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公众号的10年翻译之路
当修图软件滤镜取代了暗房药剂,当AI生成影像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一个名为“影艺家”的公众号默默做了十年“笨事”——将晦涩的西方摄影理论翻译成中文。这些文字没有流量密码,却悄悄改变了许多人对摄影的认知。
这十年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史,而是一群人默默用翻译勾画了西方摄影理论的思想地形图。
十年前,国内摄影讨论还停留在光圈参数和构图技巧时,“影艺家”早已开始系统性“搬运”西方摄影思想。
十年已过,其学术脉络清晰可见:从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揭示影像的民主化潜能,到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敲响影像伦理的警钟;从罗兰·巴特《明室》解剖照片的“刺点”与“知面”,到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追问数字影像如何重塑人类记忆。
这条思想线索在“影艺家”的译文中次第展开:
(1)语境重建(2014—2017年):重点译介经典文献,填补国内摄影理论空白。如约翰·伯格《观看之道》破除视觉中心主义,为纪实摄影提供方法论。
(2)本体论转向(2018—2020年):引入现象学视角,译介让-吕克·南希《图像的基底》,探讨摄影作为“存在的显影术”。
(3)技术哲学深化(2021年至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思考算法对摄影本体的重构。
这些理论并非平行陈列,而是构成动态的思想对话:当弗卢塞尔预言“摄影装置将改写人类认知”时,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为其提供现象学支撑;当南希讨论图像的“触觉性”时,读者会自然联想到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当短视频把摄影压缩成15秒的视觉刺激,“影艺家”依然坚持翻译那些“反常识”的理论:
德国思想家克拉考尔断言“摄影是现实的救赎”,但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警告“影像正在谋杀真实”;
斯蒂格勒指出“数字影像篡改集体记忆”,而弗卢塞尔预言“人类将成为相机的零件”。
这些矛盾的观点构成思想的张力场。曾有一位读者留言:“看你们的文章像在视觉迷雾中捡到地图。虽然不能立刻看清前路,但至少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十年间积攒的3000多篇译文,共同构成了中国摄影理论的“星丛”。从早期对“决定性瞬间”的祛魅,到近期对“非人类摄影”的探讨,这些思想路标指引我们穿越影像迷雾。
这些思想储备恰似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背对未来,面向过往,在废墟中拼贴新的认知图景。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影艺家”的译介工程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播,成为影像的中文思想实验场。这或许印证了海德格尔的洞见:真正的翻译是“将另一种语言带入我们的言说”,在异质性的碰撞中,让摄影重新成为存在的显影术。
当算法开始编写视觉语法时,这种诗意的抵抗愈发珍贵——毕竟,在快门闭合的瞬间,永远有不可被计算的灵光在逃逸。
在此致谢十年间为“影艺家”贡献过内容的每一位朋友。
若有读者精通外语且对摄影理论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小小的共同体,共同搭建中文摄影理论的基石。
联系邮箱:imagewriter@foxmail.com
联系微信:Image-writer
影艺家十年文章合集
(2014—2024年)
奥古斯特·桑德的开放之作
谁在害怕女摄影师?
LGBT斗争小史
晚期资本主义博物馆的文化逻辑
眼泪、唾液与精液
画作是如何诞生的?
公共屏幕上的视觉盛宴
乔尔·斯滕菲尔德与《美国前景》
在迷狂与眩晕中:摄影失焦及其意义生成
资本之城
新地形学摄影创作指南
何为“真实空间”?
罗伯特·弗兰克
街头摄影为何仍然重要?
他用AI将互联网的阴暗转化为艺术
如何成为上流社会的敏锐观察者?
大画幅镜头下的云冈石窟
沉思技术、AI与摄影
论马奈
回忆约翰·萨考斯基
走向摄影书的世界
追溯纳达尔
幕帘和洞
美学意识形态
作为摄影师的瓦尔堡
街头诗人
关于塞尚的随想
如何成为一名战地摄影师?
一生反叛规则的女性创作者
女性必须赤裸才能进入艺术博物馆吗?
6位摄影师谈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观画
“南方报业”与广东摄影
肖像摄影创作指南
感性的辩证法
新时代艺术史的研究与写作
摄影如何讲述和重建凝视的目光?
凝固的时光
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
我用残肢创作艺术
如何书写摄影史?
写给当代人的一本思考与实践指南
光与数字
如何欣赏辛迪·舍曼的《无题》系列?
青春摄影
德里达论肖像
为什么要写《世界摄影史》?
如何制造一个完整的辛迪·舍曼?
猜猜谁是“真的”辛迪·舍曼?
绘画中的真理
他是中国最早的“自拍控”,也是爱妻狂魔
大地在哭泣
马克·吕布的中国乡愁
记忆女神图集
全球摄影史著作大盘点
中国的旅程
动人的图像 | 与阿比·瓦尔堡一同分析情感
从黑色到彩色的流动 | 薇薇安·萨森的时尚摄影
美国风景 | 约翰·萨考斯基
树皮 |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约翰·伯格的26封家书
甘博在中国
日本摄影家细江英公去世,享年91岁
一名高中生的手指证件照
交错的眼神 | 巫鸿谈威廉·克莱因的摄影
真理与方法 | 伽达默尔
漫长的调查 | 重走营造学社之路
连续27年,他用镜头记录与父母的告别瞬间
不幸的人物 | 波拉尼奥谈拉莱的摄影
寻子多年,仍未放弃 | 余妈的影像故事
迈向新的网络艺术
100年后,我们为何还需要小便池?
