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丨花欲燃吖
武松深夜穿越蜈蚣岭,忽然听见一阵轻佻的笑声, 顺着声音找到一座荒废的墓庵,看见一位道士正搂着一个女子在窗前赏月。顿时怒火中烧、恶念丛生:
“这是山间林下的出家人,竟做出如此行径!”当下拔出腰间的雪亮的戒刀。
武松在此之前,总共动过两次杀机:
一是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长武大郎复仇;
二是流放途中,在孟州“血溅鸳鸯楼”灭了张督监满门十几口。
激发武松“斗杀”的首次因由,是为亲哥哥伸张正义,西门庆为富不仁,官商勾结,伙同潘金莲坑害了武大郎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武松在诉讼无果后,将西门庆和潘金莲杀了祭奠兄长,这一杀,理所当然,无不拍手叫好。
第二次的“杀”,略有变化,在私仇之中无形中也害了无辜的家眷,冤有头债有主,累及家眷是他一时冲动,细想之下,也能略作理解。
但是,在蜈蚣岭这次的杀戮行动中,武松的动机纯粹是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无法忍受道士与女子的亲密举动,再加上孙二娘与张青夫妇赠送给他的两把尚未使用过的戒刀,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
“刀确实不错,到了我手中,尚未发挥作用,暂且用这位道士试刀。”
武松毫不犹豫地斩断了小道童的头颅,紧接着又与那位道士较量,经过十几个回合的激烈打斗,同样以一刀结束了他的生命。这两个枉死的生命,哪怕轮回几世,也未必想得明白,为何突遭横祸,什么时候结下的仇家。
武松并未杀死那位女子,只是厉声质问她来自何方,有何身世。
她本是蜈蚣岭下张太公家的女儿,这座坟庵是他们家的,那位道士以看风水为借口,长期居住在张家,后来对她心生邪念,害得她全家横死,她又被强行带到了这座坟庵。
那道士还抢来了一个小道童,自封为飞天蜈蚣王道人。
这妇人为自保,称感谢武松仗义相救,要请恩人喝酒吃肉,并奉上一包金银财宝作为礼物。可武松却坚决拒绝了她的好意,并表示:
“我不要你的,你自将去养身。快走!快走!”
一方面是对道童与道士的滥杀无辜,一方面是对这妇人的仗义仁慈,可见武松人物性格的复杂。
武松在未听闻女子讲述之前,并不知晓王道人是个恶棍。武松不近女色,更厌恶道德败坏的妇人,他杀王道士完全是因看不惯他的放荡行为,毕竟有西门庆事件在先,引起了他的丧兄之痛。
武松这一次的杀,是一时兴起,并不完全是出于正义的惩强扶弱。
自从在孙二娘夫妇的包子铺中换上了头陀的装束之后,“打虎英雄”武松正式转变为“行者武松”,通过腥风血雨的洗礼,武松完成了从“民”到“匪”的精神觉醒,他的行为也变得无所畏惧。
他展现出了江湖游侠那种嗜血残忍的一面,有时候仅凭个人喜好便决定一切;同时,武松放走了那名妇人,也体现了他天性中侠肝义胆的一面。
之所以让那名女子尽快离去,也是担心自己会如同在“血溅鸳鸯楼”时那样杀红了眼,伤及无辜,多生罪孽。
观一隅而窥全貌,在武松身上,可以感受到整个梁山群体的精神特质。
他们的“替天行道”充满了狭隘的个人恩怨因素,公义和匪气并存,在乱世之中,因不可抗拒的偶然因素推动,最终形成的这股势力,必须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
没有比“替天行道”这面大旗更适合的了,一面要自由,一面要主导忠义之事,一面又被禁锢,被胁迫,接受招安,这个矛盾才是梁山悲剧的关键所在。
往期推荐
贾宝玉原型纳兰性德,初恋无疾而终,娶官宦之女先婚后爱,妻子难产而亡,却停尸一年才下葬
山东滕州大韩村家族墓地惊现盗洞,抓捕22名嫌犯,追回200多件文物,两件高规格文物陷入考古谜题
作者丨友书闲读,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图片丨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像神明一样慷慨地将光洒向我
从此人间被点亮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