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人数大跳水,考公报名人数却再创新高

文摘   2024-11-29 07:40   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11月21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了50万人,较2023年的474万则减少了86万人。这是10年来考研报名人数的第二次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与考研人数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热持续升温,2025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据了解,今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招录人数和报名人数均再创新高。其中虽然计划招录人数的3.97万人,较上年增幅为0.4%,但是2025年国考报名总人数已达到3258274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4万余人。

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社会中,考研与考公的两个趋势,像两股交错的潮流,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大地一片静默,似乎连年轻人奔波的脚步也变得匆匆无声。一边是考研报名人数的骤降,一边是考公务员热潮的涌动,这种对比,显然不是偶然,它背后深藏着时代的答案。

考研到考公

考研,曾经是无数学子的梦想之路。在过去许多年里,每当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时,考研热便随之升温。人们希望通过多读几年书、取得更高的学历来换取进入社会时的一张通行证

然而,当下考研人数的大幅下降,却显示出这种通行证的光环正在褪色。为什么?

其一,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含金量逐渐稀释。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学历的稀缺性正在失去效用。一纸硕士文凭,已不再像曾经那样,能为求职者的身份增添光彩。更重要的是,市场并未能为这些新增的硕士毕业生创造足够的优质岗位。许多人最终发现,哪怕拥有高学历,仍旧不得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接受普通甚至低端的工作。

其二,考研本身的性价比被质疑。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更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投入两年抑或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追逐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担心的是,考研的投入——时间、金钱、机会成本,是否能够真正带来更高的回报。当这种不确定性加剧时,年轻人选择回归现实,寻找更稳妥的路径。

于是,那些曾经奔赴考研考场的年轻人,转而排起了考公的队伍。他们放弃了追逐知识殿堂的梦想,而选择了一个更加明确且稳定的目标:成为一名公务员。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裂痕。

焦虑与稳定

考公热的背后,是对稳定生活的渴望。公务员,这个被称为铁饭碗的职业,像一盏明灯,在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前仆后继。

为什么公务员职业会如此受到追捧?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安全的想象。稳定的收入、优越的福利、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对社会地位的认可,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一种看似无懈可击的吸引力。在一个经济环境波动、就业市场复杂的时代,年轻人想要的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片港湾。

然而,考公热潮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整个社会就业困局的加剧。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让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的岗位却有限。大量年轻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最终只能被迫涌向那有限的公务员职位。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追逐稳定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的不信任。人们宁愿将自己绑在一条相对安全的船上,也不愿在风浪中追逐更大的自由。这种心态的蔓延,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保守与停滞。年轻人不是没有勇气,而是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

教育与社会

考研热降温,考公热升温,归根结底,都是教育与社会结构问题的交织与显现。

首先,是教育体系的失衡。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体现在数量的扩张,而非质量的提升。大学和研究生院校的扩招,带来了学历的普及,却没有同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培养方向,远未与社会需求接轨。许多研究生的专业,与实际就业市场严重脱节,他们在学术领域付出了几年时间,却发现自己并未因此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

其次,是社会分配体系的失衡。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仅仅依赖公务员体系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然而在现实中,私营企业的用工环境不够友好,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导致年轻人对民间就业缺乏信心。企业对人力的过度剥削、工作环境的高压、对员工成长的忽视,让年轻人对社会化就业感到恐惧。相比之下,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与保障性,自然显得格外诱人。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失衡。在今天的中国,成功的定义往往过于单一。人们对体制内的职业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追捧,而忽视了其他行业的多样性和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考公热潮,也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单一与僵化。

希望何在?

考研人数大跳水,考公人数再创新高,这一现象本身既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警钟。年轻人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对社会发出一种无声的抗议:他们不愿意再为虚无缥缈的未来下注,而希望能够抓住眼前真实可见的安稳。然而,这种选择若持续下去,最终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创新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社会的未来,不应是一片平静的死水,而应是一条奔流的河流。让年轻人重新燃起对未来的信心,需要从教育、就业到社会环境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时,考研与考公的此消彼长才会回归平衡,而整个社会也才会迎来真正的复苏与繁荣。

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人,也写给那些正在规划未来的人们。愿我们能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看见更多光明,而非更多阴影。

(网图,侵权立即删除)


往期推荐:
今年的消费降级有多严重
编外人员的清退只是治标不治本
月薪过万很普遍?抱歉,这才是99%中国人的工资真相

作者简介:
阿牛,一个靠写作即将实现人生逆袭的90年小镇大叔,喜欢读书写作、睡觉吃饭,最大理想:坐着挣钱。

欢迎添加下方公众号找我玩

阿牛职经说
📊 深入浅出解读经济动态 💼 分享实用职场生存技巧 🔍 独特视角 |深度分析 |实用建议 跟随阿牛,轻松掌握经济脉搏,提升职场竞争力。 每周更新,为你的事业和财富增长助力! 关注我们,和阿牛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