摄影是“图像”吗? | 米歇尔·普瓦韦尔
AI还有未来吗? | 弗卢塞尔论人工智能
我见 |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集
新社会纪实 | 摄影文化史
新中国第一代女性摄影师的现实主义之路
艺术,要么抄袭,要么颠覆
为什么照片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当代摄影
从杯中风波到文化战争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摄影?
透过机器之眼看世界
同性恋太空局
书写还有未来吗?
在城市拍猫
新农民|AI虚构摄影实验
社火
图像如何让渴望之物变得难以抗拒?
也聊聊照片
摄影是纯粹的直觉
完美的图像无法被传授
圆明园四十景
图像即见证
所有的图像都可以阅读吗?
当我们就此抵达
追寻真理的双眼
如何构建摄影书的概念?
伽利略的错误
反黑人主义的摄影史
两位日本摄影师的全家福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 | 德勒兹访谈录
中国摄影的变革时刻
去影留图:数字语境下图像与摄影的新存在论
万字长文,真正看懂杰夫·沃尔的摄影
每位机车爱好者都要看的画册
摄影的扩展场域|乔治·贝克
万字长文,真正看懂奥古斯特·桑德的摄影
黎朗:第三时间、影像与物的虚构力量
摄影挖掘 | 影像生产的生态足迹
当西洋镜没入东海 | 李森评杉本博司
谈谈法西斯主义 | 黑特·史德耶尔
摄影如何影响杜罗·奥洛乌的时尚生涯?
如梦时间
对自我的瞬间反应
沉默与死亡 | 布朗肖思想速写
AI能拯救摄影吗?
他被称为秘鲁的纳达尔,拍摄的肖像动人心魄
罗伯特·亚当斯的摄影人生
互联网已死? | 黑特·史德耶尔
一本超越摄影的画册
为什么艺术摄影空前重要? | 迈克尔·弗雷德
看、触摸与燃烧
摄影的合作意味着什么?
摄影师如何自出版一本画册?
法国哲学的历险
你的身躯是最伟大的诗篇
如何利用摄影调查一块区域?
超越时尚摄影
原田治的可爱美学
梦境肖像
故乡的影像发现
聊聊摄影书的出版
一丝希望的微光
社会景观摄影小史
读懂陈传兴的摄影
路易吉·吉里的梦幻摄影
艺术摄影和艺术家的摄影
爱德华·斯泰肯的摄影人生
摄影?终结?
聊聊摄影书的市场
疯狂的滑手编年史
一位女战地记者的摄影人生
摄影大师在街头关注什么?
艺术的政治 | 黑特·史德耶尔
英国工人阶级的现代肖像
家庭相册考古
街头摄影为何重要?
“乡愁”与AI:作为文化症候的摄影
看懂摄影书
回顾森山大道的摄影人生
电影真实得像石头,自由得像梦境
新纪实摄影的未来在哪?
掌握摄影编辑,必读这5本书
大卫·坎帕尼《杰夫·沃尔的<女人像>》翻译完结
为弱影像辩护
杰夫·沃尔的欲望机器
镜头前的凝视
重新发现摄影大师多萝西娅·兰格
人类大家庭
纪实摄影是如何诞生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哪些摄影书?
运动摄影小史
杰夫·沃尔的电影式摄影
荣荣的东村
威廉·埃格尔斯顿的色彩
摄影与精神分析
苏联视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工智能图像世界
希区柯克的《后窗》
我们用两年做出了这本摄影理论文集
玛丽·华纳·玛丽安《摄影文化史》译文上线
从达盖尔到数码摄影 | 摄影文化史
摄影术的起源 | 摄影文化史
摄影术的二次发明 | 摄影文化史
摄影与科学 | 摄影文化史
战争和摄影 | 摄影文化史
大众摄影和艺术的目的 | 摄影文化史
战争与摄影
摄影中的东方主义
人类面部表情摄影考
“你只管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画意摄影小史
大卫·贝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摄影》
安迪·格伦德伯格《真实的危机》译文上线
南·戈尔丁的悲伤“叙事曲”
辛迪·舍曼:一位有趣的政治后现代主义者
辛迪·舍曼的黑暗童话
罗伯特·亚当斯的悲凉边境
罗伯特·弗兰克的存在主义叠歌
当代摄影师的引路人
被攻击的艺术,谁敢说它不好?
一位摄影精神领袖的陨落
摄影是一种多功能与真实性并存的工具
安迪·沃霍尔:此处无声胜有声
安塞尔·亚当斯,大自然的政治学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的失败
爱德华·韦斯顿的晚期风景照片
李·弗里德兰德的肖像照
卢卡斯·萨马拉斯的照片
海伦·莱维特的现实主义剧场
后现代主义艺术界的混合状态
漂浮在水中
他颠覆了时尚摄影,并把时尚拉下神坛
詹姆斯·埃尔金斯《摄影是什么》译文上线
《明室》的忧郁 | 詹姆斯·埃尔金斯
诗歌与摄影 | 伊夫·博纳富瓦
运动的帷幔:马雷与连续摄影 |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重返本雅明 | 维克托·伯金
摄影评论家马克斯·科兹洛夫文集《特权之眼》译文上线
罗伯特·杜瓦诺的斜视之观
观看与触碰:海伦·莱维特的街头摄影美学
威廉·克莱因与摄影的黄金年代
摄影的光明与黑暗
两位批评家争论一种不悦之美
反思拉美摄影
戴安·阿勃丝之后的肖像摄影
人都去哪儿呢?
