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于新加坡与砂劳越之间的王有海家族

文摘   2024-10-22 18:00   新加坡  


▲王有海(图源:宋旺相《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2)


王有海(1830-1889)是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的三位献山人之一,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今漳州龙海角美镇白礁村)。1872年5月18日,他与两位同乡同宗——王九河与王沧周,分别捐献500元,集资1500元,购买约221英亩多的地皮,作为福建王氏开垦、居住、墓葬之地,习称“姓王山”,亦称“太原山”。作为早期本地最富盛名的华人家族之一,王有海及两位儿子长顺(1855-1934)和纯智(1871-1946)被宋旺相记录于1922年撰写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有关王有海的内容被译成华文,成为本地闽籍王氏宗亲机构沿用至今的文献。


1928年槟城林博爱等人编纂的《南洋名人集传》第二集下册,收录王长顺及其在古晋的弟弟长水(1864-1950)的事迹。王有海家族的发迹与砂劳越近代发展密切相关,古晋靠近砂劳越河的古街名为“友海街”是为了纪念这位砂劳越华人甲必丹,沿街的店屋为其所修建。王有海过世后,长水继承其位成为砂劳越华人甲必丹。1990年Ong Boon Lim出版题为《砂劳越的王长水》,以《砂劳越宪报》所记载的相关报道为主,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将祖父对砂劳越的贡献做出较为完整的疏理。


本文通过疏理新马两地关于王有海家族的文献记录,以及早期华英新闻报道,试图显示这个海峡华人家族在新加坡与砂劳越的传承,探究他们与太原山早期发展的关系。

新加坡的砂劳越华人甲必丹


王有海的父亲坤殿是南来新加坡的第一代,不幸在他七岁时逝世,留下母亲独立抚养三子三女。由于家庭困苦,王有海16岁外出谋生,与林英茂结伴前往砂劳越厄尔都拉都,发现当地物产丰富,萌生从事新加坡与砂劳越之间贸易的念头,1846年创办“有海与茂公司”,两人依靠信誉赊账购货,来往两地贸易。宋旺相书中称王有海“相貌堂堂,体格魁梧,敦厚豪爽,脾气温和”。他以诚信经商,擅于结交土著,凭借强壮的体格从事海运,逐步扩展生意,1856年成立“启章与有海公司”,1872年改为独资的“王有海公司”(华文商号名:顺发),同年捐款为宗人购置太原山。


王有海深耕于砂劳越,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良多,成为华社领袖,深受白人拉惹信任,被封为砂劳越华人甲必丹。由于常年往来新加坡与古晋,他在两地均建立家庭生育子女,形成家族两大支系——在新加坡的妻子杨氏(1831-1895)为长顺与顺智的母亲;在古晋的妻子为张氏(1840-1929)为长水的母亲。这两房子嗣均不负父亲的期望,合作共进长期确保家族在新加坡与砂劳越之间贸易的主导地位。


▲1.客厅2.王有海夫人3.王长顺长子4.王长顺5.王有海6.王长顺及家人7.王有海家族新加坡宅邸Bonny Grass(图源:莱特与布雷克斯皮尔《二十世纪印象之英属马来亚》,1908)


王有海晚年定居新加坡,在里峇峇利兴建Bonny Grass(金炎路12号),建筑设计几经修改,直至其去世时仍未完工,由长顺接手完成这座颇负盛名的宅邸,成为家族在新加坡的聚居之处。1908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印象之英属马来亚》曾有短小文字介绍王长顺,却配置整页有关其家族的插图,包括他与父亲及儿子们的照片,以及这座豪宅的内外景。王有海在古晋亦兴建家族宅邸,坐落于友海街后的小山头上,面向砂劳越河,是家族在古晋的长居之处。


王有海于1889年6月9日在新加坡去世,享寿60岁。尽管是献山人之一,他未安葬于太原山,而是与杨氏合葬于武吉知马路荷兰路火车站后自家产业内,墓碑记录当时在世的七子十女的名字,该墓于1967年2月因土地开发而迁葬于太原山。

定居新加坡的长顺与纯智


王长顺(字者香)1855年出生于新加坡,彼时家境已大有改善。据《南洋名人集传》记载,王长顺曾接受7年中文教育,后进入英校学习4年,精通中英双语,19岁开始参与家族生意,深得父亲嘉许。其父去世后,他与弟弟纯智、姐夫邱宗成(1845-1925)共同经营家族生意,“业以大振,而所置各产业为数尤巨,树胶椰园等凡数千亩,屋宇尤多。”1900年4月10日,邱宗成发表声明脱离王有海家族各商号。1921年7月30日,王有海公司迁址至厦门街113号。


