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代的江沿街,东起今天的 6 号坝门,西到鸭绿江大桥。大桥的辅路是一条铺设在土坝上的铁路,它阻隔了江沿街前行。
为方便叙述,以下用原坝门号追述过去的事情。
今天的 6 号坝门,那时是1号坝门。1 号坝门往东连接着一道土坝,直奔东尖头。
1 号坝门旁边就是汤二虎楼,那时候,汤二虎楼已经存在五十多年了。五十几年以来,汤公馆是周围最高的建筑,鹤立鸡群,妥妥的江景房!
今天的汤二虎楼前后都是楼,把个汤公馆封堵死死的,那是开发商欺负汤二虎已经死了,若是汤玉麟活到现在,以他的暴脾气,估计得杀了他们。
2 号坝门,临江处是一个码头,有客船往来宽甸方向。坝门通向粮市街,临近坝门是丹东 16 中。
丹东 16 中,我二姑曾经在这所中学读书。我很小的时候,和奶奶参加过二姑的家长会,去过 16 中,还记得 16 中那时的大模样。
16 中学1962 年创办,2001 年并入丹东 17 中。从此,丹东再无 16 中。
16 中附近有个粮市楼,民国初年的建筑,巴洛克风格,拆掉很多可惜。此地在中国期货史上有浓重的一笔,安东人在粮市楼进行的期货交易,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此时,中国的许多地方正在闹“粮荒”,很多农民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今天,若是在此建一个期货博物馆,会有许多业内翘楚来此顶礼膜拜的。
过 2 号坝门不远到 4 号坝门,鸭绿江临江江岸有台阶。平日里,涨潮的时候,江水能够漫过几级台阶。夏日里,有许多人聚集在此游泳。临江的台阶路旁有几个等距的石柱,是船只缆绳的栓柱,说明从前此处做过码头。记得 1960 年代的老电影《铁道卫士》的序幕,就有这段路的几组镜头。
3 号坝门,通向前聚宝街,这条街上有大家至今津津乐道的政裕号油坊,也就是丫丫葫楼。
在钢筋混凝土的几个坝门,4 号坝门和 9 号坝门比其它坝门要宽些,在汛期堵坝门时,其它坝门只需要中间立起一根工字钢柱,夹入两段枕木;4 号和 9 号坝门中间需要立起两根工字钢梁,夹入三段枕木。
4 号坝门,通向兴隆街,这条街上有英国人邵兆直经营的怡隆商行,那时候是一轻局。西洋风格的建筑,很漂亮。
如今,曾经的老1号、2 号,4 号和 5 号坝门已经封堵成坝,连门都已经找不到啦。
6 号坝门,通向的路在今天的永安花园。
7 号坝门,通向迎江街,1980 年代有过电子局职工大学,这个大学是1975年创办的丹东电子工业局七二一大学,那个年代,许多单位都有七二一工人大学,农村还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有部电影《创业》就是讲述“共大”的故事。
1990 年代晚期,这所大学还曾经和天津大学联合办学。
9 号坝门连着通江街,有储运公司二库,解放前,是大汉奸张本政的政记公司仓库。
通江街上,还有日伪时期留下的屠宰场。
10 号坝门通向菜市街,南端曾经有过安东海关。2000 年以前,菜市街上有过一所小学,叫通江小学,原校址现在做了元宝区检查院。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安东对外开埠,清政府在安东县设立海关,1907年3月21日正式开关。
图中的这座两层建筑是当时的安东海关大楼,也是安东首座海关大楼。大楼前还有邮筒。1907年,安东设立海关,这座海关大楼就是在那时建立的。院内曾有马厩和网球场等设施,现已拆除。
靠近“小白桥”的提水闸
10 号坝门往西附近有条河入鸭绿江,河不是很宽,河上有桥连接江沿街。历史上,这座桥叫做公和桥,俗称“小白桥”。
“小白桥”靠近江岸一侧是边防巡逻艇中队。
丹东人把 1 号坝门到 10 号坝门附近“小白桥”的这段能看到鸭绿江的路,叫做“江沿儿”。
江沿街过小白桥的路两旁皆有建筑,虽然依然沿江而行,但受建筑物阻挡,不能见到江面。
过了 10 号坝门往西不远,就不是水泥混凝土坝了。一道土坝一直延伸到鸭绿江大桥西侧的绢绸厂和丹东港务局,直至六合附近的丹东造纸厂南厂。
鸭绿江防洪堤土坝
那时候,丹东的鸭绿江边的防洪坝没有今天这么长,1 号坝门往东也是一条土坝,伸展过振安桥,到大沙河的那片区域。
过 10 号坝门,江沿街另有三纬路口、六纬路口和十纬路口三处坝门。
通往三纬路,路边是十三中。
六纬路街口的坝门,附近有炼油厂和邮电局的一个营业网点。邮局的对面,1980 年代早期有过一个台湾牛肉面馆,一改传统的手擀面的清淡味道,面上加几勺牛肉辣酱,有效地刺激了味蕾,开业之后,红火一时。
六纬路坝门对着鸭绿江岸的一侧,是鸭绿江公园的东门。
在三纬路路口坝门至六纬路路口坝门之间,有水产冷冻厂、皮革厂、制球厂、丹东市水利局和朝鲜族中学。
1980 年代中期,我在皮革厂、制球厂做过一段时间的银行信贷员,时间不长,但是,记忆很深。
皮革厂院里的办公楼很像样,是日伪时期的老建筑,有人说,那是伪满时期的鸭绿江水上警察厅。
制球厂,据说以前是皮革厂的一个车间。此时,制球厂风头正劲,所生产的箭牌排球是中国女排的比赛用球。那时的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五连冠,全国人民都在学习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
丹东水利局临江沿街,单位旁边有个门洞,进去之后,楼上有些人家。
朝鲜族中学楼前有个开放式的操场,面积不小,就临着鸭绿江边儿,单双杠、篮球架就立在江沿街的路旁。
朝鲜族中学和鸭绿江公园紧邻。
六纬路口坝门往西,通往十纬路口,还有一个坝门,坝门口的西侧路旁是动植物检疫和商检,商检旁有一个西式小楼,面积不是很大,有围墙拱卫着、临街开门,是日伪时期的建筑,很有特点。
另一侧是边防检查站。靠江一侧是鸭绿江公园的西门。
鸭绿江公园隔路的北侧,有炼油厂、日光灯厂,还有一个阶级教育展览馆。日光灯厂后来改为表原件七厂。
展览馆这楼还在,只是面目全非
1990 年代,鸭绿江大桥下面的军事禁地开始开放,做了国门公园,也收门票。
鸭绿江公园墙外的江沿街
在 1990 年代,没有搬迁丹东港、建设沿江开发区以前,江沿街无路直接通向今天的沿江开发区。
以前的丹东港在如今的开发区商贸区。
关于江沿街的回忆,我的老同学栾天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他小时候,姥姥家就在 1 号坝门附近,他的张同学更是打小生活在 1 号坝门附近;我的表姐、姐夫年少时家住后潮沟,他们都参与了这个专题的回忆。
我们几个人一起回忆起江沿街,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
对于丹东,相信许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共同的记忆。真诚地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追忆自己记忆里的丹东,回忆那熟悉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部分图片下载于网络,侵权告删。
关注老姜开讲
阅读往期内容
浏览最新文章
致读者:《老姜开讲》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朋友们关注。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老姜开讲》,不错过任何一次推送。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视频及文字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