肖像画和肖像摄影 | 贡布里希
镜像之谜 | 贡布里希
评潘诺夫斯基的两本代表作 | 贡布里希
卡拉瓦乔 | 贡布里希
艺术家的眼识 | 贡布里希
艺术家肖像的悖论 | 贡布里希评西蒙·沙玛《伦勃朗的眼睛》
荷兰绘画之谜 | 贡布里希
图绘视觉 | 乔尔·斯奈德
波德莱尔与摄影
摄影命名史:隐喻的星丛 | 乔弗里·巴钦
快照:艺术史与人类学转向 | 乔弗里·巴钦
塔尔博特的窗户 | 乔弗里·巴钦
马克斯·杜庞:晒日光浴的人 | 乔弗里·巴钦
乌克兰的奇思与情欲
解构与重组:玛莎·罗斯勒的女权主义
如何用档案创作?
摄影如何影响人类感知?
重塑古代世界
AI会改变摄影吗?
如何做本摄影书?
被诅咒的图像
快照中的人生
当代女性摄影师必读的9本画册
摄影书需要好故事吗?
家庭摄影的乐趣与荒诞
细江英公的神话世界
为什么书的封面会有照片?
文学与摄影的关系是什么?
一张经典照片的诞生 | 专访格雷戈里·克鲁森
五本新出版的著名摄影书
日本摄影书史
从摄影走向雕塑
亚历克斯·韦伯的错位图像
在锐舞文化中寻找快感和社群
他的摄影隐藏着一种性感
如何用拼贴记录生活?
中平卓马如何为摄影注入生命?
与黑手党作战的西西里摄影师
诗意纪实 | 沃克·埃文斯
摄影与社会学 | 霍华德·贝克尔
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 肯尼斯·克拉克
动人的照片:罗兰·巴特的“误”认 | 玛格丽特·奥林
凝视 | 玛格丽特·奥林
灵光、面孔、摄影:重读本雅明
静止的生命 |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摄影作品
如何向斯蒂芬·肖尔学习观察?
斯蒂芬·肖尔,一位拿着相机的吟游诗人
翁贝托·埃科:图像批判
艾伦·塞库拉:论摄影意义的发明
约翰·塔格:照片的传播
维克多·伯金:观看照片
苏茜·林菲尔德:摄影批评小史,或为何摄影批评家憎恨摄影?
T. J. 克拉克:没有图像的资本主义
克里斯多夫·斯托拉斯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新闻摄影
马塞尔·杜尚:《既予》
基座上的坦克
如何毁灭人类:设计之难
《MoMA摄影史》三部曲翻译完结 | 27篇文章+20万字
《摄影如何成为当代艺术》翻译完结 | 17篇文章+20万字
经典摄影文集《思考摄影》翻译完结 | 8篇文章+15万字
摄影,一部女性主义的历史
那些伟大的女性摄影家
前卫派摄影师:现代性和“新女性”
“黄金时代”之后的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
摄影师在为谁发声?
女性气质:身体、相机和凝视
“激进主义”摄影
摄影之前:绘画和摄影的发明
家庭舒适的愉悦与恐惧
4万字,这是解读古斯基最好的一篇文章
沃克·埃文斯
世界美如斯:威廉·埃格尔斯顿的照片
托马斯·斯特鲁特的博物馆摄影
鲍德里亚论摄影
罗伯特·亚当斯三部曲翻译完结 | 38篇文章+27万字
道格拉斯·克林普:图像
彼得·施杰尔达:图像与图像一代
乔弗里·巴钦:图像一代
罗莎琳·克劳斯:后现代主义“图像”
玛格丽特·艾弗森:无理论的图像
卡尔文·汤姆金斯:不再无聊的艺术:约翰·巴尔代萨里的讨伐
艺术摄影之后,摄影何去何从?
影像战争的调查报告
影像的挽歌
狄德罗、巴特、《迷魂记》
与朝不保夕者共同承受生存
托马斯·德曼德的日常
摄影已经超越了艺术体制,威胁到了褊狭的艺术话语
摄影本身并不存在
勿忘我:摄影与缅怀
一幅元-元图像:福柯对委拉斯凯兹《宫娥》的阐述
摄影既是语言,又不是语言
重思摄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重思照相机的发明
现代性的视觉政体
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维实验
数据之海与噪音图像
《美国人》之后的罗伯特·弗兰克
镜子:存在之倍增,或反射的深渊?
盖里·温诺格兰德:罕见的彩色照片
她的镜头捕捉了被社会遗弃少年的真实状况
在川内伦子的照片中,这个世界的美丽和魔力仍然存在
盖里·维诺格兰德的最终“事实”
路途之景:托克维尔与美国摄影
什么是艺术幻觉?
如何理解当代摄影中的Tableau-Form?
