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写作必读这本杂志 | 当代前沿艺术评论的典范

旅行   2025-01-08 10:49   北京  
书名:《十月:第二个十年,1986—1996》
原作名:October:The Second Decade,1986—1996
作者:[美]罗莎琳·克劳斯 / [美]安妮特·米切尔森 / [美]伊夫-阿兰·博瓦 等
译者:周彦华
出品方:折射集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页数:588页
装帧:平装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十月》杂志

艺术认知变革的引领者,当代前沿艺术评论典范,西方理论界的主流声音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十年精选集

聚焦前沿话题,反思当代艺术生态面临的困境





前言


一开始,《十月》就被定义为一项高强度的工作。这项工作即在了解一系列文化实践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暂居何位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对它们进行深入的重新评估和分析。这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对现存的经典、预设以及它的知识系统工具提出疑问。正是在这些知识的交汇处,我们才能认识到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后现代主义之问题重重。

如是所见,那个时代见证了一场与激进文化实践的持续斗争,一场抵制传统艺术和话语复兴的斗争,这种复兴会使那些尝试边缘化。此外,我们主张,对这些发展的有效探索,需要认识到艺术生产模式的转变,需要采用比20世纪70年代普遍使用的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在我们看来,我们最初确定的任务到现在显得更加紧迫。现在,被视为最令人不快的系统性问题就是随后十年产生的文化和政治矛盾的延伸和激化。我们城市经济的灾难性状态表现在它们基础设施的衰败、教育的持续危机、福利系统立法的不稳定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日益增长的儿童贫困问题的预测,对种族、移民政策和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的影响(repercussions)。所有这些都在证明这个现在被奉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极度脆弱。

更普遍地说,过去半个世纪地缘政治格局的转变,在我们出版的第二个十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对市场经济强加霸权,因为那一过程只是后殖民时代不断加剧的困境中的一个重要插曲。

《十月》所关注的这些国内和国际事态的发展,对文化和话语实践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削减我们自己庞大的国防预算;相反,正是这一巨大的开支,永久地作为防止大规模失业的壁垒,阻碍了社会服务的供给,包括为艺术和话语实践文化项目提供的最低限度的支持,这一并影响到了这本期刊。

整个欧洲社会主义传统的瓦解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左派(他们与劳工组织的联盟还未从越南战争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大规模退回学院。尽管女权主义的斗争在学院内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其他方面,它仍待胜利。同时,它还面临着新的被镇压的威胁。稳步上升的激进右翼势力和它的“基要主义”话语不仅意味着与激进文化实践的斗争仍然存在,还意味着保守的激进主义仍在挑拨一系列的冲突,包括对“文化战争”的呼吁,对反世俗主义的提倡,对压制性审查制度的需求,以及一系列复兴清教徒式的父权秩序的计划。

在这一框架内,我们的努力旨在扩大第一个十年的工作,但我们更加认识到文化生产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并更加注重文化实践与体制结构的交叉地带。这四个文本描画出我们反思的主线:德勒兹晚期对规训社会到控制社会变迁的研究;克拉里对情境主义在一个发展中的“主要围绕信息控制和流动的非景观的全球系统”地位的质疑;布赫洛对观念艺术角色的分析,即“战后艺术生产的最后一次重大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它模仿了晚期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将这种生产“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和文化合法化的工具”。在这持续的研究中,克劳斯对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博物馆的分析,则是对制度调解的一个具体实例的质疑。

这种广泛的和恶化的危机已经决定了整个艺术和话语实践的范畴,该范畴呈现了我们关注的第二条主线,并为我们思考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十年前,我们声称需要努力去分析言说主体(speaking body)和被说主体(spoken body)的构成。我们把主体的范畴定义为言说未完成的场所,这是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地方。的确,贝尔萨尼(Bersani)和福斯特笔下无处不在的恐慌和创伤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重切入点,并且毫无疑问地将继续产生一种持续的精神分析式的分析,这种分析针对模式塑造(modessculptural)、摄影、电影,以及其他事物的意义表征。在杂志第70期《杜尚效应》上发表的论文和圆桌讨论,确认了我们总希望去追溯一种艺术实践上若隐若现且经久不衰的生成力,它意味着我们必须将我们认定的艺术实践视为我们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

为了扩大我们辩论的范围,我们展开了关于“能指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Signifier)、“六十年代的接受”(The Reception of the Sixties)以及“观念艺术与杜尚的接受”(Conceptual Art and the Reception of Duchamp)等话题的圆桌讨论。虽然这些讨论并未直接体现在本书之中,但它们触发也扩大了书中收录文本的讨论。当然,我们也延续了我们特刊的政策,那就是为已出版的文献提供一种互文性。其中包括我们有关“作为社会技术的人文”(The Humanities as Social Technology)、“问题中的身体”(The Identity in Question)、“居伊·德波和情境主义国际”(Guy Debord and the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女性主义问题”(Feminist Issue)的讨论,以及关于“呈现现实”(The Rendering of the Real)的精神分析争论。

我们在另一个介绍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以及有关赫克·桑德(Helke Sander)在电影《解放者》(Liberators Take Liberties)中对盟军进入柏林对妇女造成的创伤后果的分析(出版于该事件的五十周年纪念日)的特刊中的讨论,与包括基弗、荣格尔(Jünger)和里芬斯塔尔(Riefenstahl)在内的许多其他单一文本一样,代表了我们对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对德国文化实践进行全面回顾和重新评估的兴趣,这一分析框架并不完全受益于法国战后重要的理论发展。

正因为计划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差距,所以我们也知道,在危机不断的环境下,要让一份期刊保持它作为批判性/理论性辩论阵地的作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过,当它出乎意料地存在了20年之后,我们开始理解《十月》在这个混乱和矛盾不断激化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种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是对艺术家们在这个问题时代的不懈坚持的一种回应。



书名:《十月:第二个十年,1986—1996》

原作名:October:The Second Decade,1986—1996

作者:[美]罗莎琳·克劳斯 / [美]安妮特·米切尔森 / [美]伊夫-阿兰·博瓦 等

译者:周彦华

出品方:折射集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页数:588页

装帧:平装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影艺家
影艺家是以译介艺术与摄影知识、分享图书与展讯、普及摄影艺术教育、推广创作者为核心内容的视觉文化平台。主编兼运营者是译者、写作者李鑫。 主编联系方式(Wechat):Image-writ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