1928年2月王长顺家中接连遭遇不幸。2月21日三子Ghee Chian在马丁巷12号家中去世,年仅43岁,25日葬于太原山;3天后妻子林氏亦在同一地址撒手人寰,迟至4月6日安葬于文德路家族墓地。1934年10月30日王长顺在新加坡家中去世,享寿80,与妻子合葬。两人育有十子五女,因三子早逝,新闻报道九位儿子的名字,由长至幼分别是凌云、绋印、集熙、妙森、集贤、集丰、集裕、裕振、序庆。


王纯智1871年出生于新加坡,正是其父事业辉煌之时,他比大哥长顺小16岁,自幼在英华学校接受教育,是该校最早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加入家族公司跟随大哥经商,曾担任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联东保险有限公司董事,硕莪商公会主席等职。王纯智热诚支持海峡华人社会与教育改革,与林文庆医生是同时代的人物,作为新加坡女子学校的创办人之一,长期担任义务秘书和财政等职。因其热心社会公共事务,1915年获封为太平局绅。王纯智于1946年2月10日去世,享年77岁,葬于武吉布朗市政坟场。妻张缵娘于1953年2月23日去世,与其合葬。

坐镇砂劳越古晋的长水


▲王长水(图源:Ong Boon Lim《砂劳越的王长水》,1990)


王长水1864年8月3日出生于古晋,比大哥长顺小9岁,主掌家族在砂劳越的业务。他先是进入古晋教会学校圣托马斯学校学习,后到新加坡升学两年,1882年加入王有海公司,五年后成为砂劳越船务公司董事,开始活跃于社会活动。王有海公司一直是砂劳越船务公司唯一的新加坡代理商,直到1931年与海峡船务公司并列为新加坡代理商。


1889年王有海去世后,他继承父亲砂劳越华人甲必丹头衔,成为华社的代言人,热心支持慈善教育文化事业,深受各界信赖,晚年被称为“伟大的老人”。王长水一生获得众多嘉奖,最值得称道的是:1928年9月26日成为第一位获得白人拉惹颁发的砂劳越之星勋章,1947年8月16日获得砂劳越总督颁发的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王有海家族在古晋的宅邸(图源:互联网)


王长水于1950年10月19日在古晋去世,享寿86,砂劳越各界出席其盛大的葬礼,安葬于古晋的家族墓园。王长水在新加坡迎娶的发妻婚后两年早逝,再娶曾氏,育有六位儿子,长子王观兴(1896-1982)于1947年继承其砂劳越华人甲必丹头衔,其子为丹斯里拿督阿马王其辉(1914-2000)。王长水的长女秀英嫁给黄庆昌(1890-1978),助其成为砂劳越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大华银行的创办人,其四子为黄祖耀。

结语


王有海家族无疑是早期马来亚华人成功传承的案例。作为南来第二代,王有海通过艰苦创业改变家族的命运,其子嗣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其有生之年进入家族公司学习经营。他在新加坡和古晋建立起两个家庭,将物产丰富的砂劳越作为商业腹地,将交通便利的新加坡作为与世界贸易的商务枢纽,掌控新加坡与砂拉越之间的贸易近一个世纪。1955年10月,王长顺后裔将新加坡祖宅中的贵重家具拍卖。1964年王有海古晋后裔自愿解约,所有在世孙辈平分祖产。


王有海的三个儿子都具有强烈的公共意识,活跃于两地社会,特别是海峡华人群体。王有海公司持续为本地各项慈善事业捐款,包括本地学校的兴建,中国与日本的赈灾,以及英国殖民政府纪念活动等。《南洋名人集传》记载王长顺为南洋华侨中学创办捐款2000元,道南学校建筑捐款3000元,资助考获政府学校学医者1500元等。


值得关注的是王有海家族与本地闽籍王氏宗亲机构的关系。作为太原山三位献山人之一,王有海从福州请回闽王画像与祖王祖婆神龛,供奉于1892年设立的“闽王祠”。尽管有后裔安葬于太原山,他与两子长顺、纯智均未将太原山视为安息之地。1919年殖民政府收购太原山部分土地作为武吉布朗市政坟场,显露慈善产业缺乏管理的问题。1924年成立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作为信托机构管理太原山,已是古稀高龄的王长顺被推举为三位信托人之一,1934年去世的第二年,该位由其子裕振所接替,直至1955年去世。王有海的子孙因家族声望担任信托人,却未能促进太原山的发展,20世纪中期王氏慈善(开闽公司)进行改革,打破世袭制度召集闽籍王氏族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新的信托人。

(作者为ON-LABO创办人兼主持人、本刊编委)

(本文首发于《源》167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源》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源》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费电子版杂志订阅。)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融入真正新加坡的第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