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丹东(30)山上街

文摘   2024-12-25 05:35   天津  


我关于山上街最早的认知,就是来自锦江山。1970 年前后,去锦江山,一般都是从六纬路过轧道杆儿,通过军分区门前,到达公园里面。

从轧道杆儿到锦江山公园的大门,今天看来并不是很长,可是,小时候却觉得这路的距离好远好远。

这条我认为很远的路就是山上街。



现在看来,其实,我家距离山上街并不是很远。我的童年是在中富桥附近住过的,从潮沟胡同北上,在八道沟门附近遇到铁路受阻。那段铁路高出附近的朝风街和潮沟胡同很多,有一个坡路,可以步行攀上并穿过铁路,直接就进入山上街了。那段路离朝凤街、天后宫街和青龙街都不远。

那时候,丹东城里的公交线路只有 3 条,去哪里,一般都是要步行。

山上街是通 3 路公交的,但并不是全程通车。从帽盔山附近发车走桃源街,在无线电一厂旧址,经四库、在沈丹公路路口处,南去花园东路,进入振八街;经制药厂、二中、过北桥洞,过站前、经九经街、铁路文化宫前六纬路,北上山上街,过青龙街口,至九道沟返程。

山上街两旁没有商店,临街几乎没有人家。从东窑至锦江山南侧沿线是沈丹铁路,这段路,最初是很小的时候坐火车,好奇地趴在车窗观察获知的。


从锦江山到三道沟、四道沟方向,也有铁路。在振八街煤场附近还有一个小火车站,好像叫锦江站,此处有通往四道沟方向的小火车。



我的足迹踏入东窑已经是 1980 年以后的事情了。彼时,我妈妈在鸭绿江造纸厂工作,鸭纸劳动服务公司就在东窑,我妈妈在这个单位工作十几年,秋天分苹果,我骑自行车去取过。从山上街进入东窑,到鸭纸劳服,一条弯弯的小路,不宽,我有印象。




过东窑不远,就是蔡家沟,山上有丹东色织布厂,在 2000 年前后,我去过这家工厂,记不得是为啥而去。

1970 年代末,我在丹东四中读书时,有同学家住蔡家沟,陪老师家访,记得都是穿小路去的,不记得蔡家沟临着山上街。




蔡家沟,从山上街穿到东坎子,有一座漫水桥,记忆里一直没有护栏。漫水桥现在依在,有了护栏,桥也宽了好多。


山上街至九道沟口,地貌和现在差不多,有路过桥进入九道沟,还有路伸向元宝山里。




山上街西行,有青龙山,山上有人家,有点儿进入山城的味道。现在平掉山头改成楼房,利整了许多,但是,缺了一些韵味。

山上街与青龙街有交汇,青龙街往北,就是青龙小学。现在这里变化很大,建成了山水龙城一大片居民小区和普济宫。



青龙街临着沙河镇火车站的围墙。当时,家住八道沟、九道沟和蔡家沟的人坐火车,很少从火车站正门进出,一般都会越过铁路抄近路,从围墙的尽头进出车站。


青龙山西行,山上街跨过八道沟桥洞、八道沟小桥洞、于家沟桥洞、五道桥附近的七道沟桥洞,路径六纬路轧道杆儿,到九纬路锦江山铁路大桥附近,就看见锦江山公园的大门。

在于家沟门到七道沟门附近的这段路的北侧,有山。依山而建了一些房子,从山下看,也不错。后来,这地方改造的比较彻底,连山都给推平了,尽显“基建狂魔”的威力!

这段路的南侧,跨过铁路,有个不大的黄土山,经常有孩子爬上爬下。记得 1970 年前后,火车在此轧死个小孩,家长都不让孩子在这儿玩耍了,后来,这个小山给推平了。

过现在烈士陵园前的爱民街道口,那时候丹东电台还在六纬路旁,更不记得有电视台这个单位。现在通往电视台大门的道路是一条小路,能进入锦江山,可以逃买票。那时进入锦江山好像是三分钱,也能买一根冰棍、喝一碗豆浆。



山上街继续西行,有丹东军分区,原日本领事馆旧址,是极其标致的一个西洋建筑。


过军分区不远,就是锦江山公园,那时的锦江山公园门前,没有现在这么宽阔,在锦江山大门的东南角有一个派出所。

过锦江山公园,山上街的地貌没有太多变化,只是路宽了好多。

过大铁桥,一直有锦江山公园的围墙,能看到公园里的商店和游泳池。


紧邻锦江山公园的是 191 师师部旧址,据说院里现存志愿军作战处、志愿军机要处、彭德怀寓所等10栋小独楼。好多年没有进去过,也不知道,这些小楼的具体位置。听说,这院和丹东宾馆最初都是日本满铁官员的住宅。

191 师的院里面有个军人俱乐部,一直到 1980 年以前,放电影比市内电影院的档期要早很多,我经常去看。

我的记忆里,191 师门口附近的三角地就是现在的模样,附近有个粮库。



过 191 师,就是丹东宾馆,直到现在,丹东宾馆还是国宾馆,朝鲜两代领导人都在此下榻许多此,没记得当前的第三代领导人曾经在此住过。

丹东宾馆的西门临着宾馆路,也是宾馆沟的沟口,过宾馆路口,依次是照相机厂、手表原件三厂、食品工业公司、食品厂、豆制品厂和一座无名山,现在这座山叫英华山。据说这山顶在抗美援朝时期,曾经做过志愿军高炮师的指挥所,有一个地下隐蔽工程。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一直都有一个守备营驻防。‌


在1990 年代初,在此修建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的旁边是丹东气象台。

在照相机厂和手表原件厂之间有道路,叫人防路,通向人防办、里面曾经有过武警招待所、后来又成为建行的金融山庄,现在不知还在不?



照相机厂的后面是丹东第三幼儿园,当时是丹东唯一一家全托寄宿幼儿园,据说以前是辽东省立保育院。





照相机厂厂区面积不是很大,但生产的“牡丹”牌照相机却很有名气。


山上街表厂路南侧路口,过轧道杆儿与振八街交汇,对接兴七路。


山上街表厂路北侧路口的一东一西,分别是食品工业公司、食品厂和豆制品厂。表厂路靠近山上街附近附近就是传说中的老鸹岭,丹东话叫“老哇岭”。1980 年代中期以后,取消了豆腐凭票购买,有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在丹东市区里,每天早上,都有人推车卖豆腐,“老鸹岭豆腐”的喊声此消彼长,悠扬婉转,余音绕梁,绵延不断。


“老鸹岭”不远,过市政二公司,遇花园河,山上街与花园路、桃源街交汇。

在1980 年以前,我没有一次乘车或骑车、或步行走过整条山上街的经历。因此,我对山上街的回忆不是很完整,有些碎片化。

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广泛参与,丰富这期的内容。

本期图片下载于网络,侵权告删。


关注老姜开讲 

浏览最新文章

阅读往期内容


致读者:《老姜开讲》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朋友们关注。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老姜开讲》,不错过任何一次推送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视频及文字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予以删除。


老姜开讲
言由心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