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创造的记历方式,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节气皆有不同,快来和荣荣姐姐一起了解节气“立冬”吧!
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 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shèn)。” 从此节气开始,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应加强林区管理,做好防火工作。
立冬晴,五谷丰。
立冬打雷三趟雪。
立冬无雨满冬空。
立了冬,耧(lóu)再摇,
种一葫芦打两瓢。
立冬打霜,要干长江。
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麦子盘好墩,丰收有了根。
冬天把田翻,
害虫命“归天”。
立冬一片寒霜白,
晴到来年割大麦。
立冬刮北风,皮袄贵如金;
立冬刮南风,皮袄挂墙根。
图文整理:李荣
编 辑:李荣
初 审:李荣
复 审:代婧
终 审: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