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人们对刀郎的演唱会褒贬不一的同时,新华社连续数天直播刀郎2024线上音乐会回放,这释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文摘
情感
2024-10-26 17:15
四川
自从今年8月30日开始,刀郎在四川资中老家举办线上音乐会后,又连续在各大城市举办现场音乐会,再次掀起了刀郎热潮。然而围绕刀郎的话题也层出不穷,有褒扬,也有贬斥。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10月15日开始,新华社连续数天播放刀郎的线上演唱会视频和作品。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文艺界从来都没有的举动。新华社是个什么机构?新华社,全称为新华通讯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合称。新华社,是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发布机构,是“国家队”中的“国家队”,官媒中的老大哥。一句话,新华社是党和国家最权威的发声机构,代表了国家的心声。新华社连续数天播放刀郎的演唱会视频和作品,无疑是在音乐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一举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值得认真思考和细细品味,因为这绝对不是只简单播放一下这么简单!10月15日这天,新华社还搞了个《十年·拾光》系列报道,采访了40位文艺大佬,聊了这十年文艺的心路历程。其中里面有两位大佬谈到刀郎。一位叫舒楠,另一位叫张帅。舒楠,著名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安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电影音乐得主。张帅,作曲家,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张帅问:“为啥刀郎用民歌元素探索新表达,这么受欢迎?”舒楠说:“新时代民歌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用流行元素包装传统民歌,就能焕发新活力。”这两位大佬实际上是表扬了刀郎,并对他的歌曲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肯定。这次报道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领导人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年纪念。所以此次系列报道意义非同一般,绝非普通报道可以相并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那么我们来看刀郎的作品是不是都符合这些要求呢?答案是肯定的。刀郎的作品反映了人民心声,充满了家国情怀。他的歌曲完全是来自人民、扎根生活而创作出来的,是优秀而又深刻的。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且爱得真挚、爱得热烈、爱得坚定!刀郎用手中乐器,将心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点滴,以深入的思考,深刻的洞察,用优美的乐曲将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既充满理想光辉,又传递希望与力量。所以说,刀郎的所做,完全践行了“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正因为如此,新华社才这么推崇刀郎,连续数天播放他的视频和音乐。新华社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在传递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同时勇于创新,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家,应当得到最高的尊重和支持。新华社这么做,这不仅是对刀郎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音乐界的一种激励,鼓励更多音乐人坚持原创,勇于创新,用音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新华社对刀郎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代表了国家对刀郎的态度,是给予了“官方认证”。新华社的做法,不仅仅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音乐文化发展的期待。不仅是对音乐人的鼓励与支持,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情呼唤!希望以后能够涌现出更多像刀郎这样的艺术家!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网友们,你们对新华社的这次连续数天播放刀郎的视频和作品,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作者简介】
红军老吴,陕西汉中人,70后油腻大叔。从军25年,爱好文字,喜欢诗词和历史,是一个内心光明的人、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一个不甘沉沦的人。曾发表多篇作品,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南宋吴家将传奇》,正在番茄小说APP上连载长篇历史武侠小说《水浒后传:九纹龙史进之龙腾天下》。
想看更多真情实感的心语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记录最真实的情感,回味最难忘的瞬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