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受邀中国第二届传统瑜伽大会,挺有意思的。探讨一个瑜伽很专业、很精深的主题,制戒(Yama)和内制(Niyama),这两个也翻译成持戒和精进。这两个词出自于《瑜伽经》第二章,瑜伽有八支: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参禅和入定(或叫三摩地)。前两支,即制戒(Yama)和内制(Niyama)。Yama(制戒),这个词,我们其实不陌生,加上梵文“Raja”,Yamaraja,音译就是“阎罗王”或“阎王”。这个在《西游记》的桥段中,耳熟能详。孙悟空除了大闹天宫,也闹过地府,改过生死簿,这是有隐喻的,怎么改生死簿是一回事!怎么超越生死又是另一回事!这两回事,是瑜伽哲学的核心。▲ 《阎罗和他的生死簿》,左边是印度的形象,右边是中式的形象。
Yama,有五分支,第一分支,我们也不陌生,“非暴力”。印度圣雄甘地主导的独立运动,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在西方心理学中,也流行着“非暴力沟通”。其余四分支,常翻译:不说谎、不偷盗、不邪淫、不贪婪。而内制(Niyama),大部分人会很陌生。但这一支,于我来说非常、非常有用,参解其意涵,是打开我人类图学习和实践的钥匙和捷径。所以,大会主办方一问我,“制戒(Yama)”和“内制(Niyama)”选择哪一个主题探讨?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内制”。内制(Niyama),也有五分支,净化、知足、苦行、自我研习和臣服于道。乍看之下,这五个词似乎平平淡淡。加上制戒(Yama)五分支,会有种“道德训诫”的感觉。我看了很多个版本的《瑜伽经》翻译和注解,这些版本往往是一条一条讲述这些“分支”,不乏“道德训诫”之感。就譬如“非暴力”这项,如何界定呢?如《六祖坛经》,慧能家道中落,卖柴为生,在市集听闻《金钢经》,想要求真谛。辛苦去到五祖弘忍处求学,一见五祖,五祖就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翻译狠一点,你这贱民),如何能作佛?慧能,要是一气之下,就走了。中国这部经典就不了了之了。但慧能,接住了,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西游记》中,孙悟空去菩提老祖那儿求法,就借鉴了这段。孙悟空,是在市集听到了道家经典《黄庭》,然后去菩提老祖那儿求学。桥段,一模一样。在人类图中,有一个有趣的闸门,39号闸门,蹇卦,意为“挑衅”。简单理解,有这个闸门的人,会“很冲”。39号闸门,实际意涵是,“透过挑衅,将揭露出谁才是能在精神上与你相契合”,以及39号闸门指向55号闸门,精神上的丰盛,也就是说,透过挑衅,激活精神上的丰盛。
五祖不激一激慧能,如何知道其“根性大利”,值得栽培呢。不同人,不同能量,运作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义理的参解是不同的。就像孔夫子,对于同一个问题,给弟子的答案是不一样的。那依据是什么?人的个性。所以,在制戒和内制,5分支加5分支,构成十项心性准则,十项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研习自我(Svādhyāya)”,也有翻译“研读经典”的,但拆解梵文词根,“Sva”是“自我”的意思,“adhyāya”是研习的意思,再直白点,就是西方讲的“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这个“自我(Sva)”没有建立,其余的心性准则,就如同“道德训诫”,最后都是面临“两难困境”、“电车难题”。而且,这个“Sva”在《瑜伽经》的开头,就出现了,但很少人关注。《瑜伽经》一共四章,第一章是定位,讲述了我们生命的目标是安住自我原型,进入三摩地,第二章是破障,讲述了生命为什么会有痛苦,以及消除痛苦的路径是什么,第三章,是讲述我们在消除痛苦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进化,最后,第四章,达到生命终极的状态。犹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中国易经看,就是“元亨利贞”。
量化有了,阅读经典,就不难了。那再看每一章的小结构和总括,就像身体每一个细胞都蕴含着整体的信息:
大家一般解读的时候,仅仅看《瑜伽经》的第二句,常见翻译:“瑜伽是止息心念的波动”。这是典型的七个脉轮的修习方式。避世、专注。实际读《瑜伽经》,一定是前四句一起读,四句话是由“连词”串联的,“那么(tada)”、“否则(itaratra)”,表明有因果和转折关系。整体连起来,就是“现在,开始瑜伽完整的教导。瑜伽可以制衡身心意识波动。当瑜伽起效时,观者安住在自我原型中,不然,我们的身心意识波动会错误认同‘非自己’。”不这么看,读书千遍,都难见其意。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自我原型(Sva-rupa),一般都翻译成比较虚的,“自我光辉、自身的本性、真如”等等。以下是11个版本的《瑜伽经》翻译参照:
