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引领】刘鸿武院长谈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的“十大职业素养”

文摘   2024-11-05 00:09   福建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战略引领】刘鸿武院长谈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的“十大职业素养”




编者按

2024年11月2日,“第四届区域国别学院长论坛暨第二届青年50人论坛”在山东聊城大学举行,刘鸿武院长受邀出席并在大会作了引领性发言。

刘鸿武院长基于创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的丰富实践经历,形象而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应具备的“ 十大职业素养”。

刘鸿武院长的演讲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务实性、操作性,受到与会院长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讨论。

现将刘鸿武院长演讲中“十大职业素养”内容整理如下,供全国区域国别学院院长、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智库管理者们参考。


刘鸿武院长受邀出席“第四届区域国别学院长论坛暨第二届青年50人论坛”并作大会引导性发言
唐代刘知几提出史家应具备三长,即“才、学、识”。清代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德”。这“四长”是对史家的要求,对做其他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到浙江师范大学创建非洲研究院已经18年了,结合自己的一点经历,我谈谈做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应具备的“十大职业素养”。



刘鸿武院长谈高校区域国别学院(研究院)院长的“十大职业素养”
第一,才:才干、才能、才华;从全球引才,为全球育才,到全球成才。当一个区域国别学院的院长,首先院长自身应该是一个人才,有才华,有才干,你才能培养人才,以才育才,以才引才,才能去发现人才。首先你要是伯乐,才能识得千里马。区域国别学通常跨多个学科,我们一定要有从全球引才,为全球育才,到全球炼才,助全球成才的才干。要有才干、才华,要能够把大家都组织起来。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还要有实际动手的能力,没有才华、才干,做不了区域国别学院院长。

第二,学:学术、学问、学养;跨学科知识,跨学科视野,跨学科经历。“六位一体”集成建设区域国别学的第一条即“学科建设为本体”。区域国别学涉及大量领域和内容,是单一传统学科难以完全覆盖或包容的,要求有纵横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灵活多维的治学方法。建立区域国别学这一学科,必须要有跨学科的协调沟通能力,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知识要广,如果只懂有限的知识,跨不了学科,也就当不了区域国别学院的院长。区域国别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科带头人/院长的知识学贯中外,博古通今。横跨不同的学科,有广博的知识,学养就特别重要。大家需要花大力气去做,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童子功。

第三,识:胆识、见识;人生经历,行走经历,履历见多而识广。区域国别学是特别需要见识的,千万不要做成“书呆子”,千万不要只是学校里几个人在书斋里死守着。区域国别学要求我们会跟政府打交道,跟企业打交道,跟普通民众打交道;到了国际上去,见了政府官员,见了总统,能跟他打交道,见了普通老百姓,也能跟他打交道,如苏轼“上可与玉皇同居,下可与乞儿共饭”,这个是一定要去培养的能力。今天中国人到国际上去不能太腼腆,没有这种胆识、见识,这个学科很难做起来。希望大家到海外去锻炼自己,到对象国去呆上几年,你回来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文化当中,锻炼了我们自己,培养了我们的全球视野,一定会成长起来,区域国别学实际上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德:公心、责任,学为公器,学为天下,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术乃国之重器,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中,区域国别学作为“经国济世”之学,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日显重要。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行走在大地上的学问,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现实需要。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战略性学科,若没有德性,怎么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主线来开展研究,胸怀“国之大者”来建设这门学科。


刘鸿武院长受邀出席“第四届区域国别学院长论坛暨第二届青年50人论坛


第五,勤:亲力亲为,创业者、企业家,四千精神,行动为主。在浙江就是“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一点点做起来。虽然是当院长,但建院过程中很多工作都需亲力亲为。建区域国别学院,建一个学科就像建一个企业一样,没有企业家精神,动动嘴绝对不行。在设定好学院建设宗旨、发展目标与前行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应严谨勤奋、躬身力行,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探索、完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精益求精,做好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切忌只说不做,纸上谈兵。
第六,体:体力、耐力,行走世界需要强健体魄。无论是在阿拉伯国家行走,在非洲大陆行走,在南太平洋岛国行走,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行走,到海外去做田野调查,没有体力,身体吃不消,根本不行。所以做区域国别学研究,一定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打好身体的基础。区域国别研究根植于广泛的实地调研,行走世界做田野调查,需要多走多看多实践,强健的体魄是做区域国别研究的根本。

第七,人:聚人、建团,区域国别学乃团队之学。特别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的、热爱区域国别研究事业、长期致力于区域国别研究事业的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才情志意不同凡响的优秀人才,包括专职科研人员的学术团队与管理团队,这些人应该是真正热爱研究对象国别,并能长期坚守于此份事业。此外,聚团队还有一句话,“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当学科带头人,当院长,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找钱,千万不要把钱捏在自己手里,不然团队就散掉了。这十多年我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到全世界去找钱。钱来以后,发给全院、全校的老师。全校的老师为什么愿意跟着我们做呢。因为我们给所有的老师设课题,青年教师也就逐渐成长起来了,可谓是“财散人聚,人聚财来”。

第八,财:筹款、聚财,软实力需硬建设硬投入。区域国别研究是具有古典气质的基础研究,许多专题领域研究具有冷门、绝活、秘传的特点,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积累和基础条件,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很难实质性地推进。搭建开阔坚实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平台,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机构,需要不菲的经费投入。同时,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或学院长久发展,每年还必须有稳定的各类研究与管理经费来源支持。

第九,物:大楼、基地,铁打的基地流动的学者。先筑巢,再引凤,学科建设得有建基之台,人才得有用武之地。需要建立起实体性的、能长期稳定存在并有相应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的区域国别研究专门机构,并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国际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建设好一批区域国别学专业图书资料中心、专业化的区域国别博物馆、图像影视中心、网络数据库、区域国别翻译馆等。

第十,名:品牌、影响,建构全球标识度的学术。当前,全球体系的碰撞与南北关系的调整将引发持续的人类思想与观念的竞逐、交锋与分化。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的思想自立与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在继续追求自身和平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为世界作出新的思想、知识与财富的贡献。区域国别学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学,我们要建立中国原创性的知识产品,建构具有全球标识度的学术品牌,并且要重视维护今天中国学术的品牌。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品牌意识,人一散就走掉了,最终也走不长久。
这“十大职业素养”,不一定是全部。我今天讲的只是个人的一己之见,不一定适合每一位院长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实践,所谓“条条大道通长安”,大家只有用心去探索实践,都会成长起来。当前,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方兴未艾,如果全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带头人,尤其是高校的院长们、所长们、科研处长们等关键人物,能够具备这样一些综合性素质,能够引导、带领、组织年轻的团队走上康庄大道,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文字:陈彪(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江竺怡

审核:单敏



小岛屿区域国别学研究
聚焦小岛屿国家和地区研究,打造小岛屿区域国别学公益性学术共同体平台,主要推介相关研究成果、区域国别发展动态、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等学术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