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形象宣传片《百年春秋写芳华》

健康   2024-11-16 16:04   广东  


百年岐黄,逐梦一流

百年弦歌,薪火相传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形象宣传片

《百年春秋写芳华》

重磅推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医药这一璀璨瑰宝,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在中华文明的浩瀚史诗里,中医药学始终给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万千岐黄传人矢志不渝,培育出精诚济世的大国名医,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医学典籍,让岐黄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第一部分
百年岐黄 艰苦岁月



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清末民初,中医医者、医馆汇聚于此,十三行“中医街”、“药铺街”享誉大江南北。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科学技术涌入中国,让中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颁布《教育新法令》,完全把中医药排除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在这存亡之际,全国中医药界人士决心自立自强抗争图存,为中医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广东有识之士更是通过办学校、办医院等方式扛起中医传承的责任。




1913年3月,广州和香港各药材行在广州寿世会馆集议,决定创办中医学校,正式发出《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穗港药业界积极响应倡议捐资办学,中医药界人士云集支持,历经11年艰辛曲折,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广州海珠中路麻行街举行开学典礼,学校以“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葆全国粹,维持土货,以养成医药学之人材”为宗旨,学期五年毕业,从师资配备、学科计划、实验设施到临床实践开创了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在时代风云变幻之际,奏响了中医救亡图存的乐章。



首批60名学子,聆听了近代著名教育家、首任校长卢乃潼的开学训词,谨记“上医医国,先觉觉民”。


1928年,学校先后获批准予医院立案。1933年8月14日,学校筹建多年的附属医院正式收住留医病人,采用“广东中医院”之名,正式开业,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院。


1936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38年,日寇进犯,广州沦陷,学校的设施、仪器在战火中损毁严重。面对苦难的岁月,学校只能转战至香港复校,租定香港跑马地礼顿道37号为校址,筚路蓝缕,为广东中医药发展保存了希望的火种。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学校停办,校董会筹划到韶关复课。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校方返回广州恢复办学、门诊、留医业务,使得广东中医药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赓续绵延。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汇入国家建设发展的洪流。广东中医药人矢志不渝,继往开来,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岭南大地上继续谱写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诗篇。
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在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成为新中国首批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




回望岁月,从1924年至1956年,学校教育教学、自编教材在全国享有盛誉。培养出21届毕业生,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二部分
发扬光大 杏林担当



1956年至1966年间,广中医人传承发扬、锐意进取,探索建立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体系。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学校顺应时代需求,创办分校,培养服务基层中医人才。


为解决疟疾肆虐问题,李国桥代表学校参加523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以身试药证实青蒿素抗疟功效,一展“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传承和广中医人的大医担当。



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也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1971年学校开始接受越南留学生来附属医院学习中医内、儿科。随后,泰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苏丹、新西兰等医学代表团先后来学校交流学习,华夏瑰宝逐渐走进国际视野。



1978年,学校开启中医研究生教育,是全国首批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成为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设发展的探索者和主力军。

漫漫历史征程上,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学校始终与国家中医药事业紧密相连,担负振兴中医药的使命,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擦亮中医药学的金字招牌,吸引成千上万的学子投身其中,牢牢守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根脉。

第三部分
继往开来 逐梦以来





杏林毓秀,一脉相承;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昔日中医药救亡图存的小树苗,如今长成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一棵“参天大树”!
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
今天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嘱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陈文锋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强兵劲旅,为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医药强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低贡献广中医智慧、广中医力量。






学校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以学科梯队建设为关键的发展新格局。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2个博士点、56个硕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7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排名行列。




学校锐意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行“经典回归临床”,建立“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院院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长江学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开设“铁涛班”“国维班”“岱翰国医班”等特色创新班,取得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伟

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进入新的百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必将拥有更多的机遇、实现更多的作为。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打造顶天立地、能担大任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的人才;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创新,吸引不同学科的人才,向中医药学汇聚,并支撑中医药的更好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广中医的力量。

科研创新 硕果累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中医药于传承中迎赶时代浪潮。学校获批我国首个中医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实力持续体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邓铁涛、许能贵教授相继被国家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一批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883项,转化成果62项,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立项数过百,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乘时代之风,学校科研工作者奋力投身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


长期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胃乃安、骨仙片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代表产品,服务广大患者。



学校附属医院先后成功开发近600个医疗机构制剂,其中7个品种制剂入选首届“岭南名方”,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为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和全产业链优势,学校组建“大南药”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了“技术研发+南药基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南药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中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健康发展,为广东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做出贡献。

大医精诚 仁心济世

风起岭南,岐黄开杨。学校现有4家直属医院,8家校政合作医院,13家临床医学院,以及75家教学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首屈一指,成为引领全国现代化中医院创新发展的标杆。







在医疗、援外、帮扶等各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到处都有广中医人心怀使命、顽强拼搏的身影。他们中有在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铮铮铁骨扛起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任的邓铁涛教授;有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发出“这里危险,让我来”最强音的护士长叶欣;有新冠疫情期间多次奔赴抗疫前线的张忠德教授等等。



学校坚持社会服务,先后选派百余名医疗专家、优秀干部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双百行动”等帮扶工作,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广西等地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所长,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中央及省委主要领导肯定。

扬帆海外 香播万邦

大道之行,通于四海。






长期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自觉坚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率先研制出最有效、最普惠的青蒿素复方,创立中医抗疟中国方案,造福全球人类健康。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整建制派出医疗队赴非执行援外任务,先后在科摩罗、圣普、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在全球建立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5个国际合作基地,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

面向未来 全速起航

在一百年的悠悠岁月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开启了中医药现代教育先河,一代代广中医人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扛起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重任。

国医大师邓铁涛资料片

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扎根南粤、放眼寰球,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 党委宣传统战部

执行编辑 | 谢文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审核 | 盛   楠
审定 | 游   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您好!我们将为您提供关于广中医的权威资讯,与您分享广中医人的精彩故事。谢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