摄影何时不再是摄影?
尤金·阿杰、埃文斯、斯蒂芬·肖尔、帕尔、兰格......如何拍道路?
玩转大众文化的马丁·帕尔
如何捕捉肖像摄影的“刺点”?
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是一部不完美的作品
保罗·格雷厄姆:街头摄影的叙事诗学
戴安·阿勃丝的艺术:边缘人群札记
温诺格兰德:我对摄影的唯一兴趣在于照片本身
李·弗里德兰德:无名小卒的日记
这本最经典的观念摄影画册,推荐给你们
如何观看电影中的照片?
世界摄影史上的劳动者
杰夫·沃尔:摄影师与飘忽不定的题材
美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5本画册
从狂喜到痛苦:电影中的时尚摄影
似曾相似的摄影
存在于此: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静物摄影
杰夫·沃尔:谜之变奏曲
没有福楼拜、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便没有这位“纪实风格”的创造者
欧文·佩恩的花
托德·希多:光线与暗箱
一抔尘土:曼·雷与杜尚之后的摄影
何为图片编辑?
尤金·阿杰:杰出的记录
迈布里奇,持续
埃格尔斯顿先生,我们可曾相见?
为何剧画摄影一直吸引着艺术家?
电影定格最理想化的瞬间,而这也正是摄影师所偏爱的
《美国影像》之外,沃克·埃文斯最值得收藏的绝版画册
没有人能摆脱罗伯特·弗兰克的影响
没有街头生活的街头摄影是何景象?
不寻常的摄影之光
我们永远活在摄影传统之中
这位英国国宝级作家,用100张照片教你看懂摄影
马丁·帕尔的“小世界”
埃里克·索斯:记录梦境时间的影像
摄影书的魔力:当照片遇到文字
《光影的要义》翻译完结 | 26篇文章,30+万字
格雷戈里·克鲁森:爱德华·霍普的疏离美学
乔尔·斯滕菲尔德:为什么斯蒂芬·肖尔的照片如此耐人寻味?
杰夫·沃尔:三论摄影
杰夫·沃尔:观念、后观念与非观念:摄影与造型艺术
杰夫·沃尔:图像是什么?
杰夫·沃尔:摄影与液态智力
罗伯特·亚当斯:为什么摄影师不能解释照片?
乔尔·斯滕菲尔德:为什么罗伯特·亚当斯的照片平凡却神秘?
乔尔·斯滕菲尔德:约翰·罗斯金之后的风景:灾难性崇高
罗伯特·亚当斯:四类风景
莎莉·曼:这块神秘的地方,哺育了我的艺术家灵魂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会偷取一切,还会把偷来的东西改头换面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一切照片都是模棱两可的
斯特凡·格罗内尔:我为什么要研究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
冯建国:摄影的“传承与革新”
曹昆萍:为什么说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是摄影的又一次解放?
戴菲:如何理解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继承与创新?
布莱克·斯廷森:贝歇夫妇的摄影姿态
亚伦·舒曼×托马斯·斯特鲁特:天堂与绝望乡
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安德烈亚斯·古斯基和“无聊的铁笼”
王适然:如何理解Tableau式摄影?
迈克尔·弗雷德:让-弗朗索瓦·谢弗里耶论Tableau-Form
新的观看之道
摄影与超现实主义
摄影如何介入社会批评?
291画廊与斯蒂格利茨的圈子
寇德卡:没有“国籍”的摄影师
寇德卡《1968:入侵布拉格》的背后故事
寇德卡:到达极限,这就是一直让我最感兴趣的
寇德卡的视角
面对枯竭的主题,如何发现新的事物?
美需要不断地重申与捍卫
我们正经历“图像恐怖”的时代
不被定义的摄影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拿着相机的意象派诗人
他的作品略小于美国摄影史
你真的会阅读一张照片吗?
聆听禅意钟声里最微弱的一响
乔尔·迈耶罗维茨的照片是在混乱中定格的灿烂一瞬
南·戈尔丁《性依赖的叙事曲》创作始末
南·戈尔丁之后的时尚摄影
沃克·埃文斯:朴素观看的诗歌
过了80年,这本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书,终于有了中译本
我们还能从沃克·埃文斯的摄影中得到哪些启示?
万字长文,真正理解沃克·埃文斯的摄影美学
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是一部不完美的作品
沃克·埃文斯的摄影课:如何将日常拍出诗意?
没有福楼拜、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便没有这位“纪实风格”的创造者
祖宇:变形记:自拍的故事
祖宇:今天,接近蒙娜丽莎的N种方式
何博:切·格瓦拉的遗容和吐斯廉的群像
林叶:森山大道之后,日本摄影师如何追寻自我?
林叶:杉本博司的本歌取与杜尚的现成品
陈海舒:“男子气概”是如何被塑成的?
陈海舒:阿比·瓦尔堡:未完成的图像星座
陈海舒:索菲·卡勒:语言的凝视
陈秋实:摄影是一种来回的观看(评杭添个展)
卢川:董钧的“残酷戏剧”:《两生花》中的意象与策略
侯亮: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摄影?
戴菲:威廉·埃格尔斯顿:何为民主?何为森林?
