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抱孙》仍脊背发凉:愚昧的婆婆,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文摘   2025-01-04 17:32   黑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丨花欲燃吖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


这是老舍在《抱孙》一文中的开篇。


寥寥几个字,便有了力透纸背的寒,一个封建愚昧的婆婆跃然纸上,作为本文中的反面形象,她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而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便是入木三分的反派,却又无处不透着悲悯。


在极短的篇幅里,儿媳妇的生命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如同小鸡崽一样被捏在王老太太的手里,甚至比下蛋的鸡还不如,她除了“生孙子”这一个作用之外,竟没有一丝值得老太太犹豫体恤的地方。


甚至在孙子生不下来,保大还是保小的时候,老太太第一时间想的是:总之孙子要紧,儿媳妇大不了再娶一个就是了。


苏格拉底曾提出:“无人有意作恶,所有恶都是出于无知。”


但往往人性至恶便在于恶不自知!



越是愚蠢而无知的人,越是固执,越是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有绝对的拥护和信仰。


王老太太对医院和医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有莫名的敌意。她不相信科学,不接受任何生育方面的正统教育,只坚信自己的一套无厘头的理论:


比如儿媳妇的第一胎,为了确保孙子的健康和无意外,儿媳妇夜里翻身都不被允许,小心翼翼得到了五个多月,小产了。


王老太太埋怨儿媳妇不该多眨巴那两次眼睛,这才让孙子没了命。


于是,第二胎的时候,儿媳妇更加诚惶诚恐,打哈欠都要两个丫鬟搀扶着,如此这般地生下了个大胖小子。王老太太心肝宝贝似的护着,谨小慎微地将孩子又养死了。


11月份,屋里头的窗户缝都封得死死的,生上4个火炉,给大孙子盖上四床被,五条毛毯……


孙子夭折的时候,王老太太想不明白自己这么尽心呵护,怎么还神不知鬼不觉的死了。想来想去。她觉得是孙子命该如此。


儿媳妇又有了第三胎。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这一次谨慎小心之上,又增加了营养补给,生怕孙子不身强力壮,又活不下来。


王老太太的意思是上一胎的悲剧也有儿媳妇吃得少的原因在。



于是,娘家妈和婆家妈开始相互攀比似的投喂。


儿媳妇也不下炕,从白天吃到黑夜,从三更半夜吃到天明,肘子汤、鸡丝挂面再加上2斤翻毛月饼,娘家妈的八个食盒,吃的孕妇肚子有两个大,像轧马路的石碾。


王老太太喜上眉梢,认定这是双胞胎,搞不好还有三个。


不出意外儿媳妇难产了。


王老太太使出浑身解数,任由接生婆忙乎了几天几夜,将儿媳妇都掏烂了,也不肯送去医院。最后儿媳妇什么“灵丹妙药”都吃不下去,疼得打滚,那些符咒香灰和鸡汤无用武之地,王老太太竟请了尼姑来念催生咒


“上医院去开肠破肚不自自然然地产出来,硬由肚子里往外掏!洋鬼子,二毛子,能那么办;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


她不肯让医生剖腹取出孙子,暗自打定了主意,决定牺牲儿媳妇。只要孙子生出来,儿媳妇死了就再娶一个。


一条人命捏在她手里,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放弃。


娘家妈好不容易露面,却也是个不中用的,想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时跟婆家硬气不起来,又想救女儿,又觉得自己没立场。


幸好最后娘家爹赶来,王老太太见了男人便软了话,不得不将儿媳妇送到医院。


这一波三折的生孩子闹剧,到了医院仍没停止。



王老太太因为要“挂号”又打了退堂鼓,本来送医院就老大不乐意,如今又要用个不吉利的挂字,孙子又不是信。医院明确表示不挂号不收不抢救,她在想起还得要孙子时,勉强认了。


