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丨花欲燃吖
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中了一甲第三名,张廷玉却惊慌失措,立马跑去跪求皇帝,说:“我们家中进士不太好,还是把机会让给别人吧,求皇上把这孩子名次往下降降。”
旁的人求神拜佛的巴不得孩子中举,可张廷玉反其道行之,偏偏巴不得孩子不要太高的名次,所以常人不能理解他的苦心,一向聪慧识人的雍正却看透了他,反而更重用张廷玉。
张廷玉堪称是职场典范,一个官员做到如此,如果不是遇到乾隆,他的人生可以说是毫无瑕疵,为官47年,从康熙到雍正,一次错误没犯过,一个惩罚没有过。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生死局,张廷玉愣是在其间步步高升,从进士到侍郎,十二年间官升十级。雍正是个工作狂魔,眼里不容沙子,他对张廷玉却简直是一刻也离不开。
雍正说张廷玉气质沉稳,一见到他就觉得心安定了,做事也有条理,是个很有魄力的人。
雍正五年,张廷玉请了半个月的病假,雍正每天都派人去问候,等他痊愈归来,雍正可怜巴巴地跟人家讲:朕觉得胳膊痛死了。不明所以的官员还问皇帝:陛下身体不舒服,怎么不叫太医来看看。
雍正一脸傲娇地回答:张廷玉是朕的股肱之臣,他病了,岂不是朕的胳膊病了。
这也算是最早期的土味情话了吧。提到雍正,大家脑海中都是九子夺嫡那个隐忍的老四,不露声色,还有甄嬛传中那个心思深沉,将群臣玩弄股掌之中的冷酷帝王,实际上,对臣子软硬兼施,说点小情话的事,他也不少干,而且格外的肉麻,
他当年给年羹尧还写过:朕实在不知该如何疼你。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又一次告假,回家探亲走得更久一点。雍正在奏折上批复:朕即位十一年了,从来没和你离开这么久过,能让朕如此舍不得分开的也就只有你一个。你我虽是君臣,却更像是挚友,你走了已经个把月了,朕想你的想得不行啊。
很多人会说张廷玉这么牛,怎么没见他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没留下什么传奇的故事,凭什么他就是臣子中的翘楚,甚至能配享太庙。
他可是清朝入关以来,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他到底凭什么获得两代帝王的“倾心”托付?
凭的就是一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大臣,下场惨烈的远远多于下场好的,即便是善终的,这一生也是起起伏伏颠沛流离中度过。皇帝猜忌之心,功高震主,几乎是每个人位极人臣的宿命。
张廷玉就是深谙这个道理,他侍奉皇帝尽心竭力却从不多言多语,藏锋是一门哲学。
他记忆力超绝,雍正口述内容,他便能同时一字不落地写出来,他虽是汉人,却掌握熟练的满语,他起草的文件逻辑通顺,没有一个错字。朝政大事尽熟于心,各个州县的县令和官员任命一清二楚,一个人顶十个人用。
哪个领导身边有这样得力的人能舍得离开。
他办事能力强还不抢功,深藏功与名,不显山不露水,一辈子谦逊恭谨。他的儿子张若霭中了探花,他惊惧失措,因为这个和他的处事原则相悖。锋芒太露,张家过于兴盛,就会盛极而衰,很快走向灭亡。
于是,张廷玉立刻找到皇帝希望给儿子的名次降降,他的理由是:官宦人家已经比普通老百姓强很多了,不要再占了寒门学子的名额。他往下降降,便多一个寒门的人,多为朝廷效劳。
大家都是十年寒窗,三年大比,官宦子弟凭什么就要先于寒门。
雍正听后很感动,觉得张廷玉这个人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便将张若霭降为二甲,便嘉奖张廷玉的大公无私。
他把谨慎刻在了骨子里。
雍正死的时候,他正在家里睡觉,突然有人敲门说宫里出了事,他慌张地穿上衣服就往宫里去,见到雍正凉的那一刻,他心底一沉,却还是强撑镇定,帮雍正把最后一关顺利走完。
他指挥太监在雍正身边搜到了藏有诏书副本的盒子,宣布了弘历即位的合法性,有效地防止了一场宫廷事变。
可惜的是,他的谨慎在乾隆眼里却成了错。乾隆并不喜欢这种过于圆滑的老狐狸,尤其是张廷玉老了不堪用的时候,他就越发瞧着他不顺眼。
张廷玉看出了这个苗头,打算急流勇退,可几次请辞,乾隆权衡利弊后觉得还不能完全离开这老头就没批准,一来二去,张廷玉马失前蹄,在嘴上吃了亏,被乾隆抓住了小辫子斥责了一番。
四十多年来,张廷玉第一次因为工作挨骂,委屈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甚至还差点把配享太庙的资格都剥夺了。
看见,光会做臣子也没用,也得遇到合适的领导,毕竟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往期推荐
宋徽宗的宠妃得了咳疾,无人能治,便对一个姓李的小太医呵斥道:“限你三日内治好,否则杀了你。”
作者丨友书闲读,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图片丨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像神明一样慷慨地将光洒向我
从此人间被点亮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