李鑫:镜子或窗户: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遗产
李鑫:无法相遇的目光
春熙:《挑衅》杂志与日本战后摄影
张旭东:消逝的诗学: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何青:白日梦:“以物之名”的游乐园
何青 × 严明:视觉和感知的深处更让人着迷
何青 × 傅尔得:作为社交功能的摄影会被另一种语言取代吗?
何青 × 马晓峰:当年庄学本走的那条路,就像西天取经一样
张心宇:在漫长的时间里凝望东方
王翰林:当下的摄影专业学生拍什么?
徐旷之:“记忆危机”下的“绘画死亡”:波德莱尔论摄影、绘画与记忆
吴毅强:如何读《摄影的核心》?
顾铮:摄影史,存身于有关世界的各种学问的缝隙之中
姜宇辉:作为“范式”的透视法
杰夫·沃尔:摄影是丰富的可能性,不存在某一种比另一种更好
森山大道:画展再牛,也比不过街道
格雷戈里·克鲁森:如何拍摄一张剧画式照片?
泽维尔·巴拉尔:摄影书的出版艺术
这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抢夺出来的底片,见证了真实的大屠杀
我们应该如何谈论现代情色影像?
这是怪艺术?不,它是女性主义者掀起的视觉革命!
在坏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面对图像的痛苦与快乐是什么?
谁控制了影像,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缺席的对象:艾琳·谢里夫的“二维”雕塑
古贺绘里子:从“浅草善哉”到“三世”生死之间的目光流转
黛安·阿勃斯:让每张照片都成为故事的天才
乔尔·斯坦菲尔德的六堂街头摄影课
图片编辑训练:一张照片如何影响我们看另一张照片?
要么爱,要么恨,“波普教皇”的封神之争
保罗·斯特兰德:现代主义“影像作家”
马克·鲍尔:美国梦表面的裂缝
斯蒂芬·肖尔:拿着相机的吟游诗人
埃里克·索斯:记录梦境时间的影像
马丁·帕尔的“小世界”
沃克·埃文斯:摄影与文学
杰夫·沃尔:摄影与液态智力
杰夫·沃尔:参照系
鲍里斯·格罗伊斯:后互联网时代的策展
评《后互联网时代的策展》
保罗·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后印象派
拼贴艺术简史:诗意的粘合
拼贴艺术的魔力:折叠世界的边缘
雷蒙·德巴东:他开辟了介于时事影像与个人记叙之间的独特道路
薇薇安·迈尔:自拍女王的彩色摄影世界
狗仔摄影简史
阿巴斯:以谁之名?9·11之后的伊斯兰世界
哈里·卡拉汉:抛开摄影的界限和类别吧!
失落一代的浪荡者
从牛津数学系到玛格南,她拍摄了100种女性的生活
新闻摄影的黄金年代
无厘头甚至怪诞的场景
布鲁斯·吉尔登:纽约街头
世界上存在这种野性,让你难以想象
现在的乌克兰到底是个什么国度
大卫·所罗门:不要盲目地拍摄
为了得到一张好照片,得丢掉无数张坏照片
街头那么大,什么都能拍
特权阶级的畸形表演
她是“耶鲁派”摄影的翘楚,告诉你传统肖像如何适应社会风潮
用幽默的画面应对生活之苦
拿着相机就别考虑太多理论
谁绑架了直男们的审美
他用不同的有色闪光灯拍摄路上的风景,保持叛逆
对抗的文化
扔下书本,带上乒乓球、白纸和牛奶上街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中国人家
布鲁诺·巴贝:中国的颜色
灵感总来自生活的细微之处
食物与摄影的历史
在66号公路上找到你的乐子
安娜·福克斯:关于骂老婆,英国绅士也不差
街头表演者、性交易者、白化病与变性人
我更像一个娱乐家,想让人们脸上多一些笑容
街头摄影是一个“过程”
薇薇安·迈尔镜头下的边缘人
街头摄影爱好者必看的17本经典画册
海伦·莱维特的彩色摄影
三位英国纪实摄影大师的街头讽刺术
厄恩斯特·哈斯的彩色世界:彩色和黑白的决定性瞬间并不一致
著名的维吉:偷窥狂与暴露癖
盖里·温诺格兰德的彩色照片
维利·罗尼:我记录情感之歌
索尔·雷特:纽约街头60年
哈利·格鲁亚特:马格南图片社最伟大的彩色摄影家
艾利克斯·韦伯:街拍构图圣经
尤金·史密斯:捕捉生命本身的模样
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
彼得·林德伯格:他不仅是“魅力诗人”,还颠覆了虚伪、肤浅的时尚摄影
马里奥·贾克梅里:他的“黑色比严肃更深沉,白色比炫目更纯粹”
亚历山大·罗钦科:视觉思维的变革者
