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恰风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新华社《瞭望》周刊推出中英文特辑专刊《百年岐黄 逐梦一流》,深入讲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中医力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
融古铸今:推进学科建设迈向现代化新篇章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最吸引我的是经典著作相关课程。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广中医)越南籍留学生阮氏梨孝表示。
“在研习《黄帝内经》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体奥秘的大门,深刻领悟了生理病理的微妙平衡、阴阳五行的哲学精髓,这为我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复杂病症治疗途径的道路;《金匮要略》对各类杂病的精辟论述,其高度的实用性与指导性,让我在处理临床常见问题时有了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阮氏梨孝感慨道。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知名学府,广州中医药大学自创建以来始终秉承“重经典、强临床”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创新路径。在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快速发展背景下,学校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医药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学科建设路径,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学科为主导 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当今这个时代,学科发展不再是孤立封闭的过程,而呈现出一种日益明显的交叉融合趋势。这一趋势在医学领域尤为显著。”广中医副校长刘中秋表示。
广中医坚持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以卓越的学科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稳居国内乃至国际中医药教育领域第一方阵。学校的中医学学科不仅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融合点。
据刘中秋副校长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宠。在医学领域,这种交叉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医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手段;医学与信息技术交叉催生了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极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在中医药学科的主导下,广中医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涵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疫病防治与应急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发展格局。
特别是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农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更是进入ESI全球前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广中医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依托强大的科研平台和教育资源,不断探索中医药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实现“融通中西”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校在优秀硕士推免和博士“申请-审核”招生培养中设立交叉创新专项、“基础+临床”专项等,探索医工、医理、医农交叉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平台,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通过这些平台,学校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学前沿研究,还促进了与生物学、信息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中医药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刘中秋副校长介绍,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课程建设的创新。比如,学校积极探索先中后西的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在掌握《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基础类课程后,再学习生理、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课程。这种安排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还为其后续学习西医知识提供了良好的衔接。同时,学校注重跟师跟诊实践,强化中医思维和科学思维“双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综合素质。
其中,学校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学校教学与实践的典范,实施了“五措并举、五保障护航”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中西医结合桥梁课、中西医临床课,建立起中西融通的理论教学体系。在重塑教学内容方面,秉持中西医结合理念,积极拓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不仅在内部推动中医药学与多学科的融合,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医疗机构合作,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共建科研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领域知识背景,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广中医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佼佼者。同时,学校的创新教育模式也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和赞誉,为中医药教育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新兴科技赋能中医药经典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刘中秋表示,当今新兴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正深刻改变各行各业,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
秉持“重经典、强临床”办学理念,广中医紧跟时代步伐,紧紧抓住信息化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空间、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的全面信息化转型,全面提升了信息技术在中医经典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广中医中药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学生们围坐在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前,每个人面前的屏幕上都呈现出高度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在这里,他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探索中药学、药学的奥秘,体验从药材种植到药物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如此场景,仅是广中医在数智化教学领域广泛探索与实践的生动一幕。
“如今,中医四诊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程度较深。中医四诊仪能够在线采集患者的面象、舌象和脉象,进行AI智能识别和询问,辅助望闻问切。”广中医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叶伟杰表示。
叶伟杰说,“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推出了‘望舌问膳’智能AI舌诊服务,结合传统中医舌诊和现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上传舌苔照片,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分析舌象,解析舌色、舌苔、舌形,识别出裂纹、齿痕、斑点等特征,并结合中医理论提供健康评估,形成个人健康报告及药膳调养方案。我们学校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团队还在进行多光源和多模态成像实现苔质分离检测课题研究,助力舌象智能化诊断。”
为营造更加高效、互动的教学环境,广中医全面构建智慧教学空间,对传统课室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学校两校区共建成演示型课室88间、板书同步课室32间、远程互动课室12间、研讨型智慧课室31间及功能室5间,并投入184台云桌面供学生使用。这些新型课室不仅实现了跨校区教学的无缝对接,还极大丰富了师生互动、组内研讨、组间对比及成果分享等多种教学模式。
在智慧教学空间基础上,学校还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推出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前通过预习材料自主学习,课中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化理解,课后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巩固知识。
在推动教学空间和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广中医十分注重教学理念的革新。学校以中医经典教学为重点,经典课程凸显“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服务结合、课程与体系结合”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资源,搭建了“三位一体”中医经典教学运用平台。该平台集成经典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及科研创新服务三大模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教师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学生们则可以在平台上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临床案例,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特色班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9月2日,广中医官网上公示了2024级中医学专业(铁涛班、国家理科基地班)拟录取名单。此次公示的杰出学子共32名,他们经历了层层严格筛选与激烈角逐,最后凭借出类拔萃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以及对中医事业的无比热忱与坚定追求,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
