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护健康
养成洗手好习惯
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常乐幼儿园
小班日常生活环节课程故事
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在一次户外活动返回教室后,我们发现班级的孩子对于洗手十分感兴趣。基于洗手作为幼儿在园生活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生活事件所萌发的学习内容,是幼儿可亲历的、有挑战的活动。因此,我们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追随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于是,一场小小的讨论悄然而来……
关注洗手
你们有没有发现盥洗室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
有人在玩水!
我的衣服打湿了。
老师,他玩泡泡。
水龙头一直在流水。
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引发幼儿关注到了洗手。
可不可以不洗手?
在生活活动中,洗手的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关注,一次游戏活动后,幼儿提出了问题:
我的手好脏,是黑黑的。
我的手是干净的,可以不洗手吗?
根据幼儿的关注度以及提出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你喜欢洗手吗”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调查里,班上90%的幼儿都喜欢洗手,因此教师结合现象进行了价值分析。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中的安全卫生内容可以看出洗手是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而且根据年龄段不同提出了不同要求。从幼儿的自身素养和我们教师的实地观察出发,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然有洗手经验,但是缺少正确的洗手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简单的“洗手”也隐藏着大学问,通过明确问题、梳理幼儿困惑、幼儿已有经验和幼儿需求,形成“为什么要洗手”到“怎么洗手”,再到“怎么不打湿”的一条幼儿可见的学习成长路径。
为什么要洗手?
在前期讨论中孩子们对为什么要洗手存在一定的疑惑,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对“为什么要洗手?”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洗手吗?
因为手脏脏的。
手上有细菌,我们看不见的。
没有洗手就去吃食物,我们会生病的。
大部分孩子了解洗手是保持卫生的重要习惯,但仍有部分孩子认为,看起来不脏的手,可以不用洗。为解开孩子们的疑虑,认识到洗手是可以赶走手上细菌。因此,开展了一次《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绘本分享,让孩子们知道,细菌是看不见的,洗手才能守护我们的健康。
如何正确洗手?
通过绘本故事孩子们都知道了我们的手上有看不见的细菌,那我们如何正确地洗手呢?洗手的步骤是什么呢?
带着孩子们已有的经验,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洗手的“螃蟹儿歌”,孩子们都知道要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才能把手上的小细菌都赶跑。
两个好朋友手碰手
你背背我,我背背你
来了一只小螃蟹
举起两只大钳子
螃蟹对我点点头
我和螃蟹握握手
最后洗洗手腕
传统的七步洗手步骤对于小班孩子比较抽象,我们借助儿歌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快速地记住洗手法的七个步骤,让幼儿用喜欢的方式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打湿的袖子
在洗手问题解决后,幼儿洗手时基本能够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但是随着天气的转冷、幼儿身上的衣服逐渐增多,在一次餐前活动中有小朋友说:“老师我的袖子湿了”。乍看之下,只是衣袖外侧有些湿润,但仔细一摸,发现内衣的袖子也已经湿透。这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衣服袖子湿了,但是有的小朋友没有打湿?
他没有拉袖子。
保护袖子大作战
出现这一问题时,幼儿发现自己的衣服穿得多了,变成了长袖,因此洗手时需要多一个步骤,将衣袖卷起来。但是幼儿不能掌握将袖子卷起来的技能,讨论后决定可以在洗手时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把衣服直接推上去,还可以学习怎么挽袖子。
朋友帮我挽衣袖
老师帮我挽衣袖
水龙头开小一点,手放低一点
本次活动,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发现、探索中思考并解决问题,生活经验得以拓展与延伸,进一步培养了洗手好习惯,让洗手这件小事儿不再成为困难。
课程反思
在帮助幼儿养成正确洗手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想说、敢说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对于儿童的兴趣所蕴含的核心经验和教育价值,教师应做全面地分析,以支持幼儿深入地探究。要把儿童的表面兴趣引向深层探究,鼓励以及支持幼儿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这种层层递进且循环的模式挑战新的内容,满足探究欲望。
洗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同时手是幼儿感知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学前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我们将持续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获得洗手的经验和掌握洗手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资料】曾潇蓥
【编辑】新闻宣传小组
【初审】李丹
【复审】杨情情
【终审】胡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