刘易斯·海因与他的作品收藏者
一段关于桑塔格与莱博维茨的正式八卦
史蒂夫·麦凯瑞,伟大的人道主义摄影师
在这本画册里,你能看见深濑昌久的全部作品
史蒂夫·麦凯瑞,用瞬间记录了阅读带来的宁静
改变摄影史的几位女性
罗伯特·卡帕,战地流星
威廉·克莱因,颠覆布列松的完美几何构图法则
莎宾娜·维丝:朴实、简洁、真诚的“轻摄影”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自然的画笔
哈罗德·埃杰顿:别把我当作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工程师
迈诺·怀特:美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编辑
平民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的罕见时尚作品
萨尔加多:苦难的人并不丑陋
阿诺德·纽曼:人像摄影全集
曼·雷与他的《自画像》
罗伯特·卡帕的彩色摄影全曝光
森村泰昌:我的艺术才不是恶趣味
赫伯·瑞茨:我的作品用温婉的方式表达爱欲
盖·伯丁:病态、痉挛的时尚之美
彼得·亨利·爱默生:摄影是一种绘画风格的艺术
坎迪达·霍夫:三十年如一日,她走遍全球,拍下最美的图书馆
他的名字,代表了英伦最好的时尚摄影
爱德华·伯丁斯基的地球
伊尔塞·宾:徕卡女王伊尔塞·宾的自拍
保罗·格雷厄姆:落日余烬,目光不驻
保罗·斯特兰德:现代主义摄影的开拓者
戴尔芬·夏奈:岁月变了,我们变了,但不变的是永恒的青春
看似离奇古怪却又无往不在真实世界之内的超现实景象
作为身处数码时代的摄影家,他为我们保留了照片与影像之间的关联
马丁·兰格:星云、化石、海浪、孤山、无涯、水母
克莱门特·瓦拉:让谷歌地球来教你如何做一名牛逼的景观设计师
请收下这份俯拍摄影美学指南
看完这组照片,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喝酒了
克劳斯·皮克勒:腐败的食物与静谧的博物馆
这会是你见过的最萌喵星人
美国青年的私密空间与苏联青年的迷走青春
孤独的云
孤寂、性、冷漠与绝望
她把自己与肥胖斗争的过程拍成了一部史诗
伪装的殖民地神话
窥探韩国造美之痛
如果没有蒙德里安,就会少了这位“线概念摄影”的发明者
这个男人专挑吉尼斯纪录拍摄,连英女王都收藏他的书
他用电影式的画面重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狂野故事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超现实主义式的家庭相册
火星摄影
建立在虚拟之上的绝对真实
与陌生人的大尺度亲密自拍
这位艺术家老爱做些看似无用甚至古怪的小玩意儿
带着敬畏之情,寻找自然与人的羁绊
因患艾滋而双目失明,却因此成为最棒的盲人摄影师
后更年期妇女的非禁欲主义
同一太阳下,坦桑尼亚白化病儿童的残酷志
西格玛尔·波尔克:艺术的炼金术士,善变的魔术师
在后媒介时代,摄影与其他不分彼此
比尔博凯特:永恒之谜
布伦丹·尤哈斯:畅游在由材料、画作拼贴而成的 3D 世界中
除了宝丽来,安迪·沃霍尔还爱……
你想不到的故事,都藏在抽象艺术里
在无形与具象之间,她架起了一座桥梁
17张照片阅尽弗里达·卡洛的一生
希区柯克的幽默
库布里克与文德斯的摄影
理查德·普林斯:当代艺术圈的“剽窃”大亨
没有什么是不能混搭的
电影迷宫漫游记
你想去开房的酒店都藏在电影里
库布里克,最接近上帝的导演是这样拍照的
波普艺术与日常生活
爱德华·霍珀
皮尔和吉尔:经历和爱是创作的源泉
布拉塞与普鲁斯特:一份文学式的摄影理论案例
帕蒂·史密斯:那些让我感到奇怪的东西,我已经将它们变成了作品
阿兰·德波顿:摄影的慰藉
海明威的巴黎:语词和影像中的作家之城
马丁·帕尔:你看到的很多照片只是懒惰摄影
杰夫·沃尔:摄影才刚刚卷入艺术的浪潮,它的未来无法预测
斯蒂芬·肖尔:一张照片里有一百张精彩的照片
威廉·克莱因:拍照这件事,我想一直干到不能干了为止!
埃里克·索斯:我的失败之路
杉本博司:我的思想引导我去做
筱山纪信:我不拍裸体,只是用它表达不同的主题
安娜·施泰因施莱格:风景的净化
芭芭拉·普罗布斯特:质疑照片的真实性,挑战作者的权威
木村光纪:摄影与作为媒介的观众
莫伊拉·戴维:创作中的节约性与材料性
扎内勒·穆霍利:她用美来抵抗社会的歧视
伊琳娜·罗佐夫斯基:回到交替的过去,伊琳娜的金色以色列
记住罪犯的长相
萨特的烟不见了!照片不能PS?
