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恰风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新华社《瞭望》周刊推出中英文特辑专刊《百年岐黄 逐梦一流》,深入讲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中医力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
跨越国界的智慧:中医药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广中医)青蒿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份珍贵疟原虫血涂片标本,它们由一支特殊的中国援外医疗队采集而来,见证着这支队伍与疟疾不懈斗争的决心。
广中医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支深入海外开展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援外医疗队,目前成员共40余人。这支队伍常年扎根非洲、大洋洲,自主研发的抗疟药物累计惠及3000余万名患者,为全球消除疟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援外医疗队的卓越成就,仅仅是广中医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数十年来,广中医致力于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推向世界,通过教育、科研、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医药的独特力量。
据广中医副校长郭鸿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广中医积极构建全球中医药研究网络,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医疗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创新发展。
学校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奖单位——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强强联合,共同建立了“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该基地是首个在欧洲高等院校设立的中医药联合研究机构,也是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基地依托三方各自的优势资源,在瑞典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包括中医药防治免疫相关疾病、中药新药开发以及欧洲中草药政策研究等。
目前,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已在瑞典建立了固定设施,并组建了两个专业研究团队。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该基地建成了欧洲最大的植物药活性化合物库,开始为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基地还在世界上首创人源化类风关动物模型,并成功应用于中药筛选,极大推动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广中医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合作,则催生了“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心成立以来,已发表联合署名的SCI论文约120篇,出版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35部(包括29部英文专著和6部中文专著),对29个中医优势病种进行了古今证据的系统梳理和严格评价。这些成果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临床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对此进行专题介绍。
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合作,则为学校引进了国际领先的高新科学研究技术方法,如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CyTOF和多元组学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填补了国内中医药类器官研究的空白,也极大丰富了中医药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水平。合作团队于2023年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旗下顶级国际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更是为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与德国富尔达大学附属医院、德国埃森米特医院及德中健康管理协会的合作,是广中医在中医药国际传播方面的新尝试。通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品牌传播、中西医融合等多方面的合作,广中医为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中医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的“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已成为该区域中医药科研的领头羊。实验室不仅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支持,还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正式签约落地,广中医将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据介绍,实验室将聚焦人工智能、多元生命组学、多元质谱分析等前沿技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
3月22日晚,广中医迎来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境外校友联络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会上,刘良院士引用古语“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寄语每一位校友:母校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摇篮,更是精神与梦想的起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境外校友联络会的组织架构已初具规模,覆盖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中国港澳台和欧洲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中医药校友网络。2024年新增设的越南校友会、新加坡校友会、泰国校友会以及澳门同学交流协会,更是为这一网络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征途中,除了依托校友会这一独特而强大的纽带,广中医还积极践行“传承、推广、服务、创新”核心主旨,立足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每年派出200多名专家学者,赴境外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或讲学活动,将中医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海外。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与政府部门、专业文化传播机构及主流媒体紧密合作,构建全媒体矩阵,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从《国宝档案》的中医药养生系列到《岭南中医药》短视频,再到《悬壶岭南》《岐黄岭南》等英文纪录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多种语言、多种形式让全球观众得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学校还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参与“中医药网红”培育计划,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让中医药文化更加贴近年轻受众。同时,充分发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服务和国际传播。
2023年,学校与佛山图书馆共同举办了“李国桥教授与青蒿素抗疟专题展”,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和“523项目”的重要时刻,展示中医药在抗击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独特贡献;在英国展出和发售《中医食养智慧系列·每日一膳》,让中医药的养生智慧跨越国界,惠及更多海外民众。
2024年,学校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办“南风雅韵·遇见中医”中医药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首期活动于端午前夕举办,19家外国驻穗总领馆的30余官员及家属参与,听讲座、逛药博馆、品药膳茶点,体验中医治未病及疗法,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
据“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林彬介绍,学校打造的“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是首批5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之一,以“文化引领经济、知识赋能健康”为建设目标,旨在建设广东、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中医研究及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高地,探索数字中医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并推动其落地,进而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
近年来,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国际间的医疗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2022年新冠疫情蔓延期间,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在全球抗疫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在这一背景下,广中医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强在医疗领域合作,特别是中医药在抗疫中的广泛应用,为全球中西医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2022年,面对香港疫情的严峻形势,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央援港中医专家组及内地援港医疗队迅速行动,在香港开展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广中医副校长、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张忠德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副组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在他带领下,中医药在香港抗疫中实现了多项突破:从最初突破病区“不能用中药”的限定,到香港医院管理局同行的广泛接受,直至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广,中医药抗疫的参与率从3%迅速提升至80%。
