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斯滕菲尔德与《美国前景》 | 李鑫

旅行   2025-01-05 21:54   北京  



乔尔·斯滕菲尔德与《美国前景》

文 | 李鑫


美国摄影师乔尔·斯滕菲尔德(Joel Sternfeld,生于1944年)的家乡位于纽约州洛克威(Rockaway),此地距海滩仅百步之远。他成长于斯,自幼敏于自然。父母为艺术家,受家庭浸濡,故而敏于色彩。

志学之年,斯滕菲尔德考入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研究艺术,兼习包豪斯学派艺术家约翰内斯·伊滕(Johannes Itten)与约瑟夫·阿尔贝斯(Josef Albers)的色彩理论,终身受二人影响。他曾化用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观点,即每一历史时期均有其专属的配色方案,因此,在之后的创作中,他避开光鲜亮丽的色彩,试图以荷兰画派式色调呈现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世纪初的社会景观,那一早已破碎不堪的美国乌托邦幻想。



1965年,斯滕菲尔德大学毕业,但过了5年,他才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起初,他用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彩色反转片实验自己的色彩理论,夯实基本功。稍过几年(1974年),他向摄影师海伦·莱维特(Helen Levitt)求教摄影,并一同上街拍摄,砥砺技艺。同年秋天,经由策展人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引荐,斯滕菲尔德拜访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埃格尔斯顿慷慨分享,二人心心相惜,相聊甚欢。经此,斯滕菲尔德的摄影风格渐趋成形。

1978年年初,时年33岁的斯滕菲尔德,凭借早期摄影作品获古根海姆基金奖(Guggenheim Fellowship),1982年再获此奖。他沿袭杰出的摄影前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在路上”传统,善用此笔资金,精心制定计划,驾驶白色大众露营车,顺应四季更迭,穿越美国各州拍摄。



在此简要一提,美国摄影的“在路上”传统可追溯至美国内战(1861—1865年)结束之后,政府派遣摄影师兼探险家探索西部地区,拍摄西部地貌与风光,此行众人包括蒂莫西·奥沙利文(Timothy O'Sullivan)、卡尔顿·沃特金斯(Carelton Watkins)、威廉·亨利·杰克逊(Willian Henry Jackson)、威廉·贝尔(William Bell)等,他们拍下的异域风景照,虽原始、粗犷、冷峻,却也引观者羡艳不已。后在20世纪30年代,受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SA)之托,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沃克·埃文斯、本·沙恩(Ben Shahn)等摄影师先后前往美国中西部地区,记录萧条、落魄的贫困农民,“在路上”传统再度蔚然成风,其中以沃克·埃文斯的作品影响最大。

再到20世纪50年代,得益于古根海姆基金奖的资助,罗伯特·弗兰克追随沃克·埃文斯的脚步,耗时两年,巨细靡遗地直击美国社会的痛处,其画册《美国人》(The Americans,1958年)的出版更是一举将之推上美国摄影神坛,激励后继者。自不待说,斯滕菲尔德便是其中最具雄心抱负者。



回到斯滕菲尔德的穿越美国之旅。他先从弗吉尼亚州西南部启程,放弃先前使用的便捷式徕卡135照相机,转用笨重的8×10大画幅照相机。由于拍摄成本高、耗时久等原因,他每天拍摄不超过两张底片,待到气温凉爽,便用德邦快递将底片寄回家冲洗。此行的前半年,几无一张照片令他满意。他只好保持警觉,伺机等候,默默盘算,将已经拍摄和需要拍摄之物逐一列下。

出于对博物志的浓厚兴趣,斯滕菲尔德以照相机为画笔,描摹大自然的变化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迹象:居住模式、工艺的进步、科技的痕迹、新型土地管理方式、娱乐场所、大众文化等。他巧妙地在画面中平衡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诸多矛盾,以验证自身的宏大目标:将美国的命运视作一次伟大而崇高的民主实验。



自弗兰克无情地抨击美国以来,揭露社会黑暗面已是主流文学、艺术、电影的常客。不过,斯滕菲尔德,这位继续了美国伟大的图像学传统之人,将目光望向了更远处,他探索古老的价值观缘何因社会进步而扭曲,他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为此,斯滕菲尔德故意避开大城市,选择郊区与小镇,时常站在高处与远处,眺望前景。他的画面,既妙趣横生,又荒诞不经。比如已成经典的几幅画面:一头疲惫的大象瘫在马路中间,众人在一旁围观,此情此景仿佛发生在小人国;某处农场,远处房屋正熊熊燃烧,近景处的消防员却在漫不经心地买南瓜;郊区山体滑坡之后,一辆汽车深陷其间;西海岸边搁浅的鲸鱼。




画面古典、平静,但“破绽”百出,隐喻直白,源自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的事件,熟悉又陌生,正隐隐地刺痛观者。画中“刺点”虽令人惶惶不安,暗指美国的真实现状,但批判的意味稀薄,摄影师以善意评估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悲喜交集。

历经6年(1978—1984/1986年)拍摄(约1200个场景)与出版社的耽搁之后,斯滕菲尔德的杰作《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s)终于在1987年刊行。书名中的“Prospects”用得甚是巧妙,可谓一语双关,既含“视角”之意,又期许未来。与同时代摄影师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如出一辙,斯滕菲尔德希冀用大画幅照相机复兴一种形式,希望创作的图像可延续历史,以对抗当代生活的意外断裂。

《美国前景》的后记由评论家安迪·格伦德伯格(Andy Grundberg)撰写,今时读之,其描述依旧切中肯綮:

斯滕菲尔德的照片既显现了美国郊区与工艺的昔日迹象,又预示了美国科技的未来,二者因景观融为一体。它们仿佛19世纪的传统风景,因蕴含丰富的信息、深沉的情感,使观者忘记了聆听教诲。这位摄影师的双眸慷慨、宽容、善良,且兼具批判意识,敏锐而坚定。所幸,此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寓意深厚、意味悠远的优美照片。


* 本文刊载于《摄影世界》2025年1月刊





影艺家
影艺家是以译介艺术与摄影知识、分享图书与展讯、普及摄影艺术教育、推广创作者为核心内容的视觉文化平台。主编兼运营者是译者、写作者李鑫。 主编联系方式(Wechat):Image-writ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