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恰风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新华社《瞭望》周刊推出中英文特辑专刊《百年岐黄 逐梦一流》,深入讲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中医力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陈文锋
百年恰风华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中医力量
“坚持立德树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记者:我们注意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入选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个二级院系及其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广中医探索了怎样的思政举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陈文锋:人才培养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打造“故事思政”“中医思政”文化品牌,构建“大思政”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医思政”是广中医课程思政的特色,杏林春暖、橘井泉香、青囊折肱、上池窥垣这些古代名医的故事,以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禤国维教授,青蒿抗疟专家李国桥教授、宋健平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忠德、叶欣等的中医故事,通过专业老师在课堂、在医院的口传心授,融入每位广中医学子的灵魂深处,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学校着力将中医药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落脚点。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一批批广中医人深入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为抗击疫情贡献“中医方案”和“中医智慧”。这些爱党爱国、关键时刻能冲上“战场”的白衣战士,就是广中医思政教育成果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校党委还以此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史鉴今,凝聚人心,启迪广大师生从学校发展历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好投身于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记者: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大局中,广中医如何传承中医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育杏林人才?
陈文锋: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大医精诚等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在校内,我们重点打造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图书馆、抗疫文献馆、邓铁涛文献展、思政广场等教育场所,形成红色教育带,引导师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位于大学城校区内,是全国最早的中医药博物馆之一,室外除药王山、时珍山等中草药种植园区外,还有中医药文化广场、岭南名医壁等景点,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
学校对港澳台学生的培养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每年9月,港澳台新生与内地新生一起军训,穿军装、站军姿、唱军歌。学校还组织“中国情·华夏行”国情研学营系列活动,为港澳台学生了解祖国打开一扇窗,祖国有多美,要亲眼去看;祖国有多强大,要亲身去体验。在学校的帮助下,学生们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利用假期深入到清远、潮州等地开展义诊和义教。
抗战时期学校辗转香港坚持办学,我们还组织学生和校友到香港跑马地等办学旧址参观,通过历史教育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国家意识。学校还在香港、澳门分别组织召开2024级港澳新生及家长见面会,我为新生颁发了印有特殊编号的录取通知书,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可堪大任的优秀青年。
“人民有需求,学校有行动!”
记者:广中医在国家急重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作出过哪些突出贡献?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陈文锋: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带领附属医院传承百年优良校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急重公共卫生事件、乡村振兴、援外医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学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派出112名党员干部驰援武汉。医疗队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26名医疗队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加入党组织,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阵地上。2020~2022年,学校派出医护人员3.8万人次参与广东全省抗疫,派出党员干部350余人次支援兄弟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马来西亚抗疫。
因表现突出,学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个、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名;一名党员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学校还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1项、先进个人3名;荣获广东省表彰奖励16项。
在党的号召下,人民有需求,学校有行动!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以赴做好党和人民交付的每一项工作。
记者:广中医如何服务边远地方卫生发展需求,增强医疗服务的同质化与可及性,高质量推进援疆援藏工作?藏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特色医疗手段、药材和药方,广中医在这方面是否也有借鉴和探索?
2024年开学典礼上,陈文锋书记为军训团授旗,并宣布2024级新生军训开训
陈文锋:对口支援西藏、新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多年来,学校积极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和临床诊疗优势,立足西藏、新疆医疗卫生发展需求,派出近90名优秀医疗专家干部投身医疗援藏援疆工作。
在广中医的帮助下,林芝市藏医院和林芝市人民医院的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疗服务的同质化与可及性进一步增强,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就近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服务。援藏援疆干部以医疗帮扶为载体,不仅助推当地中医药事业高质量振兴发展,更引导西藏、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也很注重少数民族特色医药诊疗经验。11月9日,藏医药文化展在校内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开展,同时还开展了多场次藏医-中医学术论坛、藏医文化讲堂及藏医体验及义诊活动,获得游客和师生一致好评。
今年暑假,我到西藏、新疆看望慰问学校援藏援疆干部,了解帮扶情况,并去少数民族学生家里访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密切援助双方科研合作互动,加大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柔性帮扶力度,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合作。
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
记者:广中医如何推进附属医院和合作医院建设,打造大湾区及广东省中医医疗高地?
记者:中药产业研究复杂,链条长,卡脖子问题多,这也为中医教育和国际化带来挑战和难题。你工作中感受比较深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我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是,如何在这些复杂性和挑战中平衡好教育质量、科研进展和国际化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以应对中药产业的复杂性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
记者:在你看来,应如何发挥高校在中医药产业升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中的创新作用,推动医教研产协同育人?
一方面,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科研单位组织架构,通过功能提升、资源重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实施“跨学科跨院所研究平台公共化、团队管理PI制化、实验平台仪器共享化、资源与绩效分配业绩化”等创新机制,结合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现代科研组织新体制和新平台,实现学校资源优化配置,全面优化创新链、引育人才链、激活创新链。
另一方面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支持和联合地方政府或园区管委会建设中医药概念验证、中试验证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赋能产业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兄弟高校院所、行业权威机构和龙头企业打造中医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转移转化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高原上看风景,更要高原上建高峰”
记者:你履职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已经一年,但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了二十多年,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有什么感受?在你眼中,广中医的“变”与“不变”体现在哪里?
我离开广中医的时候,学校刚刚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有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学校这些年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广东省、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成了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今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看到学校这些可喜的变化,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针对到任后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年的“转作风、重实干、开新局、争一流”解放思想再出发大讨论,开展调研139场、调研1500余人次,提出160条破题思路。坚持实干兴邦,以实绩论英雄,一批提升服务水平、提质增效的措施制度落地。学校党委常委班子成员带头开展“赛马比拼”,采用“部门职责流程再造”等641项具体措施,制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45个文件制度,解决“大仪设备论证把关不实”等79个问题,集中火力破解学校事业发展难题。
记者:百年校庆是学校建设的新起点,你提出,全校上下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恢宏的气魄与更有力的举措,着力“再造一个新广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是什么?如何探索新路径、激发新动能,赋能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
高原上看风景,更要高原上建高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此推动引领谋划好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坚持人才的引领驱动作用,一体化推进教学科研学科人才改革,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聚焦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岭南杏林,一脉相承;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适逢百年校庆,学校将释放百年高校历史文化积淀,在“院院合一”“经典回归临床”基础上,开创“学校-政府-附属医院”联合办学、“校地、校政、校院”医教研管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发展活力和增强创新活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 新华社《瞭望》周刊
制图 | 郑苑珊
执行编辑 | 谢文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审核 | 孟 楠 盛 楠
审定 | 游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