可很快,男医生的出现让老太太的心又硬上了几分。


她不能接受男人在儿媳妇的身上掏来掏去,还要从肚里剖出她的孙子来更是让她急得跳脚。


归根结底,孙子的命凌驾一切。


王老太太暗暗忍着气,同意了手术。


两个老太太又因为抢救签字的事吵得面红耳赤。王老太太想着自己都认下了这么大的亏,任由医院这么三番两次的欺负她孤儿寡母,医院就必须保证孙子顺利出生,且是个活的。


可耽误了抢救这么久,医生并不敢打包票。


王老太太又开始犯嘀咕。


儿媳妇死里逃生,总算生下了个十来斤的大胖小子,还不等新生儿体征稳定,她又吆喝着生了孩子必须回家办宴席,否则会让亲戚朋友笑话的理由,强行将孩子带回去“办三天”。


医生苦口婆心相劝:“是命要紧,还是办三天要紧呢?产妇的肚子没长上,怎能去应酬客人呢?谁给小孩奶吃呢?”


王老太太撒开了泼:“雇奶妈子呗!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得活着?”



医生拗不过老太太,苦劝无果,由着老太太把孩子抱上车。老太太舍不得放下孙子,感冒的喷嚏一个又一个喷在孩子脸上,回去没多久就发了烧,还不等奶妈子喂奶,就烧得一命呜呼了。


王老太太哭了两句,便将问题精准定位到了医院身上。


“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儿媳妇的刀口裂开了线,王老太太在街上随便买了个“产后回春膏”给贴上了,儿媳妇又“不言不语地死了”。


于是约上亲家母,俩老太太上医院自以为捏着理的一通大闹,嚷着老命不要了,不能不报仇!明明是无理取闹,却被她们演绎得颇有一种慷慨的英勇就义的味道。


被封建思想浸染了一辈子的王老太太,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顽固不化的受害者,反而想当然成为戕害女性和下一代刽子手,并为她对糟粕的发扬引以为荣!


这个人物的悲剧在于,她不是明知恶而为,而是她遵循着自以为的善和真理行着罪大恶极的事。


没有人为这一桩悲剧留下一丝悔恨和歉疚,那个无声无息死掉的女人以及那几胎夭折的孩子都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公平的“理”。


罪魁祸首以“爱”之名行恶。


篇幅里的所有女人,没有觉察到她们捏着的“理”是全然不对的。


包括儿媳妇自己也在为了“生”而“生”,自我催眠的接受这种人为的苦难。


这则故事读起来最毛骨悚然的是,读到最后才恍然意识到一个角色的缺失,他消失得那么合理,隐身得恰到好处。


你们猜,这个角色是谁?



封建食古不化的思想在于对男权的尊崇和信仰,王老太太一直以为医院的诸多规矩是因她老爷死了,才欺负她孤儿寡母,若是老爷还活着,定能将医院拆平。


而在小说接近高潮之时,也是因为娘家爹的出现,才让王老太太觉得“总归是个男人”,决定将信将疑地将儿媳妇送到医院。


这些被奴化的女人们视男人为倚仗和信仰,将同为女性的儿媳视作轻贱的生育工具,没有一丝丝反省和觉悟,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愚昧和迂腐”的传道者。


这是一篇写于90年前的故事,如今读起来仍振聋发聩。





往期推荐


蜀汉大臣刘琰的美妻进宫贺岁,一个月后才回家,刘琰怀疑她与刘禅私通,命人抽打,刘禅听说后立刻将刘琰处死


袁忠彻善于相术,逼着朋友撵走了面相不好的童仆。谁知,童仆却因此发迹,还故意乔装回来试探他


新科进士李遵勖娶了宋真宗的妹妹万寿公主,洞房花烛夜才发现公主貌丑黝黑,他就做了大逆不道的事


历史上不仅有男太监,还有“女太监”,她们的净身手段比男子更惨无人道,可怜至极



作者丨友书闲读,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图片丨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像神明一样慷慨地将光洒向我

从此人间被点亮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友书闲读
在广阔中行走,见天地,见众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