抗日战争时期飞虎队的日常
断头术、人体悬浮、钢绳逃脱,早在100年前就被他们玩烂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超现实主义的纽约
如果你在街上不小心看到这样的文身,请拔腿就跑
带上这些面具上街,迎接别人异样的注视
100年前的世界里没有超级英雄,姑娘们正忙着救火
大声叫出来,像一块滚石,独自一人
老照片里的异想世界
再也没有谁能阻止人类抽烟了
爱健身的男男女女
100年前那些文身的女人
别傻了,在地铁上是不会被挤怀孕的
金正日看东西
杀死仇人的33种方式
自拍杆是人类的终极武器
人人都爱大卫·鲍伊,却不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和爱车一起老去
全球最性感的脱衣舞娘都在这个俱乐部里
那些被历史忽视的包豪斯女孩
愚人帽世界地图之谜
我发现了一个专门收藏家庭老照片的网站
以城市为画布,他把枯燥的慢跑玩成了艺术
程雪力:在山野烂漫处
王春帅:每个来北京打拼的人,在黑桥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舒楚天:阻生智齿
蔡辉:美与时尚
良秀:摄影就是劈过的柴
曾瑞虎:寻找视觉的独特性
陈海舒:摄影是与现实发生关联的最好媒介之一
董宇翔:摄影不只是捕捉,更是生成
杨帆:摄影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
孙理:监控之眼与环形监狱城市
罗凯:身体是折射社会细节的领域
何博:尽力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停滞的标签
尤达任:用着舒服的相机,才能拍出完美心情的照片
徐文阁:他为了新闻理想可以不要命,现在命真的快没了
王晴:她用镜头记录更纯粹的新疆
张博原:我的《疆南》
夏扶摇:身体照相馆
吕格尔:在朝鲜70周年建党节前夕,我去了朝鲜
崔延敏:摄影是感官的延伸与自我感受的投射
狄夏:遗失的碎片
梁子龙:Still Life
赵禹龙:幻觉记忆
莉塞特·莫德尔:论快照摄影
她不仅是阿勃斯的老师,更是20世纪的摄影传奇
街头这个舞台
多义叙事
何谓色彩
马克·德登:约翰·萨考斯基的摄影写作
罗伯特·弗兰克
黛安·阿勃丝
维吉
尤金·阿杰(1969年)
尤金·阿杰,摄影师
约瑟夫·寇德卡
沃克·埃文斯
雅克-亨利·拉蒂格
安德烈·柯特兹
欧文·佩恩的静物
新纪实摄影
摄影与大众传媒
摄影之前
镜与窗:1960年以来的美国摄影
辛迪·舍曼:电影剧照
弗朗西斯卡·伍德曼:习题
关于现代主义的一个观点
摄影与拟象札记
照相机的玻璃眼
四位摄影师
摄影与电影
李·弗里德兰德:无名小卒的日记
盖里·温诺格兰德:我对摄影的唯一兴趣在于照片本身
戴安·阿勃丝的艺术:边缘人群札记
不经意的完美瞬间
乔尔·迈耶罗维茨:美国摄影史的缩影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安塞尔·亚当斯
爱德华·韦斯顿
沃克·埃文斯
多萝西亚·兰格
埃里希·萨洛蒙
寻找奥兰多
伟大的布拉塞
摄影本身并不存在
这个展览为何能改变现代摄影史的走向?
托马斯·德曼德的日常
我们希望摄影是什么?
摄影与哲学家:谈谈本雅明的《摄影小史》
摄影的现实主义,一次尝试
论摄影
摄影书的魔力
奇幻艺术、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摄影与历史
定时曝光与快照:作为悖论的照片
论摄影意义的发明
德克・布拉克曼
佐久间里美
罗伯特·杜瓦诺
马克·科恩
恩斯特·哈斯
戴尔芬·夏奈
维多利亚
铃木达夫
哈利·格鲁亚特
克拉雷萨·伯内
雷·K·梅兹克
科特兹
Rafael Arocha
米诺·怀特
维利·罗尼
格雷格·米勒
艾略特·厄威特
艾利克斯·韦伯
Alessio Trerotoli
Alain Delorme
Meisa Fujishiro
Marja Pirila
尤拉·莫纳科夫·斯托克顿
戴安娜·塔玛尼
汉娜·霍克
田口合奈
莫娜·库恩
伊冯·腓利门·坎伯斯
克洛伊·塞尔斯
乌塔·巴斯
米田知子
王晴
玛利亚·萨瓦波娃
沙拉·巴哈吧
尼迪亚·布拉斯
宫崎泉
Julie van der Vaart
坎宁安
达娜·斯特灵
莱昂纳多·马格里
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
朱莉·布莱克蒙
细仓真弓
阿勒桑德拉·桑吉内蒂
弗洛伦斯·亨利
亚历克斯·普拉格
戴安娜·塔玛尼
伊莲娜·尤涅斯科
安妮·莱博维茨
莎莉·曼