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高校,广中医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开设多个特色班种,如“铁涛班”“深圳创新班”“岭南班”“国维班”和“岱翰国医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路径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老师在学校药王山上为学生们讲解中草药
2015年9月,广中医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首届以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命名的“铁涛班”正式开班,99岁高龄的邓铁涛大师,不顾年迈之躯,亲临现场,与这群满怀激情与梦想的“90后”学子亲切会面并合影留念。这一幕温馨感人的场景,展现出邓老对年轻一代中医人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更在中医药院校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传颂不衰的美谈。
“铁涛班”作为学校最早开设的特色班之一,全程实行导师制,将综合素质教育、中医经典学习与临床实践培训有机结合。这一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培养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广中医还积极深化医教协同,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合作,构建了校地、校-政-院、校企等多形式的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通过推进早跟师、早临床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
“深圳创新班”的“2+3”模式便是医教协同育人的典型代表。学生上午跟随导师在门诊或病房见习,下午进行课堂理论学习。这一模式验证了“临床课程教学与床边实践一体化”的可行性,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学校积极探索博士特色创新培养,在博士“申请-审核”招生培养中设立中医临床经典专项、中医基础经典专项,招收有志于中医临床经典和基础经典传承创新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制定《中医经典传承专项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助力“学经典、用经典、研经典”的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特色人才的自主培养。
“中医的传承,自古以来便重视师承关系。师傅不仅传授医术,更传承医德与医风。在中医大学,这种师承关系依然被珍视并延续。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接收者,更是心灵的导师与学徒。”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邱亚洪表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医术,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老师的性格与品行,这种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比拟的。”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和效果,广中医不断探索和实践临床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开设“岭南班”和“国维班”,学校优化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毕业实习与规培轮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工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学习体验。
强化“早临床”教学 构建全方位实践体系
“我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一教学思维的灌注,学习过程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平台,各种教学环节都或多或少贯穿着临床实践,比如课程穿插实践、临床见习实习、PBL临床课程、书院导师制等。”提到学校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是如何结合时,叶伟杰如是说。
叶伟杰表示,“我认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书院导师制。作为一名长学制中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为我们配置有主要由临床一线医生组成的基础导师、人生导师、大德导师和复兴导师,和导师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校园里学不到的临床知识和技巧。”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具体而有效的做法与措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锻炼并成长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临床技能的中医药人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始终坚持“积极拓展、合理构建、稳步推进”的原则。截至目前,学校已建立起覆盖多个专业领域的各类实践教学基地261个和若干个各专业实习点,形成了规模较大、分布较合理的教学基地网络,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战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通过加强与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学校还积极开拓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
为确保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广中医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学校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指导、毕业实习质量检查等方式,对临床学院和各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此外,还建立了临床学院对口联系教学基地机制,定期召开年度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组织领导走访和座谈会等活动,来加强学校与临床教学基地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临床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和质量持续提升。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广中医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了各类竞赛活动,如“中医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医学生针灸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学校还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这些竞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临床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科”开创医教融合新模式
在当今高等教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广中医正以前瞻性的视野,探索并实施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大学科管理,打破传统学院界限,积极探索学科学院协同发展路径,强化学院与学科的关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协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积极探索,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凝聚校内学院之间、学校与医院之间,学校与全省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之间发展的新合力。这不仅标志着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关系的协同创新,更预示着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新形态的变革。
大学科管理,即将附属医院的学科发展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与管理体系之中。这并非简单的行政归属或资源调配,而是一种深度的业务融合与协同发展。学校不再仅仅关注附属医院的运营或人员编制,而是将焦点放在学科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上,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医疗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据刘中秋副校长介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广中医附属医院的医生们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型。他们不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更是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的师者。角色的转变,不仅对医生个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预示着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为实现这一目标,广中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对附属医院医生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向医院延伸,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提高了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医院医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大学科管理概念的提出与实施,是广中医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与医疗服务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未来,随着这一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广中医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勇担使命、争创佳绩,为推动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 | 新华社《瞭望》周刊
执行编辑 | 谢文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审核 | 孟 楠 盛 楠
审定 | 游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