这一过程中,中医药不仅在针对轻症和普通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首次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展现出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同时,香港中医医师首次进入“红区”诊治住院患者,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提高了中医药在香港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也极大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和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起至2023年,广中医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建立了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累计获得国家资助1543.8万元,这不仅是对学校努力与贡献的肯定,更成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中,青蒿素抗疟研究及推广项目是最大亮点之一。学校自主研发的青蒿素复方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录为官方推荐用药,还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保护,在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帮助数千万人民摆脱病痛。
广中医青蒿抗疟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亚非疟疾流行地区,为当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通过培训当地医疗人员、推广中医药防治理念,有效提升受援国的疟疾防控能力。
2023年,学校及附属医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联盟会员包括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大型三甲中医院。2024年8月,“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创新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落户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旨在汇聚国际上顶尖科研力量,共同探索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同时,学校立足湾区、面向全球,统筹利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资源、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等多个专业联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不断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合作。
9月4日上午,广中医迎来了两位特殊访客——荷兰欧洲中医大学主任多贝·卡洛尔先生和秘书安吉·卡洛尔女士。卡洛尔先生对广中医在中医药领域中展现出的深厚积淀与杰出成给予极高赞誉,言辞间流露出对双方合作前景的无限憧憬。他特别提及共同举办中医药短期培训项目的愿望,希望借此平台促进知识共享,拓宽国际视野。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广中医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对外教育新格局,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中医药人才,进一步擦亮“留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一对外教育品牌。
为此,学校充分发挥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积极与中医药发展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自2007年起,经教育部批准,广中医与新加坡中医学院正式联办七年制中医本科学士学位项目。这一项目不仅成为中新两国间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合作办学项目,还见证了双方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积淀,新加坡中医学院在双方推动下,成功获得新加坡教育部规定的四年教育信托认证,标志着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已达到国际公认的高标准。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国际声誉,也为广中医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增添了新亮点。
科摩罗项目组下乡监督全民服药工作现场
与此同时,广中医近年来因势而变,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3个兼读制研究生教学点,并与俄罗斯、智利、葡萄牙、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家与地区的知名高校及中医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丰富多样的合作项目。2013年至2023年十年间,已培养超4000名港澳台侨及国际学历生,其中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超1100名学历学生。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国家推广中医药的中坚力量。
“我们越南也有传统医学,近年来,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我相信,自然医学包括中医在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样,毕业生可以在医院、诊所、康复中心、养生保健机构等多种场所工作。”广中医越南籍留学生阮氏梨孝表示,“毕业后,我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深化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未来我想把在中国所学带回越南,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除了学历教育合作,学校也举办形式多样的对外短期中医药教育培训项目。截至目前,共举办针对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短期培训班1189期,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1.2万人次参加培训课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中医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中医药全球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学校的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跨越时空,惠及全球各地的学员。目前,该平台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3个海外教学点,为这些地方的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
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实施,广州中医药大学不仅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还显著提升了“留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一国际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正走向世界舞台,但其国际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标准化、认证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广中医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有效应对国际化进程中各类难题,并在推动中医药国际认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广中医深知,与国际组织合作是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关键。学校为此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携手,共同建设“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研究院”。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为中医药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提供了重要载体,还有力促进了学校进一步发挥在评估国际传统医学领域临床指南及相关标准的现状与进展中的作用。通过筛选、评价各区域或国家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及相关标准的证据,并形成推荐报告,广中医有力支撑起世卫组织的标准制定,并展现中医药在标准规范建设领域具有示范效应。
郭鸿副校长指出,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广中医成绩斐然。学校不仅成功承办了中医药指南方法学GRADE培训班暨第二届传统医学(中医药)指南与标准国际研讨会,还成立了国际中医药临床标准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制定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头痛指南》,被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NGC)正式收录,成为该文库在全球范围内收录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在ISO国际标准的制定上更是频传捷报。
2022年,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牵头发布了ISO国际标准《中医药—青风藤》,并制定了《中医临床指南评价语义分类框架》等3项国际ISO标准,为中医药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23年,学校更是主导制定了一项中医皮肤针标准,成为广东省首个ISO针灸国际标准,进一步推动了针灸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进程。
同时,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还牵头研制了多项关于中药材的国际标准,如《ISO 7177:2023中医药—黄连》《ISO 9306:2023中医药—麻黄》等,这些标准的发布不仅提升了中药材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打下基础。
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广中医以深化国际合作、引领标准制定为突破口,有效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来源 | 新华社《瞭望》周刊
执行编辑 | 谢文山
责任编辑 | 廖晓键
审核 | 孟 楠 盛 楠
审定 | 游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