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重视小岛屿国家研究
翟崑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萨摩亚总理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她是今年第六位访华的小岛屿国家领导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包括小岛屿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对区域国别学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的需求。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冷门小国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小岛屿国家研究尚未获得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的学术重视。这种不平衡,部分源自传统观念对小国研究价值的低估,制约了学界对全球多极化进程中小国角色的深入理解。
开展小岛屿国家研究,深化对小岛屿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和环境等事务中独特角色的理解,将服务于国家战略创新和外交布局,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性与影响力,为参与推动全球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对区域国别研究意义重大
加强小岛屿国家研究在区域国别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将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构建整体性的研究框架和概念体系。小岛屿国家的概念创新突破了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碎片化格局,它将南太平洋岛国、非洲岛国、加勒比岛国等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国家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内。这种跨区域整合提供了一个更具系统化和比较性的分析路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小岛屿国家在全球和区域秩序中的角色。通过这种视角,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它们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尤其是气候变化、经济依赖和地缘政治等现实问题。这种系统性整合拓展了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边界,使得该领域能够更有效地捕捉此类特殊类型国家在全球治理和区域秩序中的动态角色,进而推动区域国别学的跨区域、跨文化理论创新。
填补冷门小国研究的结构性缺口。冷门小国往往在国际政治中占据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特别是在海洋权益、气候治理、资源竞争等关键领域。然而,这类国家却长期处在学术研究的边缘,这与它们在现实国际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形成鲜明反差。对小岛屿国家的专门研究,可以将这些冷门国家从学术盲区带入主流视野。小岛屿国家概念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揭示这类国家的独特挑战、利益与角色,也为区域国别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这将打破以往以大国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填补冷门小国研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缺口,为世界多极化背景下的中国学术创新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分析工具。
推动学科发展。小岛屿国家研究为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带来机遇。这一新兴研究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将为这一此前较为冷门的领域注入跨学科合作契机和新的学术活力,进一步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内容。该领域将引发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适用性的反思,从而推动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框架拓展,提升知识生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研究有助于促进学术话语的多极化,推动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同行在新兴议题上展开更为平等的对话,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全球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可形成致用突破
全球格局的演变越发凸显小岛屿国家的战略地位,对其系统化研究将为中国的国际战略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支持。
拓展中国国际战略视野。小岛屿国家地理位置分散,但其在全球态势、海洋战略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中国过去主要通过区域性的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机制同它们开展务实合作。通过系统化研究小岛屿国家,尤其是关注这些小岛屿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迫切的需求,推动从国际局势、海洋治理、气候变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针对它们的整体性外交、经济和安全合作战略。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与各小岛屿国家的友好关系,还能更有效地整合多区域资源,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主动性,增强在多边外交、全球治理和南南合作中的话语权与决策能力。
推进中国的全球治理创新。小岛屿国家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的潜在角色日益突出,小岛屿国家研究可服务这些全球战略取得新突破。很多小岛屿国家位于重要航道,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物流网络和战略支点,增强多区域互联互通;它们在海洋权益方面与中国有着共同诉求,可通过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可持续利用合作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了应对气候挑战的全球协同方向,可通过气候资金、绿色技术转移等方式协助小岛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赢得更多合作伙伴。小岛屿国家研究可帮助我们在现有全球战略中识别合作机会、针对性援助与投资优先领域,以及制定具体合作机制等,通过提供数据支撑、风险评估和政策建议等,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多边治理中的议程设置。
还需更多的机制创新
小岛屿国家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小岛屿国家研究的机制创新。
完善整体规划。可以尝试建立国家层面的小岛屿国家研究专项计划,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媒体、民间智库、企业、社会组织等现有资源。这将有助于打破学术研究的地域和学科壁垒,推动小岛屿国家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比如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重点支持地缘战略、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等具有战略意义领域的小岛屿国家联合研究;也可以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定期举办国内外研讨会、学术论坛,形成系统化高效化的研究网络;同时,整合高校、智库和政府的数据资料,开发全国性的小岛屿国家研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高效协同等。
鼓励抱团出海。国际化是小岛屿国家研究有效服务学术和战略创新的必由之路,这需要联合国内外高校、智库和官方机构共同推动务实研究,提升中国在全球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影响力。可以探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设立联合研究中心,与国际上的岛国研究网络建立对接合作关系,集中研究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海洋治理等关键议题;整合国内研究资源并对接小岛屿国家政府部门,发布涵盖发展动态、合作需求与挑战的年度小岛屿国家发展蓝皮书,为政府外交和多边合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留学生和学者交换、举行实地调研等多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深化跨国学术互动与研究深度。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外交、智库和学术领域输送更多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的高端人才。比如,依托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小岛屿国家研究的专项课程和学科方向,开设以国际政治、国际法、海洋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硕士和博士项目,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术+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驻小岛屿国家使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国内小岛屿国家研究学者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确保学术人才具备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等。
小岛屿国家研究为区域国别学开辟了新领域,有助于深化对这类国家区位、资源、生态、外交、安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有力推动学术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这一研究既能拓宽中国的全球视野,也可增进对多极化世界的认知与战略布局。立足长远,小岛屿国家研究将有效支撑中国在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创新,助力推动更加包容、公平的国际秩序,切实践行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
延伸阅读
- READ MORE -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于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管理、人才培养、智库工作和对外交流为核心使命,定期举办名家沙龙、青年沙龙、“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就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关注问题和文化社会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学术活动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欢迎关注并参与。
首届小岛屿国家和地区研究学术论坛
专家简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