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说 :“灵韵的核心是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中,还在于它的历史”。我们借用过来,表达优秀图书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寓示了我们以艺术、人文为特色的出版方向。
“灵韵”工作室兼顾通识与学术,积极拓展以北京为基点、辐射全国的图书出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有内容营养、有市场影响的高品质图书。
2025年,“灵韵”预计出版20多种图书,涵盖电影、艺术、人文通识等方向。
在当下时代,“灵韵”致力做“连接感官与意义”的桥梁。
AI 时代,人人可读的摄影史。
以摄影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揭示摄影的社会影响与美学变革,为摄影初学者启迪方向,为艺术爱好者拓宽视野,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实践带来深思。
这本书是一本世界摄影史领域的通识读物,聚焦摄影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杰出从业者及其代表作品,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摄影的诞生、发展、成熟及变革的精彩历程,尤其关注摄影技术和数码摄影的发展成果,包括手机摄影、监控摄像头、无人机摄影、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在摄影中的应用等新兴话题。
作者简介
罗伯特·赫希(Robert Hirsch),摄影图像创作者、策展人,历史学家、作家,曾任CEPA画廊执行总监,现为纽约州布法罗市光线研究所(Light Research)机构负责人,至今已发表数十篇视觉文化类文章,多次采访摄影艺术领域内的重要人物。其著作包括《探索彩色摄影:从胶片到像素》(Exploring Color Photography: From Film to Pixels)、《光线与镜头:数码时代的摄影思考》(Light and Lens: Thinking About Photography in the Digital Age)、《摄影的可能性:概念、设备、材料和工艺的表达与使用》(Photographic Possibilities: The Expressive Use of Concepts, Equipment, Materials, and Processes)和《图像制作的变革:1960年至今的手工影像》(Transformational Imagemaking: Handmade Photography from 1960 to Now)。
罗伯特·赫希曾担任杂志《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和《图像视野》(Photovision)的副主编,为《余像》(Afterimage)、《曝光》(Exposure)、《摄影史》(History of Photography)、《摄影评论》(The Photo Review)、《摄影技术》(Photo Technique)和《世界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等杂志撰稿,策划200余场展览,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和联展。
这是大师写给普通读者的经典,以切片折射艺术史深入浅出的典雅文字、赏心悦目的高品质图片完美再现艺术的精髓集合精美插图和精炼内容的艺术史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简明、深入的艺术视野,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类艺术话题,旨在揭示艺术与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丛书中的每一本都以独立、权威的学术视角探讨特定的艺术主题,同时通过丰富的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本书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荷兰著名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以其鲜明的纯粹抽象的简单形式,拥有较高认知度,经典的红黄蓝三原色、直线与直角构图形式,广为传播,有评论说:“蒙德里安用一幅画养活了半个设计圈。”本书对“新造型主义”在音乐、建筑、绘画中的表现与应用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书清晰勾描出百余年来中国文字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图看史,见字知美。作者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以“图史”的形式,清晰梳理出汉字字体设计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路径与设计精神之传承。增订版主要对改革开放之后的字体设计师及其作品等进行增补修订,将更完整呈现中国文字设计概貌。
深入解析影史里程碑作品的永恒魅力,以智慧与热忱探查电影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交汇。本套丛书包含全球多部影史经典之作,涵盖的电影从日本到美国,从科幻到家庭剧,涉及多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议题。
每本书都由著名电影学者或评论家撰写,深度解读影片的背景、艺术风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意义。在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文化、跨时代的理解框架,打开理解电影艺术及其背后社会脉络的窗口。
美国著名编剧、导演大卫·马梅,从行业实践者的角度讲授编剧与导演的核心基本技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身体力行的案例阐明“导演是什么”。对于学习电影的人,本书是有效的教学参考;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本书是理解电影内在机理的入门必读。
这是一部讲清楚电影编剧核心内涵与实践技巧的著作。知名电影学者基思·坎宁安将实操(个人经验、具体案例)与理论(神话学、心理学等)相融合,对电影编剧的心理机制、操作流程、内在规律做了完整而清晰的表述,是理解电影、理解编剧的必读书。
《黑色电影》作者詹姆斯·纳雷摩尔又一代表作,借用美学与创作的双重视角,对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进行了极富创见的评述。本书将文本细读与历史现场、文化背景和学术新见相结合,为读者提示了解读库布里克及其电影的隐秘奥义与深层幻想。
《电影理论解读》作者罗伯特·斯塔姆领衔主编,对电影编剧的重要分支——文学改编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经典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本书重点讲述了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论方法与操作实践,对于编剧从业者和文学 / 电影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将思维与写作融为一体,打开思辨的大门;不仅关于写好议论文的路径,更关于培养观察世界的锐利眼光和表达思想的自信力量。
深耕议论文写作,贴近中学语文课堂,广受师生及家长赞誉,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前《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教授十年磨一剑之作。他多年来给中学生讲授议论文写作和思辨思维训练课程讲座,深受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本书为课程讲座的系统整理,每一讲由议论文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经典高考议论文写作、主流报刊评论员作品案例分析,以及议论文写作专题训练建议等组成。
这本书是这本书是面向中学生的人文通识读物。作者以“博物研学”的形式,用“大语文”的概念打破中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边界,同时,紧扣中学教材和中高考考察知识点,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积累阅读写作素材、巩固课本所学、培养综合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