为患。



回想起来,沿江开发区从冷寂到繁华大约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尤其在 2000 年前后,甚至比现在还繁华一些。


沿江开发区后来扩建为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在此基础上又建设了丹东新区。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也就是丹东新区的面积比当初的沿江开发区大了许多,差不多等于又造了一座丹东城。


丹东新区建设也有二十年了,几经周折,渐渐有了人气,但是,房屋闲置很多,不是很繁华。新区现在的情况和当初的沿江开发区有几分相似,我想,只有是给时间,新区的繁荣是迟早的事情。


图片下载于网络,侵权告删。


关注老姜开讲 

阅读往期内容

浏览最新文章




老姜开讲
言由心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