但如果去读《博伽梵歌》,这里面出现了同样的“Sva”这个词,“Sva-dharma(自我的法性职责)”,这是一个“具象”的指示。那《博伽梵歌》是本什么样的经典呢?为什么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都从中获得启示?同样,阅读经典,先看背景,了解《博伽梵歌》的故事背景,直接阅读《摩诃婆罗多》的目录就可以了: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分裂和宫斗,这是人类氏族部落常见的继承和遗产归属问题。就婆罗多族同系,分成了俱卢族和般度族,照理是嫡长子继承,般度族的老大当王,但俱卢族就不甘心,设计加害,最后促成了一场大战。整个目录就讲了这个事情。而《博伽梵歌》摘自其中《毗湿摩篇》,善良的般度族,面对大战即将开启,军队的统领阿周那,开始犹豫不决,丧失了战斗的驱动力,他觉得这件事情,于自己、于家族、于社会都没有意义。于是他想要放弃战斗。人类图的人体图,为什么是这么画的?从根部向两边伸展的有三条平行通道,分别就是社会、个人、家族的能量流动。三大回路,就是源自于此原型。相当于“读完《博伽梵歌》”,设计了一套实用的、可计算的“人”的测评工具。
而且,人类图很强调“情绪中心”的突变。《博伽梵歌》第1章的标题,就是关于“情绪”,“阿周那的忧伤”。
那《博伽梵歌》一共18章,后17章,就是奎师那(高我)劝诫阿周那(小我)去战斗。在印度的时候,我就经常问不同的印度人,奎师那是如何劝忧伤的、已经躺平了的阿周那去战斗的?其实,就一段话很重要,出自“第2章”,说:“你要考虑到自己的职责而不该再犹豫了。身为武士(刹帝利),没有任何比你依法性职责的原则(或正义)而作战得更好了。这种不求自来的战争,身为武士一族,应为此而感到高兴,就像天堂的大门为你敞开一般。” 这里面“自我的职责”就是“Sva-dharma”。这里的“Dharma(法性职责)”讲的就是印度的四种姓。在印度的时候,我就打趣地问我们家女儿稀稀,你算什么种姓?作为一个外国人,怎么去看待“自己的职责”?连现代印度人有时都避讳这个话题。他们用更委婉地翻译,“社会分工”。当然,人类图也有这个原型在。在人类图中,粗分也有四大类型,反映者、显示者、投射者和生产者。很有趣哦,《博伽梵歌》就像人类图的设计蓝图一样。当你理解这一层,我们就超越印度人对这个经典的理解了。在中国易经中,50号闸门,鼎卦,代表传统价值,而3号闸门,屯卦,是其对卦,意味着基于传统,带来一种新突变和新秩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且,在《博伽梵歌》中特别强调这个“Sva-dharma(自我的法性职责)”,也就是《瑜伽经》提到的“Sva-rupa(自我原型)”的概念,阿周那当时不想战斗,还想出来说,我不要继承这些财产了,我也不要战斗,我要去森林里面托钵乞食。《博伽梵歌》有句话少见的重复说了两遍,一般经典不会这么冗余。这句话就是:“自己的职责(Sva-dharma)即使不完美,也胜似圆满执行他人职责(Para-dharma)。” 这个主张和人类图也异曲同工,人类图强调你要从“非自己”的制约中挣脱出来。当然,奎师那的劝诫并不是娓娓道来的,他一上来特别“狠”,说阿周那,你不是个男人!梵文“Klaibyam”,直接翻译是“无男子气概”,通行本翻译一般翻译“怯懦”,就失去了这个“霹雳手法”的感觉。就像五祖弘忍见慧能,这算“暴力”吗?有时当头棒喝,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是想要让你成为你自己。瑜伽中,会从五鞘来说,身体、能量、心意、智性和喜乐。心理学,会从“本我,自我和超我”来看。但如何再更具象地看到能量流动、天赋和性格表现呢?似乎在结构上达到了,但在细节上,仍难企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自己从瑜伽探寻到了人类图。当然也是瑜伽的哲学,让我能够快速切入人类图的主旨,走得更深。也不被人类图传播过程的扭曲,所干扰。有更全面的逻辑和思辨,不迷信权威。也正是瑜伽内制(Niyama)的“研习自己(Sva-adhyaya)” 建立起来,才能更好地全情投入,才能臣服于老天给的“原型”(Īśvarapraṇidhānāni) ,带着热忱、如火地履行自己的职责(Tapaḥ),这股火不断地净化自己和周遭(śauca),带来满足和圆融(saṁtoṣa)。这是瑜伽内制(Niyama)启动的次序。从《黄帝内经》中也能佐证,亦如阿育吠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看你的原初体质!
P.S. 阅读经典,是可以结构和量化的。其中有非常奥妙的逻辑关联。对头部和逻辑中心空白的人,饶有助益。【1】什么是人类图?《20张图,看懂人类图》
【2】从人类图角度翻译《瑜伽经》全文:人类图版《瑜伽经》|| 梵文直译 || 第1版
【3】『瑜伽经』解开『人本心理学』颠倒的次序
【4】从『印度历史』来解释『瑜伽经』就窄了!我们讲经用的是宇宙简史、人类简史、科技通史和全球通史来做背景。
【5】从『瑜伽经』探到了『心经』的秘密(附『心经』中梵对照版)
【6】“销售瑜伽和疗愈”的最佳时机,都写在经典里了 | 人类图版『瑜伽经』【注1.1】(含文章音频,可收听)
【7】看懂《瑜伽经》的分水岭 | 人类图版『瑜伽经』【注1.2】
【8】你学的瑜伽哲学是务实的,还是务虚的?就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了 | 人类图版『瑜伽经』【注1.3】
【9】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 | 人类图版『瑜伽经』【注1.4】