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致以前的自己

文摘   2024-09-16 18:31   内蒙古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为促进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给广大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未成年人热爱阅读与写作,即日起,乌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将携手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小记者站、乌海市各中小学校于《乌海文苑》微刊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习作展示专栏,展示我市中小学生的青春风采,敬请关注。


本期来稿学校为乌海市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  汪红霞


致以前的自己

高二九班 马星卓



      落叶捎来讯息,那年少的追求已不再梦寐以求。在雾的彼端,少年的向往——昆明。他当上了一名老师。秋雨朦胧的午后,那老去的少年不再追求自由,可怜的梦想被砸得破碎。他端起茶杯,缓缓地饮下一整杯孤独。是否在数年前的曾经,他也曾幻想过自己的诗意人生?
      他是否像苏轼一样,在人生落寞的关口周游赤壁,用热情乐观的诗词反驳人生对他的责难。不管生活的凄苦,不理世俗的眼光,只对着江山饮酒,只对着秋月作诗。这样的人生是否充满诗意?

     他是否像白居易一样,在秋月明朗的江头,遇到一位命途相似的琵琶女。听着凄美婉转的音乐,感叹着颠沛流离的人生,潸然泪下。将一腔愁苦的情感付诸墨水,倾泻在纸上。这样的经历,是否充满着诗意?

  可惜真实的世界里,好像遍布着无数看不见的炸弹,它们毫不留情地在梦境中爆炸。我那被摧毁地梦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它无法挽回,亦无法修复。你是否能注意到你的梦呢?



诗意人生

高二七班  曹博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一言道出了身处无边劳役中人们源于内心的渴望:“人充满劳役,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之心是纵浪文化中的不喜亦不惧,是人生如蚁却美如神的有情亦有致,栖居于灰色基调的大地,却永远怀揣一份明亮的诗意面对生活,那么自可观天光云影,见回时佳兴。

诗意因一种对生活悠然以现,细品漫赏的心态而生,它是李白杯中的酒,是苏子吟诵的月,是陆凯折下的梅。而栖居在大地上,本身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为那人间烟火所环绕,这是世俗常人的平凡生活状态,无法也无须摆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面对车水马龙而静观处之,市井之言成为温馨的烟火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哲学;一碗面,一碗汤,跷起二郎腿,抱膝看长街,这是汪曾祺先生笔下101路车站牌下老人的生活姿态,因此,决定能够诗意人生的并非生存状态和外界环境,而是心思的澄澈与安宁,是面对世俗喧嚣的满目清明和淡然心态,是对生活永恒而真挚的热情。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因诗意的目光而各富情趣,四时风光因诗意的体悟而长存心灵。纵使栖居于烟尘笼罩的大地,若心能飞驰向诗意的远方,亦能品察众生,笑看风云。



— END —




校园文学 | 我家是个“小小动物园”

校园文学 | 琴键上的繁星花

校园文学 | 坚定追梦

校园文学 | 追寻人生“小确幸”

校园文学 | 夕阳与少年

校园文学 | 保持热爱

校园文学 | 青春是一首歌

校园文学 | 有那么一个人(第三期)

乌海文苑
本平台长期征收各类优秀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及朗诵作品。投稿邮箱:whwytougao@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