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学科引领 医教协同 深入推进附属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健康   2024-11-12 10:49   广东  

11月11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伟

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署名文章

《学科引领 医教协同 深入推进附属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学科引领 医教协同 深入推进附属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水平高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为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1310”部署,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为指引,坚持把主战场放在附属医院,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医院所需、大学所能,实现附属医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伟在2024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附属医院党的领导


党建引领是增强附属医院发展动力的法宝。党建工作做实做强就是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整合力。通过党建工作的引领,广州中医药大学将附属医院紧密团结在一起,医疗、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党建引领学校医院事业发展的“主引擎”。为学科与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团队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服务力。将医教研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促进医院与校政合作医院资源融合,提升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协同发展与品牌建设。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定期听取医院发展建议,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提供支持。

学校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毫不松懈,落实源头治理,加强对附属医院建设的监督检查。深化医德医风建设,优化医院文化。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支部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特别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深化“双带头人”培养,探索党建激励机制,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完善的干部梯队,探索校政合作医院干部交流机制,促进干部队伍流动与资源共享。附属医院有7个党组织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第二附属医院获评“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

学校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医院核心技术服务,不断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


学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水平高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包括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8所,有教学医院75家(含非直属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的医院之一。第二附属医院连续11年位居“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连续6年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科技量值第一。第三附属医院是广东省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以中医骨伤科为医院的龙头专科。

通过聚焦医院的核心技术与服务水平,推动附属医院在区域医疗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攻关疑难危重症的诊疗技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其在重大疾病诊疗、医学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和优势病种项目,提升重大疾病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校政共建医院与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高水平。加强智慧医疗的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推动大数据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附属医院的医疗综合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辐射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尤其可喜的是,二附院已获批建设首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这将为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深化学科内涵与体系建设,不断推动附属医院建设提质增效


学校深化临床专科建设,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重点支持附属医院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重点专科及专科医院项目建设。学校现有中医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及6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带动引领下,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坚持“订单式”精准输送、“四平移”真输出,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第一、二附属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重庆医院、珠海医院、贵州医院、海南医院4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学校不断强化临床学科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落实校领导联系学科带头人制度,加强对附属医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推动附属医院、临床学科与临床专科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学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协同机制。树立“大广中医”“大学科”观念,将校政共建医院、临床医学院以及非直属附属医院纳入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体系,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构建“有为有位”和“有位有为”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岗位工作评价办法(试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科带头人岗位绩效发放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推动学科带头人在医院学科发展的中坚作用,增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通过实施《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筑峰造尖”行动计划》,开展“固本、强芯、造尖、培青”四大工程,持续发挥临床学科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围绕重大慢性疾病、优势病种的“防-诊-治”技术开发、中医证候研究、针灸疗效评价等研究方向,整合各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动医学与非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协同创新,培育复合型人才。通过“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跨学科的学术前沿高地。建设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喉科、第二附属医院的中医皮肤科、中医乳腺科、中医肺病学和中医护理学等5个学科(专科)荣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榜首。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诊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门急诊服务量较合作前增长33.27%,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服务量增长124.52%。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6个,贵州医院康复科成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珠海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1项。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医教协同,加强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不断推动附属医院内涵建设


医教协同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附属医院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的主战场。学校坚持把主战场放在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医院需求落实“医院所需,大学所能”的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定制化服务、医教研协同,切实负起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排头兵的主体责任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学校附属医院已形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强大的医院矩阵。

通过持续深化中医药临床教育改革,推动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建设。通过完善“院院合一”机制,“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提升临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中医学特色班和创新班建设,优化长学制中医人才培养,推动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打造跨学科“金课”,深化书院制管理与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新医科与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推动新医科与大健康相关交叉学科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推进“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学校已成功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整合附属医院的临床师资力量,推动其参与研究生教育,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达到7894人,成功培养出来自附属医院的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1名。同时,大力支持附属医院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中医药专门人才,为医院提供更强的科研和临床支持。

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

学校坚持人才战略,构建高水平的临床人才队伍、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学校将附属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优化人才布局,推动临床、教学和科研三支队伍的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平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和人才引进机制,推动“以才引才”和人才信息共享。通过优化职称晋升机制,特别是临床师资队伍的晋升,优先支持具备医疗和教学双重职称的人员担任科室主任,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管理效能和临床服务能力。创新构建“人才特区”也是提升医院人才结构的关键举措。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平台,通过“组团式”引才和全球信息化平台,打破地域和制度限制,大力引进海外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推动跨领域的人才流动与协作,为医院提供国际化、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此外,学校还全职引进刘良院士团队,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推动医院人才队伍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学校还优化了附属医院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简化人才调动流程,促进医院内部以及跨医院的人员流动,推动学科间的协作与发展,助力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需求,不断加强附属医院科研创新与转化。高标准科研平台是全面提升附属医院科研水平的基础,学校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目前还有广东省中医药实验室以及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动物平台等多个重大平台正在建设中,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科研基础条件支撑。围绕现代科技与中医药学原理的融合,整合校内外资源,支持附属医院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探索流动PI制度,促进校本部科研人员与附院临床科室的深度合作。积极支持中药新药、院内制剂和中医药装备的研发,同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建立成果转化中心。通过推动中医证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等重点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支撑体系的水平。探索创新转化模式,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最终打造示范性成果转化平台,将科研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医院在中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

今年是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华诞。站在新的百年起点,学校将切实履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大学所能、医院所需”以及附属医院各自所能、各自所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学科协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医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升社会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发展规划部 校长办公室 
执行编辑 | 钲淇 谢文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陈俊秀
审核 | 孟  楠  盛  楠
审定 | 游   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您好!我们将为您提供关于广中医的权威资讯,与您分享广中医人的精彩故事。谢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