伊冯·腓利门·坎伯斯
托马斯·乔瑞昂
锦有人
艾丽·戴维斯
马西莫·瓦塔里
畠山直哉
麦克·朗格伦
桑迪·斯各格兰德
菲利普- 洛卡·德考西亚
理查德·莫斯
安吉洛·穆斯克
Aleksey Kondratyev
巴里·安德伍德
切马·马多斯
宝拉·帕拉特
马特·亨利
玛利亚·萨瓦波娃
安德里亚·加瓦尼
大卫·梅塞
马克·卡斯特里
艾丽·戴维斯
安德烈亚斯·古斯基
帕特里克·维约克
毛里西奥·阿莱
詹姆斯·卡斯贝尔
Nicholas Kahn
朱莉亚·巴特
兰金
盖·伯丁
特伦斯·多诺万
保罗·莱维希
拉尔夫·吉布森
阿尔德里奇
彼得·林德伯格
Erik Madigan Heck
彼得·卡登
Marton Perlaki
蒂姆·沃克
海根
藤井秀树
哈尔斯曼
汉娜·霍克
卢卡斯·萨马拉斯
西格玛尔·波尔克
路德·范·安佩尔
艾尔莎·莱登尔
山本悍右
理查德·塔奇曼
丹·埃斯特布鲁克
Mira Nedyalkova
莎迪·伽迪里安
埃拉德·拉斯瑞
劳伦·西蒙娜提
马丁·帕尔
深赖昌久
辛迪·舍曼
彼得·帕克鲁斯
沃克·埃文斯
森山大道
阿塞林
横浪修
薄井一议
约翰·达格代尔
丹尼尔·布劳法克斯
谢尔盖·奇里科夫
多萝西娅·兰格
本·赞克
石内都
埃文·奥尔夫
阿尔伯特·伦格尔-帕奇
东松照明
纳达夫·坎德
托马斯·阿尔多夫
荒木经惟
任航
彼得·弗雷泽
芭芭拉·普布斯特
须田一政
保罗·柯克尔
古屋诚一
罗门·皮亚特科夫卡
马里奥·贾克梅里
中平卓马
赫伯·瑞茨
萨拉·特里
Benoit Paillé
法扎尔·希克
贝尔纳·弗孔
吕西安·克雷格
吉尔伯特·加桑
南·戈尔丁
鲍勃·卡洛斯·克拉克
水谷吉法
何博
强晟
张宏川
林洲
阮文豪
薛莉
宋超
刘博江
杜喜宁
汪玉鹏
张业鸿
何君
后晓岚
白杉
刘江岭
吴恼厮
苏溯
余姚瑶
周子雅
王喆生
王⼀⼭
张钰
刘姮妤
郭国柱
陈琳冰
杜喜宁
周强
罗凯
梁子龙
笹本恒子
伍德曼
珍·戴维斯
阿雅尔
拉拉·艾萨迪
坦西·伯克利
吉赛尔·弗洛伊德
杰西卡·里纳尔迪
郑玮玲
亚历克斯·普拉格
斯泰西·贝克
阿勒桑德拉·桑吉内蒂
艾莲·阿戈斯蒂尼
玛琳卡·玛瑟乌斯
凯蒂·格兰纳
尤拉·莫纳科夫·斯托克顿
戴安娜·塔玛尼
卡米洛
铃木达夫
帕特里克·蔡
吉姆·戈德堡
戴安娜·马科珊
比尔·布兰特
里根·路易
托马斯·比尔哈特
深濑昌久
阿兰·德罗莫
斯滕·瓦尔穆斯
卢卡
麦克·朗格伦
唐娜·J·万
彼得·雨果
卡米尔·希曼
彼得·果因
今道子
马良
理查德
马克·克雷特
杰弗里·贝克顿
约翰·狄福拉
詹姆斯·卡斯贝尔
阿姆伯伊斯·特泽纳斯
洛瑞·西蒙
克利福德·罗斯
爱丽丝·坎本
大卫·梅塞
朱莉亚·巴特
理查
德·巴恩斯
桑迪·斯各格兰德
菲利普- 洛卡·德考西亚
理查德·莫斯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
安迪·休厄尔
洛伦佐·维图里
劳伦·西蒙娜提
埃拉德·拉斯瑞
理查德·普林斯
布伦丹·尤哈斯
莎迪·伽迪里安戴维·伯金
约尔玛·普拉能
保罗·格雷厄姆
亚绘泽
理查德·利罗伊德
莱沙·威尔森
芭芭拉·普布斯特
迪克·格布哈特
昂洛拉托和克雷布斯
约翰·杰拉德
密斯里克和加林多
卡斯摩尔·科尔克比
戴安娜·莎特尔
戴安·阿勃丝
刘树伟
张文心
邬树楠
曾瑞
陈轲
将天泽
杨哲一
韩继伟
爱丽丝·迈尔
理查德·莱恩
唐·麦卡林
濑户正人
欧阳世忠
邓云
简默
东黎
石梓峰
周海川
颜子丑
彭可
杜艳芳
蔡颖莉
谢石
肖慕漪
刘树奎
马海伦
玛法尔达·洛克斯
张笑宇
钱永宁
张业鸿
刘小宁
崔善生
别谦
214
乐子毅
西毒
孙海霆
阮玺
九大菊
尤达任
丁凤琴
曹奥林
王淋
一智
焦建
冯康
君君
李銮
傅尔得
何博
刘溪
李景
吴林虓
鬼金
冯朔
王晴
黄维
春熙
李阳
黄煜
潘雨辰
张里想
良岑
刘姮妤
雒粒舟
非连续面
强静文
曾瑞
潘图
田方方
罗智中
光野
杜宝尼
强晟
蜷川実花
内原恭彦
萨考夫斯基
罗伯特·亚当斯
杜安·迈克斯
马丁·帕尔
约翰·达格代尔
盖·伯丁
林荫庭
Doug Dubois
卢卡斯·福利亚
马丁·兰格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
阿齐兹
品克思
利亚·爱德曼
彼得·弗雷泽
维多利亚
约翰·哥图
夏兰·阿诺德
托马斯·迪曼徳
法扎尔·希克
凯伦·马歇尔
桑德罗·米勒
马克西姆·东杜克
丹尼尔·克雷默
丹·马丁森
森村泰昌
오형근
朴成镇
智妍
古屋诚一
具本昌
横沟静
薄井一议
继续走过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