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拍完200家博物馆后,他做了一本重19斤的超大画册
旅行
2024-12-20 12:07
北京
新书上市,扫码购买
我拍国宝的日子
图文 | 杜广磊
开本巨大,厚至 708 页,重达 9 公斤的《至美国宝》样书终于出现在眼前。
在这本书的制作中,我主要担任的是文物摄影的工作。也借此机会,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级博物馆,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市(县)级博物馆,如青州博物馆、定州博物馆、周原博物馆……随着稿件的深入,还去一些博物馆进行了二次甚至是多次补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两年以来,累计拍摄文物 20000 件以上。若不是为本书拍摄图片,我可能不会像这样持续性、高频次地参观博物馆,与众多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视。作为一个摄影师,我的思维和记忆更多的诉诸视觉。此刻我闭上眼睛,我还是能够鲜明地回忆起展厅中幽暗的氛围,回忆起展柜玻璃上幽灵一样的反光,回忆被射灯打亮的文物局部,回忆起玉器的温润质地,回忆起金银器的夺目光华,回忆起瓷器的斑斓釉彩,回忆起佛造像的庄严法相……
走进博物馆展厅,就像是进入一场旧梦。在这里,暂时与现实绝缘。
在拍摄的最初阶段,由于贪图效率,我像一台人形扫描仪一样去拍摄,咔嚓咔嚓,转到下一件文物,咔嚓咔嚓,再到下一件……等回看照片时,我才发现错失了很多好角度,忽略了很多漂亮的细节,最重要的是,我感受不到我与文物之间的联结,我只是机械性地“看”,而从未看见。我知道我要改变我的拍摄方式了。或者说,我要改变我看待文物的方式。我最初只把它们当成一个个陈列在展柜中的物件,走马观花地取景拍摄。当我静下心来去想,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无不承载着厚重时间的烙印,它早早地先于我被创造出来,也将比我更恒久的存在。我能看到它,也是出于一种偶然。一件文物,它被先民创造出来,躲过天灾地变,躲过兵荒马乱,得以沉睡在地层之中,又出于某种偶然的机缘,它被发掘出来,跋涉了千百年,终于与我们相遇。历史过程中哪怕出现一次岔路,我们都将无缘得见。怀着这种心情,我开始改变我的观看和拍摄方式,我慢下来,仔细地去观看体会,去了解它的历史,最后郑重按下快门。你了解一个人,才能拍出她最美的一面,拍文物也是如此。
我想在此分享一下两件文物的拍摄经历。第一件是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拍摄的舞蹈纹彩陶盆,为新时器后期的水器,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在盆沿处刻画了五人携手而舞的场景,绘画手法简练而拙朴,但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却直抵人心。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先民,在土地上携手而舞,腾起阵阵尘土的场景,也许他们在祈求一场甘霖的降临;也许是通过欢快的舞步在庆祝丰收或是一场部落斗争的胜利。他们用最原始和本能的方式,用身体作为媒介,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传递着自己的愿望。在那样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暴虐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出没的野兽、瘟疫和疾病可以随时夺去他们的生命,但饶是如此,仍要起舞,以欢腾的生命姿态面对困厄无常。正是这种力量,让历史得以绵延。
第二件文物,是洛阳博物馆的北魏泥塑佛面像,它是一尊残像,眼睛以上的部分残缺了。但其丰腴的面庞、高挺的鼻梁、微微上翘的嘴角,依然显得光彩照人。我们的文化更喜欢圆满完整的事物,忌讳残缺。这样一尊残缺的佛面能够成为镇馆之宝,一定有它的理由。当我在展厅中看到它时,我被它完全吸引住了。我透过取景器从各个角度去拍摄它,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它的线条和轮廓。我觉得这尊佛面像的力量恰恰源自它的残缺,正因为残缺,它的表情才更加意味深长,给人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与其说它呈现的是一抹神秘的笑容,不如说是平静,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平静。它已超拔尘俗,远离苦厄,再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它了,它从容镇定,无惧无忧。时间流变又如何,沧海桑田又怎样,它不去徒然对抗时间,而选择成为时间。当你带着生活中具体的困惑和忧虑来到它面前,它无法给出答案,但当看到它的脸,你会觉得答案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像这样带给我感动的文物还有许多,不在此一一例举了。拍摄的两年时间,也是我学习的过程。不单是对摄影技巧的打磨,更是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中国二字渐渐具象,历史的演进在我的脑海里有了生动的图景。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物相交互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器具的制造,使得人类的文明更上层楼。看文物,就是在看我们的过去,看我们的来路。只有从过去的足印中,才能真正获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每次拍摄完成,走出展厅,都要好一会儿才能适应明亮的光线,就像是从一个梦里缓缓醒来。如今,我在博物馆里经历的那些梦境,被确切清晰地印刷在《至美国宝》这本书上。我乐于和读者分享这个梦境,也祝大家开卷好梦。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影艺家
影艺家是以译介艺术与摄影知识、分享图书与展讯、普及摄影艺术教育、推广创作者为核心内容的视觉文化平台。主编兼运营者是译者、写作者李鑫。 主编联系方式(Wechat):Image-writer
最新文章
大卫·林奇的艺术遗产
埃里克·索斯给青年艺术家的建议
一个摄影公众号的10年翻译之路
一位编剧镜头下的美国真相
世界摄影史权威读物《逐光:摄影的社会与美学史》即将上市
寻找“另前卫”:摄影反对神话
奥古斯特·桑德的开放之作 | 大卫·坎帕尼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 大卫·林奇逝世,终年78岁
谁在害怕女摄影师?
LGBT斗争小史
晚期资本主义博物馆的文化逻辑 | 罗莎琳·克劳斯
眼泪、唾液与精液
画作是如何诞生的?
公共屏幕上的视觉盛宴
它代表了西方理论界的主流声音
艺术批评写作必读这本杂志 | 当代前沿艺术评论的典范
来自故宫的2025福盒,福气满满
年度重磅 |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杂志《十月》十年精选集上市
乔尔·斯滕菲尔德与《美国前景》 | 李鑫
在迷狂与眩晕中:摄影失焦及其意义生成 | 蔡子璇
资本之城
新地形学摄影创作指南
一书了解世界摄影史
何为“真实空间”? | 大卫·萨默斯
罗伯特·弗兰克 | 沃克·埃文斯
诺奖得主莫里亚克绝美刷边文库本套装上市
中国早期摄影史的收藏、研究与策展
街头摄影为何仍然重要?
真实空间 | 大卫·萨默斯
他用AI将互联网的阴暗转化为艺术
著名艺术史学家大卫·萨默斯新书《真实空间》上市
如何成为上流社会的敏锐观察者?
我给国宝拍大片
拍完200家博物馆后,他做了一本重19斤的超大画册
大画幅镜头下的云冈石窟
屏幕上的受苦者
沉思技术、AI与摄影
论马奈 | 乔治·巴塔耶
回忆约翰·萨考斯基 | 斯蒂芬·肖尔
一本书真正读懂美学史
理解摄影的52本书
这本是最好读的马奈研究 | 现代绘画的必读书
走向摄影书的世界
一本书弄懂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
追溯纳达尔 | 罗莎琳·克劳斯
幕帘和洞 | 马克·费舍谈大卫・林奇的电影
美学意识形态 | 保罗·德曼
大众的声音从何而来?
作为摄影师的瓦尔堡 | 乔泓凯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新书《学术人》上市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