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
在《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署名文章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省部局共建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编制学校深化改革重点工作清单,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制约瓶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坚决扛起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改革发展的时代大任,努力在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广中医发展新篇章。
学校党委书记陈文锋为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从奖励机制、绩效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华诞献礼工程——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训揭幕
一是坚持“四个回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将精力和才华集中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上,努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研室设置及职能,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基层教学组织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中医学国医大师传承创新班建设,持续优化“院院合一”“经典回归临床”等优秀办学育人传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中医药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路径,完善研究生分类招考体系,优化生源结构,扩大长学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探索中药学“4+5”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中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等教育合作,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
三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师德考核体系,实施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聘考核、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和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骨干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大的力气、更活的机制、更优的待遇,广聚天下英才,打造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高地。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加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力度,优化青年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构建紧密型多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强化中医学核心地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布局一批服务生命健康、公共卫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等领域的急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
二是实施“筑峰造尖”战略,开展实施“固本、强芯、造尖、培青”四大工程。“固本”工程实施学科优化提升系列项目,以提升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基础建设与综合实力为重点;“强芯”工程实施传统学科传承创新系列项目,重点聚焦中医学和中药学等传统优势学科;“造尖”工程实施学科提质造尖系列项目,支持具备冲击重大学术成果潜力的团队或个人开展专项攻关;“培青”工程实施青年学科人才培育及学科厚度研究系列项目,重点支持青年带头人和学科秘书开展本学科建设国内外进展的学习、调查与研究。
三是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聘用制,实施学科带头人分类管理、评价及绩效奖励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组织管理体系和学科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领导联系学科工作制度和各类例会制度,推进学科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学科方向凝练,引导学科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开展创新性研究,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完善卓越人才体系,激发中医药人才创新活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卓越人才体系,打造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高地。
一是构建卓越人才岗位聘任体系。学校制定实施《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人才岗位聘任体系”办法》,设置终身荣誉教授、首席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和青年拔尖人才等五类岗位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实施“杏林学者”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形成“杏林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师资博士后”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模式。
二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代表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推动人才资源向优势学科、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集聚。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加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力度,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提高博士后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更多优秀博士后留校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人才交流活动,搭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创新平台是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科摩罗项目组下乡监督全民服药工作现场
一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校政企院(所)合作,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培养技术经理人专业队伍,推动成果转化提质增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学科+产业”“教学+研发”“临床+试验”等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积极推进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科技产业园建设,与中山市探索共建服务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服务平台和体系,打造广东省中医药中试平台,支持中山建设中医药研究院。成立校办企业广中药业有限公司作为转化工作市场化主体,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广东中医药中试平台,引进专业机构对拟转化的近50项成果和技术进行辅导、行业分析以及产业场景、市场渠道、投融资等对接。
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帮扶建设的佛冈县水头镇卫生院
附属医院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医教协同、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
一是加强附属医院体系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出台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校政共建医院、临床医学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强化临床学科在大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支持附属医院积极争取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提升附属医院整体实力。
二是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探索“学校—政府—附属医院”联合办学新模式,构建“校地、校政、校院”医教研管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完善临床教学体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三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经典传承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研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增强思政工作的政治引领力
学校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健全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充分挖掘百年办学校史,发挥校史育人功能,统筹推进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环境营造,办好大思政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百年校庆倒计时10天发布《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史略(1924-2024)》和《世纪广中医 精诚人物传》
一是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百年校史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利用百年校庆契机,积极凝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优秀人才。制定《百年校史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把校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组织专家编写《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史略(1924-2024)》《世纪广中医·精诚人物传》等,把百年办学成就、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及优秀人物、杰出校友故事纳入,凸显学校红色印记,破译百年精神密码。成立了百年校史宣讲团,开设名医名家名师大讲堂,开展百年校史系列宣讲和讲座,结合党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宣讲百年校史。
二是拓展教育场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学校注重将校园的现实空间和生活场景,转变为思政育人的教学空间与教育场景。在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基础上,建设展现百年成就的校史馆,以及展示中医泰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邓铁涛事迹的国医大师邓铁涛纪念馆,图书馆建设完善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此外还打造以弘扬铁涛精神为主题的邓铁涛文化广场,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思政广场,以弘扬“上医医国、先觉觉民”老校训为主题的校训广场,以弘扬海外校友精神为主题的榕园,以讲述老校区故事为主题的三元里校区校史教育基地等,拓宽教育场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是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把校园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寓理于事中,着力构造上下畅通的以沉浸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为主体的思政大课堂。邀请专业导演指导学生编排了以讲述百年校史故事、弘扬百年大学精神为主题的百年校史大型原创叙事体话剧《南天医薮》。开展了以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为主题的多场次禤国维国医大师事迹报告会。10月10日广州市委宣传部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广州故事会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场,叙述海丝文化、红色印记、国防之光、湾区力量和中医传承,其中讲述广中医人青蒿素海外抗疟以及援非医疗队的故事深受好评,是一次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学校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讲思政第一课。校领导结合百年校史积极打造广中医故事思政品牌,激励青年致力于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党建引领,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学校党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确保学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深入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党支部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实“1+5”作风建设总要求和大兴八大作风,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老师在药王山上为学生讲解中草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动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